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問問題是想卸責嗎?(一)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們常常遇到別人問問題。不過,大家有沒有遇過,其實是在問心安,只是需要得到你的的認同?這種情形很好分辨,只要你提出答案,如果不如他的意,他就會和你一直爭辯。他不是要答案,答案早就已經存在了,他只是要有人撫平他的不安。
或許有人會說,安撫他也是一件重要的價值,不是嗎?我不這麼認為。因為如果他「真的」想要達成目標,根本不需要你的認同。他需要透過問答來安撫自身的不安,代表他充滿猶豫,且他也不是「真的」想要。而這還會帶來浪費時間,以及對自己不誠實的成本。人多少都會戴上面具,也會說一些謊。但是唯一不應該說謊的對象,就是自己。對於自己說謊,就是對於存在價值的自我否定。
此外,以上這種提出問題的態度,還隱含著另一個外部成本—卸責。因為自己猶豫,所以想要拉另一個人下水。透過提問的方式,等到失敗的時候,再跳出來說這就是給答案的人害我的。我們回答這類問題,也是對於責任範圍劃分不清。浪費時間只是一回事,還會因此成為卸責的對象。
當然無論有沒有回答他的問題,他都會找到人來卸責的。最重要的是,這時我們要一再提醒自己不要逾越自己的責任範圍。他想要往前走,或是他想要猶豫,都是他自己的選擇。既然在他自己應該負責的範圍內,我們就不應該跨界線,為他提出解方,或者插手他的人生。
許多人慣於插手他人的人生,這從聽podcast多如牛毛的問題都是「我的XXX決定OOO,我應不應該勸他」。當問出問題時,本質上已經逾越了自己責任的界線。就算提出解方,對方通常也不會聽。
同樣的道理,會問出這個問題,也是一種卸責。代表他不是「真的」想勸阻對方,充其量只是想要展現自己的優越感而已。《烙印勇士》中一個情節,妓女對著法王廳的騎士說:「你們是不是揮舞著劍,從塔上制裁別人,就把自己錯認成天使了啊?」
好問題!我們是否掌握了某些知識,就把自己當成天使了?
光與闇,天使與惡魔是一個光譜,而不是善惡二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會員
    103內容數
    你心中的犯罪者是甚麼形象呢?窮凶極惡、面目猙獰、狡詐、邪惡? 在處理案件的日常生活中似乎不是如此。犯罪者進到刑事程序中變成了被告,面臨國家的追訴時的反應,是如此的人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是不是常常感覺時間不夠呢?過去曾經我曾經準備過考大學、轉系轉學考(大學內平轉)、法律研究所、司法官國考。我也帶過準備考研究所以及考律師司法官考試的學弟妹,進行讀書會。在檢察官的工作上,也需要面臨和警察、行政機關、同事約時間討論事情。時間管理是一生都再不斷優化和學習的事情。以下是3個可以嘗試的步驟:
    我試著覺察緊張感的來源,發現原來這是來自於「責任」。因為我背負了把人安全載到目的地的「責任感」,讓我自己覺得開車的行為別具意義。
    到了每一年的年初,相信許多人都會為了新年設立新目標。人人夢想在新的一年,打造嶄新的自己,但是沒過幾天就變成小海豹躺平。然而你知道嗎?無論是讀書、寫作、運動或是各種願望,只要你能夠維持一樣習慣,就是5%把夢想實踐的人。
    在我們的生活中各行各業、書本中充斥各種專業術語,例如新康德主義、黃金圈、抽象危險犯。專業術語的優點在於提升溝通理解的時間成本,透過簡短的語彙,快速地傳達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然而,問題在於聽眾如果沒有背景知識,聽到專業術語的時候,會產生內容傳遞的斷層,根本沒有辦法理解意義。
    追求完美,在觸及聖盃的的階段,會是一段崎嶇的險升坡,有極大的障礙需要跨越。因為失去好奇與障礙更大的2個理由,造成大腦感到疲勞,進而喪失寶貴的專注力,自然就會沒辦法讀下去了。
    你是不是常常感覺時間不夠呢?過去曾經我曾經準備過考大學、轉系轉學考(大學內平轉)、法律研究所、司法官國考。我也帶過準備考研究所以及考律師司法官考試的學弟妹,進行讀書會。在檢察官的工作上,也需要面臨和警察、行政機關、同事約時間討論事情。時間管理是一生都再不斷優化和學習的事情。以下是3個可以嘗試的步驟:
