新年的第一天,回看了「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說的逐字稿。
這是羅振宇的第八場演說,依舊是看文字內容。一方面實在是無法坐在那裡四個小時觀看,小孩大了之後更是如此,這段時間是屬於她們的;另一方面是個人的習慣,比起配合對方的輸出速度,我更偏好用自己的輸入步調來理解,特別是知道這只是一場秀。
...
從「時間的朋友」到「朋友的時間」
這次跨年演說是以「這個思路有啟發」做為主題,用了二十二個故事,告訴你關於「做選擇」的七個啟發。
一、在環境不完美時,學會一邊保持希望,一邊說老實話。
二、在做選擇時,更加關注自己的內核,而不是擁有的標籤。
三、在做事情時,更關注自己能持續努力、無窮深化的要素。
四、在遠方和附近之間,更關注眼前人、身邊事。
五、在大和小之間,尊敬大樹和鴻鵠,關切小草和燕雀。
六、把一切都看成畫布、琴譜和舞臺,有膽氣把世界據為己有。
七、在跑步和舞蹈之間,偏向舒展一點,優美一點。
這七個啟發也反映在這次的演說當中:從體育館走進書店,更像是一場分享、而不是演說;不再談宏觀趨勢,改說微觀故事,你我身邊可能都有的人物故事。以往主題圍繞著「時間的朋友」談長期時間帶來的複利效應,這次告訴大家抬頭看不到遠方時,不妨低頭看看近處,花點「朋友的時間」聽聽他說些這些年來的體認。
這讓我突然覺得,一周前的「羅輯思維」停更是為了這場演說而鋪梗,拉回大家的目光與注意力,看看他還能變出什麼把戲?接下來的十三場跨年演說真能辦下去?果然在這場演說的開場,他自己也提到了這件事,也給出了一個說法
寧可被困難擊敗,也不要被困難定義。
如果覺得被什麼東西困住了、感到問題似乎無解,也許不必直面強攻。從這個困難裡走出來,別被這個困難定義,到別處看看,帶上自己的老問題、找找新的可能性。後來看完了全文,又倒著回看一遍,我發覺這句話,或許才是這場演說最大的啟發。
「一個領域的難題,可能在另一個領域存在著簡單解法。」
「重新看待問題的定義,轉個彎也許能找到更好、更值得解決的問題。」
我想你可能和我一樣,曾經在書中或聽人說過這樣的觀點。只不過羅胖換一種說法,而這也是他在後續提到的「內核」觀點:對世界重新編碼的能力。
如果照以往的模式鋪陳與進行這次的演說,肯定會是一場如大家所預期的笑話或幹話,因為大多數人都認定明年不會太好、甚至更糟。但是,不能說好,還能說什麼呢?
從台上走向台下,向朋友說說過去這些年的實踐與體認。避開直面難題的選項,選擇帶上自己的老問題、找找新的可能性,正如他在演說中說到的那樣。
...
「這個思路有啟發」背後的三個啟發
過去我曾幾次說過,看羅胖的內容不在於學習新知或是獲得了不得的啟發,而在於用故事重新包裝觀點的能力。真心覺得這一點他做的比很多人都好,也下了不少功夫;但看多了就是會覺得他和劉潤、萬維鋼在所謂的內核上是不一樣的。
我將這篇逐字稿看過了一遍,又反向回看了一遍,在紙上寫下了三個我的啟發。
一、創造峰終效應:過程聽了什麼不重要,最終覺得有收穫就好
近期有本書在談「峰終效應」這件事,是指人在一個體驗過程中的最終感受,取決於過程中峰點與終點的感受。在企業講授簡報與提案時,我總會提到這一點,將峰終效應套用在簡報或提案上,內容聽不到重點、結尾時草率結束,即使過程再精彩,最終受眾還是會抱持著不好的觀感。
如果一場演說從頭到尾都是使盡全力,反而不會是一場精采的演說。
為什麼有些人在將演說內容拿掉一些,卻獲得更好的回響與評價正是這個效應發揮了作用。如果你懂得峰終效應的概念,就會更清楚節奏感的運用,也會明白「少即是多」的道理。
在這場「時間的朋友」演說中也運用了峰終定律。在中間加入一些可以放空,沒聽或不懂也沒關係的內容,比方說第三、四、五個部分;而關鍵在於第一部份的「定調」做為開場,第二部分的「內核」是峰點,以及第七部分的「回顧」做為結尾,決定了受眾對於整場演說的感受。
換個思維想想,如果將這七個部分的內容重新排列又會如何呢?
