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原生家庭並不是為了責備或是究責,而是開始自我察覺,我們免不了原生家庭的羈絆,但我們應該也能夠活出屬於自己的努力。
好書分享:過度努力。
作者:諮商心理師 周慕姿
寶瓶文化出版。
職場上會有過度努力嗎?會有人不喜歡自己的同事夥伴過度努力嗎?還是看不慣不同世代的過度安逸?又或是怎麼在該努力的時候選擇安逸呢?
早個十年,我應該也是這樣以為,某個程度相當慶幸自己的心理狀態相對來的堅強,又或是原生家庭沒有加諸那麼多的負面影響。隨著資訊的充足發達,越發認識世界未必那麼美好,有更多辛苦的人。也有更多表面富足內心貧瘠的人。你很難勸說一個憂鬱狀態的人別想太多,大概是很難阻止一個過敏鼻炎的人不要再流鼻水一樣。這本書從很貼切的故事,溫柔的陪伴與引導,或許我們心中都有一個還沒覺察的小孩,應該好好地跟著我們一起長大。
第一步:探索
八個故事的主角,穿插的諮商過程,一段接著一段,非常容易的就閱讀完。特別喜歡第一步探索,每個故事的結尾緊接著下一個故事的起頭。書摘一些或許不是金句,但可以是值得思考的一段:
- 我應該要幸福快樂的,如果我做不到,是不是我有問題?
- 是享受贏的感覺?還是害怕輸的痛苦?
- 越成功,越害怕(冒牌者現象)
- 壓力是主觀的,也就是理想的自己與現實自己的差距。
- 我發現,我早忘了,自己到底是甚麼樣子。
- 疾病在提醒我們:該好好檢視目前的生活,是否有事情不對勁?
- 我們原本就是為了感受這個世界,才降臨在這個世界的,不是嗎?
第二步:抗拒 當對幸福的憧憬過於急切,痛苦就在人的心靈深處升起了。
有時當我們開始往內去挖的時候,傷疤揭開的痛楚會讓我們更加抗拒。隨著諮商心理師的陪伴,我們慢慢地參與了那段不舒服的過程,會不會現在的現象可能是有一個不想打開的秘密,又或是我以為我只想解決現在不舒服的狀態,沒有一個藥?還是一個做法流程呢?甚至這種不舒服把我們推開,開始抗拒持續這個的諮商過程。
陪著,一起,待在這個痛楚的痛裡,很深,很深。讓故事主角多貼近自己,多認識自己。而不是,只知道自己給別人的樣子。然後,讀者好像也跟著沉浸進去思考,我是誰?我在哪?(不是搞笑的那種…)
第三步:覺察 我們的選擇,遠比我們的才能,更能呈現出我們的真實面貌。
隨著生理年齡的增長,我們身體產生了變化,我們知道可以走得更久,有更大的力量。可是內在小孩未必跟隨著一起成長。當體認與發現到這件事情,或許外顯的叫做社會化了。不過內在的意義更顯得重要。如同書中所寫的:
長大的過程就是分辨:原來對於形象的賦予,都是我們的,對方就是人,他有符合我們期待的部分,當然也有不符合的部分。活在這個世界上,不適為了符合我們的期待,而是為了他自己。
第四步:行動 今天的你,好嗎?
做出行動與改變並不容易,但可以從有意識做起。就從日常的選擇開始,為自己的選擇決定與負責,給自己一點機會。與其為了別人而過度努力,現在開始,為了自己而勇敢。不再需要用努力來證明自己。因為你的存在,就是無可替代的價值。
透過心理諮商的力量,或許不是一個解方,而是透過一段陪伴,讓可以有地方有時間休息與檢視。如作者自述的一般,如同擺渡人一樣,靜靜地一起走過這一段。
活著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原生家庭法律上或許容易切割,但心裡的羈絆沒這麼容易。這或許是一些成功人士在孩童養成時期所提到的,家中所給予的支持與愛能夠創造自己面對困苦的堅強意志。我們改變不了我們的過去,但我們應該可以掌握自己的現在,下一代有不同的難題需要面對,我們能給的或許不多,但也很多。不只是周遭的親人,如果可以,也好好的對待周遭的每一個萍水相逢的朋友,相逢自是有緣。有意識地為自己而努力,就不會是因恐懼害怕而起的過度努力。好書分享給大家。
#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