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可以寫玉蘭花、除草味啊」跟「何不食肉糜」有八十七分像!

不是你自己和什麼花草樹木的氣味有情感連結,或是腦袋裡突然蹦出一種常見的花草樹木,就理所當然地以為學生可以寫這些東西。重點是:他沒有個人「親身經驗」的話,為什麼要寫你想到的這些花花草草樹樹?
關於〈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這個國寫題目,正如我先前寫的評論文章中指出的:將嗅覺記憶限縮在花草樹木,對於多數沒有相關經驗的考生來說,是困難的,也是不公平的。果然,有不少考生向媒體表示取材範圍太狹窄,難以發揮。
不過,這兩天陸續有老師跳出來指點迷津,也有支持這個題目出得好的網友提供點子,並質疑考生的聯想力。然而,這種思維卻犯了一個很大的毛病:
他們只點出可以捕捉的題材「是什麼」,卻絲毫沒有考慮到考生「為什麼」要寫這個題材?如果考生本身對於這個題材沒有特殊記憶或感受,就算知道又怎麼樣?接下來還是不會寫,不會寫只能靠瞎掰鬼扯,或靠詞藻和名言來撐場面。
例如:有老師建議學生不妨從父母購買玉蘭花的經驗著手,連結到親情;或是描寫校園裡的除草味,連結到對生命的體悟。可是,問題來了--你又知道學生對玉蘭花和除草味一定有深刻感受囉?說不定他的真實體驗是從豆花的氣味連結到親情,從殺蟲劑的氣味連結到生命的體悟。那麼,他們為了迎合「花草樹木」的限制,不得不將觸動真情的媒介換成玉蘭花和除草味,而去捏造記憶,這不是鼓勵為文造情嗎?
也有網友表示,校園裡的植物多得是,不可能沒有題材可以寫。問題來了--你又知道每一個學生都對植物感興趣囉?如果他印象深刻的是校園裡動物或食物的氣味,卻不得不寫校園裡的「花草樹木」,不是鼓勵他造假嗎?
再說,並不是每一種花草樹木都有鮮明的氣味。我記得我小學的時候,很喜歡跟同學玩校園裡的剝皮樹,把樹皮一層一層撕下來,有一種莫名的快感。但剝皮樹有什麼氣味?我還真想不到,我倒是對樹皮的觸感有更強烈的印象。
另外,還有補教老師提議可以寫池塘裡的殘荷,描寫它腥濁的臭味,連結到校園生活的負面記憶--這就怪了,你自己對殘荷的臭味有感,可不見得學生也對殘荷的臭味有感,即便他知道殘荷這種東西又如何?又要鼓勵他寫假的記憶連結嗎?
我個人在讀專科時期,因為窮(錢都拿去打網咖或打撞球),午餐時常只買得起福利社賣的一份三十五塊的雞排。如今回想起雞排的油耗味,便會連結到當年餓肚子的負面記憶。可惜啊,雞排不是花草樹木,寫了也是文不對題。
總而言之,不是你自己和什麼花草樹木的氣味有情感連結,或是腦袋裡突然蹦出一種常見的花草樹木,就理所當然地以為學生可以寫這些東西。重點是:他沒有個人「親身經驗」的話,為什麼要寫你想到的這些花花草草樹樹?
若以最基本的3W法來說明,你充其量只想到一個「是什麼」(What),至於「為什麼」(Why)它可以連結到記憶和情感,竟丟給學生自行杜撰?!你給解釋解釋,這是什麼教法?
我看,就算你請蔣勳寫玉蘭花、除草味與他過往記憶之間的連結,他也不一定寫得出來,因為真正的寫作是「為情造文」,並是「為文造情」,根本不是有人規定蔣勳寫花草樹木的氣味,他才寫出龍眼樹的嗅覺回憶好嗎?當然,考試不是自由創作,得有一個統一的題目,但至少取材範圍不要太小,必須讓考生盡可能連結到貨真價實的體驗,才能考驗出實實在在的寫作本領。
否則,取材範圍過度窄化,又不懂得站在學生角度發揮同理心--那麼,你理直氣壯地說「可以寫玉蘭花、除草味啊!」這和晉惠帝所說的「何不食肉糜?」簡直有八十七分像呢。

  • 延伸閱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鴻雁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