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習慣》摘要6:第一章之培養習慣的四步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桑代克的學習三定律為習慣的基礎

桑代克以「迷籠中的貓」實驗,提出「連結學習理論」,並且提出影響刺激與反應關係建立的法則有三:練習律、準備律和效果律,稱為「學習三定律」。
  • 練習率:刺激與反應的連結,隨著練習次數而定。
  • 準備率:有需求被滿足的經驗後,再出現相同的情況則會出現一樣的反應。
  • 效果率:反應後獲得獎賞,則使刺激反應的連結增強。
桑代克描述學系過程:帶來可喜的行為往往會被重複,而帶來可厭後果的行為比較不可能被重複。這方面的研究作為培養習慣提供了完美出發點。

二、習慣能創造更多的自由

簡單來說,習慣就是重複次數多到足以自動化的行為。
人類行為背後的回饋迴路——嘗試,失敗,學習,做不同的嘗試。隨著嘗試的次數增加,無用的行為漸漸減少,有用的行為則被強化,最終習慣形成。只要遇上相同的狀況,大腦就會開始將解決的程序自動化。
沒有掌握習慣的人,往往也是擁有最少的自由。大腦在一天能決策的次數是有限的,因此簡化生活的基本事物是很多成功人士會使用的方式。當建立習慣,在某種程度來說,就是搞定生活中的基本事務,我們的大腦就擁有更多空間去做更多想要的事情。

三、習慣形成四步驟:提示,渴望,回應,獎賞

  1. 提示:環境中的暗示
  2. 渴望:動機,也就是行動背後的理由。每一份渴望都連結著改變內在狀態的欲望。
  3. 回應:回應是自己確實進行的行為或者想法。這取決於自身能力以及與之行為連結的阻力多大。簡單來說,習慣只在自己能力範圍下發生。
  4. 獎賞:獎賞是習慣的終極目標。

四、行為改變四法則

  1. 提示:讓提示顯而易見——我要怎麼讓提示顯而易見
  2. 渴望:讓習慣有吸引力——我要怎麼讓習慣有吸引力
  3. 回應:讓行動輕而易舉——我要怎麼讓行動輕而易舉
  4. 獎賞:讓獎賞令人滿足——我要怎麼讓獎賞令人滿足
建立好習慣或者破除壞習慣的關鍵:了解基本法則,再依照自身需求去調整,但不可與人性常理相悖

