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5|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給自己分數

Rendeja-vous, Busan
Rendeja-vous, Busan
「你會給自己幾分呢?」學期末,實習生拿著評分表要請我給他分數,我伸手接過紙張反問他。 對實習生來說,學期末成績代表這一學期來的血淚成長史,那些接案過程中的挫折、生命經驗對接案過程的影響,甚至是督導過程中對個人生命經驗的痛苦覺察,都成了一抹抹牆上的蚊子血,歷歷在目。 在五六年前,我是習慣打學生分數的。有些學校的評分表就只有一張紙,有些學校是兩張,除了勾勾選選之外,還要加上一些質性描述。說起來簡單,執行起來還是有些困難:要在三言兩語之間將一學期下來觀察到的學生狀況描述出來,並且給予分數,在沒有客觀的評量標準下,例如紙筆測驗、當事人滿意度回饋,說來是個挑戰,往往我只能根據個人的好惡給出印象分數,可愛一點的分數就高,臉臭臭的分數就低。總之,這個評分的過程就跟擲骰子差不多。 這情況持續了好幾年,一直到有次我在某個奇妙的場合*遇到一位朋友,剛好是期末時分。我問他怎麼給實習生分數,「很簡單呀,就問他們給自己幾分呀~」 不啻是醍醐灌頂呀! 身為後現代學派的友人,不但輕鬆化解我的疑惑,也順勢承接了諮商的精神--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怎麼看問題才是問題;我給實習生的分數不是重點,實習生如何看自己的學習才是重點。 「80分。」實習生深深吸了一口氣,說了個分數。 「80分?確定?」我拔開鋼筆蓋,望了他一眼。 「嗯…」 「那我寫了噢!」隨即大筆一劃,以LAMY Safari 消光黑鋼筆的EF筆尖,用LAMY深藍墨水在評分表上如他所願的寫了歪歪斜斜的80。 「等一下…」實習生見我寫了數字後,突然喚住我。
攝自網飛《咖啡之約》
那天看到網飛《咖啡之約》第五集,描述一台自動咖啡販賣機的故事。 「二代咖啡」店,就在這販賣機不遠。社長有職人的驕傲,也有段被自動販賣機配方咖啡打敗的過去。 社長和他的徒弟坐在販賣機旁,聊著那段過往。徒弟問他,怎麼沒有用專業形容詞? 「重點不在於哪個咖啡好喝,而是在於大家一起喝咖啡。」 突然對這段話很有感覺。 咖啡有各種風味,喝咖啡時的心境更重要:聞嗅的究竟是芳香還是熱情,入喉的細微是孤獨還是專業,體會的溫度是燙舌還是冰冷,尾韻的餘味是苦澀還是甘美…這些東西都是非常個人的體會,因為每個人浸淫在咖啡世界的時間及程度不一,很難一句話就此帶過。卻也因為無法一言蔽之,「喝咖啡、聊是非」進行對話反而開啟更多的可能。
攝自網飛《咖啡之約》
「我想給自己90分。」 實習生見到我在紙上實際的數字後,心裡想的和眼睛看的,兩者之間的差異,改變他原先對自己的想法;重點不在分數多少,而是在於一起討論分數。 話說,自動販賣機的咖啡,也可以是有滋有味的。
當然,如果有Rendeja-vous, Busan那樣的美景相伴,更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心理師帶著你,聊麵團、揉心事、等發酵、烘麵包,烤出獨一風味、造型無二,自己的人生故事。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