為了提高受眾的體驗感和抓住專注力,通常「峰終效應」會和「蔡加尼克效應」搭配使用。
蔡加尼克效應,是指我們對於做到一半的事情更會念念不忘,想要持續下去的意願會更強烈。好比說許多人會什麼會追劇追不停呢?這是因為運用了蔡加尼克效應,在劇情正精彩的時候就結束或插播廣告,讓你不由自主地想知道接下來的劇情而持續看下去。
套用在簡報或提案上,就是在開場時就說明簡報的目的、關聯與效益,提高對方聽下去的意願,讓對方更專注在接下來的簡報或提案內容上。所以,羅胖在第一部份結束時就拋下了一個懸念:羅胖六十秒结束了,那我去做什麼?在演說快結束時我會告訴你。
我們不妨將「峰終效應」與「蔡加尼克效應」運用在自己的演說或表達上,這是第一個啟發。
二、重新詮釋認知:沒有悲觀的權利,那就重新詮釋認知的現況與設定的目標
大多數人對於來年是悲觀的,或許是看到了一些訊號、也可能是聽到別人都這麼說,所以覺得不看好。之所以悲觀,是預期來年會比現在更糟,如果羅胖在演說中也傳遞同樣的觀點,顯然打臉自己的論調、也不符合政治正確性,所以不能說壞。
但不能說壞、又必須說好的前提下,怎麼辦呢?
重新詮釋你的認知,包括對現況的理解、目標的設定,建構出新的問題觀點。將問題由「來年會更糟,怎麼辦?」重新編碼為「現在還可以更好,看看生活周遭的這些故事,你真的夠努力了嗎?要不要試著重新設定目標呢?」
所以在整場演說中,他反覆提及了幾件事:
「任何人生故事都有兩個版本,困難也是」
「重要的不是身分,而是內核」
「最珍貴的能力,是讓自己永遠有從內核出發的能力」
「以一般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對世界重新編碼的能力,就是最低成本的創新資源」
都在傳達一個訊息:不要問大環境有多糟,而是問自己夠努力了嗎?
三、舊瓶倒出新酒:重新編碼新與舊,不只新瓶能裝舊酒、舊瓶也能倒出新酒
這其實是第二個啟發的延續,對世界重新編碼的能力,就是最低成本的創新資源。羅胖用四個小時告訴所有人,重新編碼的能力就是他的內核;只要永遠保有從內核出發的能力、持續微雕,創新的空間就在腳下。而他的作品,就是不斷地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編碼、對編碼出的認知世界再次編碼。
舉例來說,羅胖說到任何人生故事都有兩個版本;其實就是半杯水的故事,也是成長型心態。他提到我們身上最有價值的東西,不是證書和技能,而是過去一切經歷的總和,永遠保有從內核出發的能力,就是最珍貴的能力;談的是底蘊。
他說數位技術改變了我們工作技能的折舊率,而應對挑戰的辦法就是去找到那些折舊更慢、更保值的技能,像是創意、社交智慧與手藝。所以轉換跑道的原則,就是遷移到技能相近但趨勢向上的職務;講的是可遷移能力。演說中還有許多觀點陳述,都是我們熟知的概念重新詮釋、或是衍生出新的見解。
對比去年的演說內容,其實核心概念大同小異,像是不遠求、有啟發,只是換一種說法來包裝與鋪陳。
...
印象深刻的一段話,一開始就說了
四小時的演說全文閱讀,到寫完這篇文章,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在第一部份最後提到,艱難處境下應該如何自處的四種姿態:不要被困難定義、帶著希望說實話、帶著實踐講道理、帶著痛處來堅持。
我的理解是,實話、道理與堅持,是大家都懂但聽不進去的。所以要實中帶虛、虛中帶實,說實話要夾帶著希望,道理要伴隨著實踐;而堅持往往忘了為什麼堅持,所以要感受到真實的痛處,才會讓人看見價值、願意相信與行動。
如何找到虛與實的巧妙組合、如何重新編碼說出來的話,在溝通表達、提案說服與問題解決上,都是很重要的技巧。
羅胖用了「以一般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和「所有的良好關係都建立在信任上,所有的信任都建立在真實觸點上」兜了幾個彎,點出你真的夠努力嗎?努力對了方向嗎?
只要你夠努力,就足以贏過多數人。但你真的努力夠了嗎?如果你有天賦、又夠努力,肯定不會被困難定義的,我們在許多成功者身上都見證了這一點。很多事情不成,問題可能出在信任感不足,你得找個這個結構洞,建立起信任的連結;職場升遷、提案說服、知識變現,其實都是持續累積與消耗信任感的過程。
不要被困難定義,重新看待問題、找到切入點,就是新的機會。
#時間的朋友 #羅振宇 #跨年演說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