    我試著覺察緊張感的來源,發現原來這是來自於「責任」。因為我背負了把人安全載到目的地的「責任感」,讓我自己覺得開車的行為別具意義。
    到了每一年的年初,相信許多人都會為了新年設立新目標。人人夢想在新的一年,打造嶄新的自己,但是沒過幾天就變成小海豹躺平。然而你知道嗎?無論是讀書、寫作、運動或是各種願望,只要你能夠維持一樣習慣,就是5%把夢想實踐的人。
    在我們的生活中各行各業、書本中充斥各種專業術語,例如新康德主義、黃金圈、抽象危險犯。專業術語的優點在於提升溝通理解的時間成本,透過簡短的語彙,快速地傳達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然而,問題在於聽眾如果沒有背景知識,聽到專業術語的時候,會產生內容傳遞的斷層,根本沒有辦法理解意義。
    追求完美,在觸及聖盃的的階段,會是一段崎嶇的險升坡,有極大的障礙需要跨越。因為失去好奇與障礙更大的2個理由,造成大腦感到疲勞,進而喪失寶貴的專注力,自然就會沒辦法讀下去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若想改變、如果詢問別人自己有什麼改進空間,那麼就在被點出問題時好好追問「為什麼這樣覺得」、問對方觀察到些什麼,聽聽對方提出這些背後的理由是什麼,而不是急著回覆一句:「你說的那些我都已經知道了」。 真的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也好好思考過原因的話,為何還會想要不斷詢問他人意見、但一被點出問題就產生防衛反應
    Thumbnail
    我為什要去答應一個不合理的要求? 難道我必須犧牲自己, 去討好他人、迎合他人, 去尋求他人的喜愛認同,我必須以他人為主,我不能有自己的意願? 這是過去的劇本,我拿回自己的力量和主導權! 什麼可以幫?什麼無法幫? 不合理的要求,我無法幫,我應該是分得清楚的! 若我被迫要幫她=我必須犧牲自
    同一件事情,問的差異 決定其他人想法 這個很明確,就是一個問題,如何藉由其他人,感覺觀感如何,我自己本身也是不會問問題的人,尤其是求職路上和家人相處。 如何問問題很重要 問題問的好,處事沒煩惱 問題問不好,處處刁難,處處吵 一個事情要經由,朋友或者比較熟悉的人,深入解析問題,再來給主要的
    Thumbnail
    在生活中,追尋答案的人有很多種需求與意義。有些人希望答案可以成為依據,指引他們走正確的路;有些人則是尋求答案作為寄託,讓他們理解現況並尋求解決方案;還有些人則希望答案可以成為一個靠山,讓他們不必承擔責任。不同人追尋答案的行為,揭示了他們內心的需求和渴望。你覺得自己,真的需要的是答案嗎?
    我這人一向奉行 關你屁事、關我屁事 原則。 就是沒事不要浪費能量在99%都論不到你插手的事情上。 我不喜歡別人問我 你還好嘛? 你怎麼了? 有事? 這種過度臆測的問句拿去問隔壁英文老師啦! 通常 別人若是問我 你發什麼神經啊! 你有毛病哦? 明明白白我的清緒。 這態度就挺
    Thumbnail
    而是對方自己想要談論這個話題,有自己的想法想要對你說,這時你只要簡短回答後,就讓對方說個夠就好,比如對方開心的說「你有露營過嗎?」你就簡短回「沒有耶,你呢?」。 對方會開始說出他的想法,可能是經驗豐富的故事,回話時不高談闊論或轉移話題,就讓對方說到滿足。 懂得進退,並在對話中找到平衡 深度
    Thumbnail
    比如對方身上有個特點很明顯,那表示有高機率被問過很多次,如果你一開口就問了就容易被對方貼標籤「又被問這個了真煩」落入跟別人一樣的歸類,與你對話就會開始失去興致。 大家都會問的問題,要等對方話夾子開了才能問,聊到對方希望你多了解我時,就可以問這類問題。 真實的交流不是想著盡快提出問題,然後等待
    Thumbnail
    你應該有被人劈頭就問些毫無頭緒的問題經驗,這些問題是不是讓你心裡覺得「不知道對方想幹嗎?」 當你不知道對方意圖時,你也不會說真話,同理你問對方問題時,對方也是這樣想,有人甚至還以為你是不是「把我當傻瓜?」而生氣,先講出你的想法,再問對方問題才有機會聽到真話。 聊天是一種深度的相互理解,進而連
