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盲目與哲學的自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八章〈知識與求道〉第三節
年輕人:「你前面講到了科學不如人文這件事,我還想多聽一些有關科學的知識問題,能繼續說明嗎?」
史學家:「如果要說科學的真理觀,那麼就必須先從物質說起。」
年輕人:「嗯,你之前有說到科學是物質主義的,還有物質不如精神。」
史學家:「是的,我想這個你是可以理解的吧?」
年輕人:「大概可以吧,只是我無法像你一樣直接說出原因。」
史學家:「其實不會很難的,很簡單,一個人應該要為了增長智慧而活,還是是為了要吃飽穿暖而活呢?」
年輕人:「是為了增長智慧,雖然我想很多人都會選擇吃飽穿暖吧。」
史學家:「是啊,當然吃飽穿暖是增長智慧的基本前提,然而一個人要吃飽穿暖實在不是一件多難的事,如果說將人生目標放在吃飽穿暖上,那實在是太低的目標了,其實說穿了只是想吃更飽、穿更暖而已,那實在是浪費生命,只是一直在追尋那虛無縹緲的物慾而已。」
年輕人:「有道理,不過,科學的進展與人們的物質享受有很大的關係嗎?」
史學家:「我們當然不能說科學的進展是為了物質享受,我只是要讓你知道,科學的努力是在於物質上的成就,而不是心靈和智慧上的提升。」
年輕人:「我知道科學是物質的,但是我很好奇科學究竟是怎麼發展的?為什麼會無關於非物質呢?」
史學家:「其實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初期,科學與哲學其實可說是同一門學問的,那時候的學者都致力於真理的發現與釐清,而借助的方式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物質的觀察與實驗,另一種則是純思辨的功夫,這兩種方式就是後來科學與哲學發展的濫觴。」
年輕人:「原來還有這種事!真想不到啊!」
史學家:「這其實可以說明一件事,就是科學本身就是具有追求真理的態度的,它有一定的宗教性或真理性,我們先不論科學追求真理的方式好壞,至少這點是可以確定的。也就是說,以科學為信仰的人若藐視超越性真理的存在,是一件無知的事。」
年輕人:「可是為什麼現在的人們好像都沒什麼這種認知呢?為什麼我也很少聽到科學家在談論真理或上帝呢?甚至就算是哲學家,好像也未必能夠從他們口中聽到這些詞彙。」
史學家:「這必須從歷史的角度去解釋。本來哲學科學不分家,最多只能說是方法的不同而已,但都是為了尋求真理而存在。而在文明初展開時,其實很多問題是很難劃分的,例如有些是哲學問題,人們卻以物質的角度去看待;有些是物質問題,人們卻以純思辨的方式去解答,當然這是因為受限於時代的條件,幼稚表現是難免的。隨著時代演變,人們逐漸將可以被實證的知識規劃到科學領域去,造成科學勢力不斷擴大,心理學的出現就是一個例子。而人文領域逐漸被壓縮,到了現在大概只剩下哲學和宗教算是人文領域而已了,其餘領域人們都認為是科學可以處理的事。到了現代,科學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使人們有一種進步的錯覺,並且認為人文領域都是迷信的東西。人類文明至今已經是個崇尚物質、強調多元價值的時代,人們最多只會關切的科技發展帶來的物質便利而不願接受有所謂真理的存在。」
年輕人:「原來是這樣的演進歷程,真是沒有想到啊,那麼是不是可以說,人類在不信真理和上帝的時間其實是很短暫的呢?」
史學家:「不錯,的確是這樣。」
年輕人:「那麼撇除掉物質的立場,我們還能從什麼角度來說科學不是完美的路徑嗎?」
史學家:「其實人們所做的所有事情,不論大事小事,其實都應該是為了求道而做的,只是人們自己有沒有體認到這點,以及求道的方法高低與否而已。雖然說科學的知識層次不如人文,但以它初衷的追求真理來說,研究科學多少還是一個不錯的事情,只是科學研究者自身有沒有遼闊的眼光而已。剛才我們所說的是科學研究的取向是物質的,而就之前提到的來說,科學的知識立場是經驗的、歸納的,並且它的態度是不知便不論,這些都是科學並非求道最佳路線的證明。」
年輕人:「嗯,你前面的確說了很多經驗和歸納並不可靠的說法,我也大概能夠理解,不過我能請你再舉些例子來實際說明科學並不可靠嗎?」
史學家:「經驗不可靠這件事情是很好理解的,因為每個人的經驗都不同,而就算經驗相同的人所做出的判斷和思考也可以不一樣,這就是因為每個人的理性能力有高下之分,所以導致推理結果不同的原因。許多經驗主義的哲學家強調人的認知都是來自於經驗,這種說法就不攻自破了,因為若果真如此,那麼憑什麼他的經驗使他能夠有這種認知,而別人不能呢?」
年輕人:「的確如此,那麼歸納法的失誤呢?」
史學家:「歸納法其實就是經驗主義,是一樣的一件事,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人真的完全靠經驗和歸納來認知事物,其實他根本不能算是一個人,而只是一台電腦而已。」
