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職涯發展的選擇
在接到任務時,就習慣性的把「主管責任」與「我的責任」劃清界線的心態,困住的往往是自己。舉例而言作者在國外工作時,有一個工程師前輩,年紀比作者還大十多歲,卻還是在基層,探究其原因在於,這位前輩在聽到作者講解任務背後的原委後,往往迫不及待的問這個任務的輸入(我提供給他的資料)以及輸出(他該有的產出)是什麼,但因為顧問工作沒有辦法明確定義何謂輸出輸入,所以才會需要借重他的專業與經驗,而他在一開始將主管責任與自我責任劃分得一乾二淨只會讓他陷入一個心理不平衡的狀態,就像三壘手在整場比賽輸掉後喊著我把三壘守住了一樣,後續衍生出別人對它的不重視進而抱怨整個環境,但卻不知道急於畫線本身無益於整個團隊勝利的推進。
Part 2 人生態度的選擇
作者有次參加演講,聽者問主持人一個問題:「很多成功者都鼓勵年輕人不要盲從,應該走出自己的路,也就是『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但也有不少人建議年輕人,要多觀察局勢變化,說『順勢而為』才是王道。請問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到底哪個才是對的呢?」
作者自己給出的答案是,設定人生目標時,我們不該盲從或一昧追隨潮流,應該從自己的天賦與熱情出發,勇敢朝理想前進;至於目標的執行上,則應該順勢而為,用最有效率的方法與路徑來達成目標。堅持信念是大方向的戰略層次,我們應該設定屬於自己的目標,而順應潮流則是行動上的戰術指導,提醒我們應該把努力投資在對的地方。
Part 3 個人理財的選擇
買房與租房的一直以來的兩難,作者認為在這裡存在幾個迷思
第一、擁有自己的房子才有安定感?但其背後所需付出的自主權成本以作者所在地區月租15000來算,總價1000萬住宅,頭期300萬、貸款700萬,年利率2.5%貸20年來算,平均每月本息攤還約37000元,二十年價差加上頭期,買比租需要多花828萬買這份「安定感」。
第二,有土斯有財,房子本身也是投資、付出的房貸終究是自己的?但先不論折舊和跌價的風險,就算將來暴漲一倍,那賣掉後又該去住哪?因為同地段房屋也漲價,所以勢必要選擇買遠點或是在原地段租屋,用這筆錢理財大於投資也能藉此達到同樣儲蓄的效果。
相對的租房可以享有的隨時更換工作的自由度、降低持有不動產風險、避免過早達成成就而讓喪失前進的延遲享受的力量、金錢運用靈活度以及精簡輕盈的生活,才能讓自己認清生活的本質,房子是奢侈品而非必需品。
Part 4 創業經營的選擇
創業有三大重點:
1. 凝聚最小戰鬥單位
2. 提高執行力,並快速測試市場:因為好點子搭配錯誤商業模式也是一場空,所以測試市場反應比在辦公室想點子優先順序更高,就像募資平台,先設計賣出去再回頭研究開發成本及獲利模型
3. 能儘快產生現金流入:許多人會想如果我這樣做,就會有很多人來使用,再用累積起來的用戶數變現,但如果不能儘快從市場賺到錢,就沒辦法說出一口好故事吸引金主投資,一旦別人抽手點子再好也無濟於事。而不能因為擔心被團隊搶奪概念而不願去找足夠強的團隊,因為這樣點子成真機會就更渺茫,應該是要轉而確保自己跟團隊合作的基礎是在於「自己擁有團隊渴望的價值」,而非「第一個想到點子的人」。
Part 5 人生伴侶的選擇
在台灣教育制度下,聰明的小孩因為會讀書、功課好所以得到較多的獎賞和特權,而這些小孩存在的其他特質都會因之被忽略,所以他們會覺得自己不用顧慮他人只要把書唸好就好。但「談戀愛」這件事卻不適用這個規則,當戀愛中歧見出現時,聰明的小孩卻無法理解自己已經道歉對方卻無法包容自己,不能理解自己、經歷討好→疑惑→惱怒後,把自己過往的方法拿出來卻未見效後,就會有世界觀的崩毀,將問題外部化於是恐怖情人就形成了。於是我們要學著習慣過著沒有正確答案的人生,如果在越年輕時就努力修練自己與挫折共處的能力,就能學習對他人的理解與包容性,進而產出「適應性」。
Part 6 人際關係的選擇
Paypal的創辦人寫到:「不要忠於自己。你怎麼知道『自我』這麼一個東西存在呢?你的自我也許是在跟別人競爭中被刺激出來的,就像我這樣。你需要約束你的自我,要把它培養好、照顧好。而不是盲從於它。」比起做自己,定義自己更重要,就像卡通中,主角遇到抉擇時,肩膀上會站著兩個代表自我的小人,一個是動物性的自我,本能主導一切;另一個則是社會化的自我,懂得思考和價值判斷,認識自己,相信思考,勇敢扮演你想要扮演的角色,塑造你真心認同的自己才是「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