    Thumbnail
    思維方式不同,是否也是形成溝通過程中的一種障礙?我問著想要清楚回答的問題,想要著一拍兩瞪眼的回答。他繞著圈圈不願正面回答。我是真的不怕失去,而是只要一個明白。然後,又再度進入一樣的迴圈裡,是自己還不願走開,所以願意逗留。而他,是否也還沒想讓我走,所以說著那種不明不白,模稜兩可的回答。每每想討論些什麼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
    若想改變、如果詢問別人自己有什麼改進空間,那麼就在被點出問題時好好追問「為什麼這樣覺得」、問對方觀察到些什麼,聽聽對方提出這些背後的理由是什麼,而不是急著回覆一句:「你說的那些我都已經知道了」。 真的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也好好思考過原因的話,為何還會想要不斷詢問他人意見、但一被點出問題就產生防衛反應
    Thumbnail
    我為什要去答應一個不合理的要求? 難道我必須犧牲自己, 去討好他人、迎合他人, 去尋求他人的喜愛認同,我必須以他人為主,我不能有自己的意願? 這是過去的劇本,我拿回自己的力量和主導權! 什麼可以幫?什麼無法幫? 不合理的要求,我無法幫,我應該是分得清楚的! 若我被迫要幫她=我必須犧牲自
    同一件事情,問的差異 決定其他人想法 這個很明確,就是一個問題,如何藉由其他人,感覺觀感如何,我自己本身也是不會問問題的人,尤其是求職路上和家人相處。 如何問問題很重要 問題問的好,處事沒煩惱 問題問不好,處處刁難,處處吵 一個事情要經由,朋友或者比較熟悉的人,深入解析問題,再來給主要的
    Thumbnail
    在生活中,追尋答案的人有很多種需求與意義。有些人希望答案可以成為依據,指引他們走正確的路;有些人則是尋求答案作為寄託,讓他們理解現況並尋求解決方案;還有些人則希望答案可以成為一個靠山,讓他們不必承擔責任。不同人追尋答案的行為,揭示了他們內心的需求和渴望。你覺得自己,真的需要的是答案嗎?
    我這人一向奉行 關你屁事、關我屁事 原則。 就是沒事不要浪費能量在99%都論不到你插手的事情上。 我不喜歡別人問我 你還好嘛? 你怎麼了? 有事? 這種過度臆測的問句拿去問隔壁英文老師啦! 通常 別人若是問我 你發什麼神經啊! 你有毛病哦? 明明白白我的清緒。 這態度就挺
    Thumbnail
    而是對方自己想要談論這個話題,有自己的想法想要對你說,這時你只要簡短回答後,就讓對方說個夠就好,比如對方開心的說「你有露營過嗎?」你就簡短回「沒有耶,你呢?」。 對方會開始說出他的想法,可能是經驗豐富的故事,回話時不高談闊論或轉移話題,就讓對方說到滿足。 懂得進退,並在對話中找到平衡 深度
    Thumbnail
    比如對方身上有個特點很明顯,那表示有高機率被問過很多次,如果你一開口就問了就容易被對方貼標籤「又被問這個了真煩」落入跟別人一樣的歸類,與你對話就會開始失去興致。 大家都會問的問題,要等對方話夾子開了才能問,聊到對方希望你多了解我時,就可以問這類問題。 真實的交流不是想著盡快提出問題,然後等待
    Thumbnail
    你應該有被人劈頭就問些毫無頭緒的問題經驗,這些問題是不是讓你心裡覺得「不知道對方想幹嗎?」 當你不知道對方意圖時,你也不會說真話,同理你問對方問題時,對方也是這樣想,有人甚至還以為你是不是「把我當傻瓜?」而生氣,先講出你的想法,再問對方問題才有機會聽到真話。 聊天是一種深度的相互理解,進而連
    Thumbnail
    思維方式不同,是否也是形成溝通過程中的一種障礙?我問著想要清楚回答的問題,想要著一拍兩瞪眼的回答。他繞著圈圈不願正面回答。我是真的不怕失去,而是只要一個明白。然後,又再度進入一樣的迴圈裡,是自己還不願走開,所以願意逗留。而他,是否也還沒想讓我走,所以說著那種不明不白,模稜兩可的回答。每每想討論些什麼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