年輕人:「這是什麼意思呢?」
史學家:「經驗立場的人來說大概有兩種,一種是完全不承認理性的人;一種則是強調經驗重要性高過理性的人。後者在我剛剛的說法就已經能夠破解了,因為若經驗真的高於理性,那麼人人都去體驗聖人的經驗不就人人都是智者了嗎?而強調完全沒有理性的人則更可笑了,就是一台電腦而已,因為即便有史以來太陽都能從東方升起,他們也不能說出明天太陽依舊從東方升起這樣的話。」
年輕人:「為什麼呢?」
史學家:「正如我之前說過的,知識或是推理結果需要經過資料也就是經驗的收集之後,經過系統性、一貫性的組織整理方能得出。如果一個人只有經驗,他根本無法做出任何結論,用『科技』一點的說法來說就是只有「輸入」而無「輸出」,所以說強調只有經驗或是經驗高於理性的人都是錯的,否則推理結果從何而來?人們又何需任何的推理結果呢?哲學家沙特強調「存在先於本質」或許沒錯,正如經驗就算先於理性也無所謂,但重要的是「本質高於存在」以及「理性高於經驗」。不斷強調存在先於本質或是經驗先於理性這些事,即便說法沒錯,也有誤導人心的可能。」
年輕人:「了解了,可是如果科學不斷進步,不斷使人們進一步了解到這個世界的本質,難道不會作為實際層面,直接使人們提升智慧嗎?」
史學家:「那麼你認為該怎麼做呢?既然我都已經說明經驗歸納立場的失誤,科學又如何能夠啟迪人心?人們或許可以藉由知曉科學發展史來使自己深思,但是增長智慧絕不是科學發展的本身能直接給予人們的事情。」
年輕人:「也是,我的確很難想像用什麼機器直接提升人們的認知能力。」
史學家:
「是啊,科學不是追求真理的最佳途徑,還有一些例子能夠說明,例如科技發展讓人能夠有進步的錯覺,但其實科技發展永遠都會帶來新的問題,這時人們又會期待有另一項科技發明來解決現有的問題,這其實就暗示了這樣的事實,因為真正的進步或提升層次不可能是這種迴圈式的循環。何況其實我現在說的這段話其實只是在說科技而不是科學。」
年輕人:「科學和科技的差別是什麼呢?」
史學家:「簡單一點來說,科學就是指人們對於這個世界認知多少的知識,而科技就是利用這個知識所發明一些能夠促進人們活動更加有效能的技術。」
年輕人:「原來如此,不過科學真的無法一直發展到讓人們知道這一切是怎麼回事嗎?」
史學家:「雖然我不是科學家,但我的確可以告似你這的確做不到。以目前來說,人們理解宏觀宇宙的媒介是相對論,而微觀宇宙則是量子力學,但這兩種理論始終無法調和,這暗示了物質世界往終極來說也是無法以常理來理解,畢竟終極的事物一定會有超越性,所以即便將來的科學界也跨越了這兩種理論,也肯定會有新的問題隨之出現。」
年輕人:「所以一切還是回到一開始所說的,科學畢竟是在處理物質的問題,對於精神領域無能無力對吧?何況科學連物質的問題也無法解決。」
史學家:「就是這樣沒錯。」
年輕人:「那麼我們來聊聊另一條路線的哲學吧?哲學的立場或路線為何無法使人們提升呢?它和科學相比是精神性的沒錯吧?而且這門學問的確也給人一種崇高感受。」
史學家:「直接一點來說,你對哲學的看法是什麼呢?」
年輕人:「非常高深莫測,很多研究哲學的人好像都有些常人無法理解的思想和行為,有些人很怪,也有些人很有脾氣,而他們也常常問出一些非常難的問題,甚至有些對一般人來說十分簡單的問題,他們也會提出懷疑,但偏偏人們也無法回答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史學家:「其實你提的這些恰好就是問題所在。哲學的確是唯一一個以追求真理為目的的學術,然而正因為如此反而使哲學研究者欲速則不達,因為他們將目光放在最高遠處,反而忽略了其他的事,畢竟上帝設計一切必有意義或道理存在,所以哲學常常忽略了層次的問題。這從你所說的他們常常問出一些極高深又極簡單的問題就能看出來了。」
年輕人:「原來如此,那為什麼研究哲學的人有些脾氣或行為都很奇怪呢?」
史學家:「哲學既然以追求真理為目的,而真理又具有超越性,超越性即是不現實,研究哲學的人資質若是不高,自然也會被搞得有些不現實。如果一個人自認為自己有智慧,對這個世界了解得比一般人多,那麼他必然有責任要傳授他人,所以一個特立獨行的人絕對不是走在正道的人,那些怪人的層次其實是不高的。」
年輕人:「原來是這樣啊,不過,你說哲學是一門追求真理的學術,但是每個學哲學的人都是信奉真理的嗎?」
史學家:「問得好,能不能夠發現真理存在是關乎人的資質問題,學哲學的人當然也有資質高低,不是說學哲學的人就一定能夠認識真理而信奉真理,雖然學哲學的確是提供了一個能夠接觸真理的條件。大致來說,哲學界分成兩派,一派是信真理的;一派是不信的,而信真理的人當中自然也有層次高低的分別而對真理認知有正確程度的差別。」
年輕人:「我有個問題,我怎麼好像聽說只有西方有哲學界,這是什麼意思呢?難道中國沒有嗎?」
史學家:「東西方有些學者認為中國重視實際問題而少有形上學思考,所以不能稱為哲學,不過這只是一些學術爭論而已,中國當然還是有層次高的智者。」
年輕人:「請問東西方智慧最高的智者是誰?」
史學家:「東方是孔子,西方是柏拉圖。這在一般人的認知中應該都差不多,然而真正懂他們的人,不論古今中外,都是非常罕見的。不過也如我之前所說,即便人們不知道正確的路是什麼,但起碼也可藉由他們的學說而知道錯誤的路是什麼。」
年輕人:「好的,我知道了。我可以問問哲學學的內容是些什麼嗎?我很好奇以真理為目的的學術內容。」
史學家:「哲學有五大學科,分別是探討物質以外的形上學、認知來源與能力的知識論、判別真假的邏輯學、研究善惡行為的倫理學以及探討美醜的美學,不知道你有沒有從中發現什麼?」
年輕人:「我發現了,是真善美的領域對嗎?」
史學家:「沒錯,這就是哲學以追求真理為目的的證明。」
年輕人:「原來如此,不管是科學還是哲學,都是以追求真理為目的的學術,那麼不信真理存在的科學或哲學研究者實在是太可惜了。」
史學家:「是啊,不過必須說的是,之前我們說到科學哲學本是一家,所以說科學有一定的哲學性,但相對的,也可以說哲學有一定的科學性。」
年輕人:「什麼意思呢?」
史學家:「之前說到,以科學發展史來看,科學的領域不斷擴增,這當然意味著人文的領域不斷壓縮,然而如果說人文領域與科學領域八竿子打不著,那麼人文領域逐漸被科學吞併這件事如何成為可能呢?就哲學來說,其實哲學的科學性就是造成自身不斷科學化的原因。」
年輕人:「所謂哲學的科學性確切是指什麼呢?我也不太明白為什麼較高層次的人文領域會跟科學有關聯。」
史學家:「這其實又繞回我們最一開始所說的,其實這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有關連的,如果說世上的確有完全獨立的兩件以上的事物存在,那麼我們又如何能說明他們的層次所在呢?」
年輕人:「啊,的確如此。」
史學家:「話說回來,哲學的科學性的意思就是,哲學本身的研究方法與態度其實是科學的,也就是說,哲學嘗試以科學方法或思維證明一些事物是確實的,然而如果真的有某項事物被證明可以以科學方法來確立,那麼這項事物或方法其實就轉變成科學了,所以結果就是哲學內容不斷地被刪減。」
年輕人:「原來是這樣的意思,難怪科學會被獨立出來。」
史學家:「是啊,其實一般人多少都有聽過一些哲學家提出的問題,而這類問題高低層次都有,例如『如何證明上帝存在?』與『如何證明桌上有一杯水?』,這樣的問題竟然同時困擾者許多哲學家,這顯示哲學有一個很大的內在失誤,而這個失誤可以像是前面所說的欲速則不達或是焦點模糊。」
年輕人:「可是造成哲學失誤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史學家:「就是我們一直以來在說的層次。」
年輕人:「層次?」
史學家:「不錯,就是層次。哲學家一只以來都在找一個普世皆準的真理,然而他們並未認清這個事實,也就是層次高低這件事,而這件事連帶著影響他們對於普世皆準這個詞的認知。如果說真的有普世皆準的事物,那麼肯定是低層次的存在,而低層次的存在就是實物了,所以說科學不斷擴張以及科學是唯物立場就是這個原因。」
年輕人:「就是說,如果真的有一件事大家都同意,那麼肯定是一件小事吧?」
史學家:「是的,當然我並不是說所有哲學家都忽略層次這件事,事實上哲學家大都發覺人的資質有別,然而還是以科學態度去探索,這其實有一定程度的諷刺,因為這也顯現知道資質有別的哲學家本身資質也不甚高。」
avatar-img
36會員
45內容數
這是一個以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錄形式呈現真理的作品,內容將談及愛情、藝術、知識、道德、正義、真理等超越的或形上的主題,也會論及政治、法律、經濟、社會等現實問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程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八章〈知識與求道〉第二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八章〈知識與求道〉第一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宗教與信仰〉第三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 〈宗教與信仰〉第二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宗教與信仰〉 第一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六章〈靈魂與生命〉 第三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八章〈知識與求道〉第二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八章〈知識與求道〉第一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宗教與信仰〉第三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 〈宗教與信仰〉第二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宗教與信仰〉 第一節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六章〈靈魂與生命〉 第三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綜觀歷史,在每個時代,都有當代認為理所當然,世人也深信不疑的科學理論。 我們現在看起來可笑的地心說,或是物體燃燒的燃素說。我們現在認為理所當然的愛因斯坦,也無法解釋很多現象。 所以科學是什麼?科學就是當代人類認為理所當然,然後會被未來推翻的東西。 就像非洲的巫術,中國的中醫。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亞里斯多德的觀察與分析向我們揭示了先蘇時期的古希臘哲學發展。最初,這些被認為擁有智慧的人,他們的「智慧」的對象是物質世界。他們是一些從事著理論性探究的「自然哲學家」。出於一種「對令人敬畏的自然之認知興趣」,這些探究者將人的思想從「製作具體工具」、「執行具體行動」這類工作中解放出來。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在自然的精神態度裡面,知識是一個心理學事實,存在於擁有知識的人的心中。但另一方面,胡塞爾認為,知識就其本性是關於對象的知識。在這裡,他指出了一個知識批判的重要問題:「超越性知識如何可能?」
Thumbnail
讓我們繼續討論。 科學 上面提到要知道如何分辨真假,這時科學就很重要了,因為科學是很好的思考工具。 對,科學是「工具」一點要先搞清楚,科學原本就是教會「為了更加理解上帝真理」而專科化的學問,所以不要以為科學與宗教敵對,實際上科學根本就是研究神學的工具。 還是說一點歷史故事,雖然很多人會說科學
Thumbnail
科學是一種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而哲學則會持續提問理論命題是否合理、實驗是否能完整說明理論想探討的範圍,而實驗是否可複製。典範的興起與跌落是必然的,而數據只是數據,具有可操弄性,必須用該理論是否合理和實用性來檢驗。
Thumbnail
每次說起我這個傳教工作者大學讀的是地球科學系,都會有人傻眼。在一般人的認知裡,科學與宗教難道不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嗎?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綜觀歷史,在每個時代,都有當代認為理所當然,世人也深信不疑的科學理論。 我們現在看起來可笑的地心說,或是物體燃燒的燃素說。我們現在認為理所當然的愛因斯坦,也無法解釋很多現象。 所以科學是什麼?科學就是當代人類認為理所當然,然後會被未來推翻的東西。 就像非洲的巫術,中國的中醫。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亞里斯多德的觀察與分析向我們揭示了先蘇時期的古希臘哲學發展。最初,這些被認為擁有智慧的人,他們的「智慧」的對象是物質世界。他們是一些從事著理論性探究的「自然哲學家」。出於一種「對令人敬畏的自然之認知興趣」,這些探究者將人的思想從「製作具體工具」、「執行具體行動」這類工作中解放出來。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在自然的精神態度裡面,知識是一個心理學事實,存在於擁有知識的人的心中。但另一方面,胡塞爾認為,知識就其本性是關於對象的知識。在這裡,他指出了一個知識批判的重要問題:「超越性知識如何可能?」
Thumbnail
讓我們繼續討論。 科學 上面提到要知道如何分辨真假,這時科學就很重要了,因為科學是很好的思考工具。 對,科學是「工具」一點要先搞清楚,科學原本就是教會「為了更加理解上帝真理」而專科化的學問,所以不要以為科學與宗教敵對,實際上科學根本就是研究神學的工具。 還是說一點歷史故事,雖然很多人會說科學
Thumbnail
科學是一種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而哲學則會持續提問理論命題是否合理、實驗是否能完整說明理論想探討的範圍,而實驗是否可複製。典範的興起與跌落是必然的,而數據只是數據,具有可操弄性,必須用該理論是否合理和實用性來檢驗。
Thumbnail
每次說起我這個傳教工作者大學讀的是地球科學系,都會有人傻眼。在一般人的認知裡,科學與宗教難道不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