五、小結:理論支持實踐,實踐驗證理論

目前這幾篇摘要從序言到第一章,都是屬於理論性質的論述,闡明有關習慣的原理原則,當了解這些之後,才能有效的討論到方法論的部分。後面幾篇會一一討論到行為改變四法則中的方法論。
理論的重要性在於我們能有全盤的了解,我喜歡《原子習慣》不是直接講方法,而是先討論原理原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使我們無法綜觀全局,如果要培養一輩子都能實踐的習慣,知其所以然就會變成關鍵,因為有助於我們依照自己的需求或者階段去逐步調整。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1會員
26內容數
以111參考試卷為範圍,帶出國寫題知性與情意寫作的審題技巧與心得,歡迎你與我一同交流國寫的大學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蔡鄢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文章開始還是要再申明一次,本篇文章的對象是寫給目前高二下或者有近一年的時間準備學測國文的學生,我不是第一次面對高三,但如果正在閱讀的你是第一次準備高三,希望可以提供你一些準備的方向。 國寫算是學測國文很重要的一環,佔了學測國文的一半分數,如果不加強準備國寫,形同有一半的國文是沒有準備的狀況下去面對考
改變習慣困難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改變的面向不對,第二個是改變的方法不對。本章節著重討論第一個原因——改變的面向不對。 一、行為改變三階段:結果-過程-身份認同 行為改變可分為三階段: 第一層:改變結果—著重在習慣的目標結果,關乎得到什麼。 第二層:改變過程—著重在習慣的系統調整,關乎做了什麼。
上一篇〈從112學測談如何準備學測國文之一〉談及學測國文的基本遊戲規則後,這一篇是偏向實務操作面,針對國寫與國綜兩個面向說明。 一、時間配置: 再次申明,本篇文章是針對高二下學期或者有將近一年時間準備學測國文的考生。在準備學測的這一段時間,時間配置是非常重要的。 若按照學期與寒暑假的配置,建議學生可
壹、核心概念:跨越潛伏之力停滯期的關鍵在於系統 作者認為習慣的建立與目標設定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反而與自己遵循的系統密不可分。簡單來說,目標是自己想要達到的成果,系統則為達到想要成果的過程。但是這並不是說設立目標是沒有用的,設立目標有助於確立方向,但是系統才是達到目標的關鍵因素。
隨著108課綱的上路,學測的國文也開始在111年加入了混合題型的調整,因為自己剛好連續帶了兩年高三的學生,今年112學測成績也放榜不久,想利用機會談談我會建議學生如何準備學測國文。首先我們先來講學測國文的遊戲規則,再針對學測國文的題型而有策略的準備方針。 一、基本須知 建議服用對象:高二下學期的學生
一、例子:英國自行車國家隊 以2003年英國自行車協會為例子,聘用戴夫・布萊爾為國家隊教練,該教練的方針為——將自行車的所有面向分解,讓每個面向都改善百分之一,全部加起來就會得到可觀的成長。例如:選擇不同按摩油舒緩肌肉的疲勞;改良坐墊讓自行車更舒適;正確洗手以減少感冒機率等微小幅度的調整。
文章開始還是要再申明一次,本篇文章的對象是寫給目前高二下或者有近一年的時間準備學測國文的學生,我不是第一次面對高三,但如果正在閱讀的你是第一次準備高三,希望可以提供你一些準備的方向。 國寫算是學測國文很重要的一環,佔了學測國文的一半分數,如果不加強準備國寫,形同有一半的國文是沒有準備的狀況下去面對考
改變習慣困難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改變的面向不對,第二個是改變的方法不對。本章節著重討論第一個原因——改變的面向不對。 一、行為改變三階段:結果-過程-身份認同 行為改變可分為三階段: 第一層:改變結果—著重在習慣的目標結果,關乎得到什麼。 第二層:改變過程—著重在習慣的系統調整,關乎做了什麼。
上一篇〈從112學測談如何準備學測國文之一〉談及學測國文的基本遊戲規則後,這一篇是偏向實務操作面,針對國寫與國綜兩個面向說明。 一、時間配置: 再次申明,本篇文章是針對高二下學期或者有將近一年時間準備學測國文的考生。在準備學測的這一段時間,時間配置是非常重要的。 若按照學期與寒暑假的配置,建議學生可
壹、核心概念:跨越潛伏之力停滯期的關鍵在於系統 作者認為習慣的建立與目標設定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反而與自己遵循的系統密不可分。簡單來說,目標是自己想要達到的成果,系統則為達到想要成果的過程。但是這並不是說設立目標是沒有用的,設立目標有助於確立方向,但是系統才是達到目標的關鍵因素。
隨著108課綱的上路,學測的國文也開始在111年加入了混合題型的調整,因為自己剛好連續帶了兩年高三的學生,今年112學測成績也放榜不久,想利用機會談談我會建議學生如何準備學測國文。首先我們先來講學測國文的遊戲規則,再針對學測國文的題型而有策略的準備方針。 一、基本須知 建議服用對象:高二下學期的學生
一、例子:英國自行車國家隊 以2003年英國自行車協會為例子,聘用戴夫・布萊爾為國家隊教練,該教練的方針為——將自行車的所有面向分解,讓每個面向都改善百分之一,全部加起來就會得到可觀的成長。例如:選擇不同按摩油舒緩肌肉的疲勞;改良坐墊讓自行車更舒適;正確洗手以減少感冒機率等微小幅度的調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版權為作者所有,內容僅個人心得與摘要 這本書會告訴你怎麼利用四個步驟建立更好的習慣?
Thumbnail
今天這本書不只是2019年必讀,我覺得它根本應該納入人生必讀。無論你的起點在哪裡,想要改變什麼,增進健康、金錢、人際關係等等...這本書給的四大法則都能完整解惑,倘若你真的這輩子只能讀一本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就是它了《原子習慣》。
Thumbnail
習慣是人類大腦自動化的一種展現,不論是好習慣或是壞習慣,將會深植在我們的生活中,透過每天不斷的重複執行,最終對我們的人生產生巨大的影響。由Charles Duhigg所著《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的這本書,詳細剖析了習慣的力量,以及我們如何能夠掌控它們,從而改善我們的生活與工作。Duhigg在
Thumbnail
Charles Duhigg 在《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一書中,探討了習慣對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深遠影響。他說明了一個關鍵概念:習慣是透過一個由暗示、慣性行為和獎賞組成的迴路形成的,而這個迴路會培養出一種渴求,進而驅動習慣的自動化。 以電腦發出提示音或智慧型手機的通知為例,這些通知就是一種
Thumbnail
在Charles Duhigg的《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中,深入探討了習慣對於人類行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習慣來改善我們的工作和生活。Duhigg指出,大腦會尋找省力的方式來處理日常活動,讓習慣成為處理這些活動的主要方式。這是因為我們在動腦的過程中會耗掉許多能量,而習慣能讓大腦擁有更多休息,
Thumbnail
當我們建立習慣之後,我們的某些行為會自動化,自動化的好處,是我們會越來越熟悉這一個行為;但缺點則是隨著自動化程度越高,我們會落入無意識的行為。也就是當一個行為自動化之後,我們對於回饋會變得不敏感,我們不會注意到要如何讓這個習慣變得「更好」。James Clear在《原子習慣》一書中就提及:某些研究顯
Thumbnail
在《設計你的小習慣》一書中,作者BJ. Fogg提到影響行為的三要素:B(行為)=M(動機) * A(能力) * P(提示)。其中,「小習慣」的目的,主要是針對一些「能力」要求比較高的習慣,為了讓這些習慣更容易養成,所以作者建議由「小」著手。作者Fogg在書中所提出的例子即是,他每次吃東西後,會要求
Thumbnail
《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將習慣分成四個階段:提示、渴望、回應與獎勵,這四個階段在習慣的養成過程中,缺一不可。缺乏提示,行動不會開始;缺乏渴望,則不會產生足夠的動機來執行行動;當行動太難,或我們缺乏足夠的能力來執行這項行動時,則行動也不會發生,就沒有了回應;而行動如果沒有獲得獎勵,就
Thumbnail
你有沒有思考過,習慣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根據《原子習慣》一書的作者James Clear的說法,習慣是「多次重複後的自動化行為」。當習慣還沒有養成時,我們的大腦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做決策。想像你剛搬到一個陌生城市要出門上班,一開始面對的就是如何從住家到辦公室,你也許會花費幾天的時間,嘗試不同的交通工具與
Thumbnail
行為轉變的第四條定律是讓它令人愉悅。當體驗令人愉悅時,我們更有可能重複一種行為。人腦進化為優先考慮即時獎勵而不是延遲獎勵。行為轉變的基本準則:重複有即時回報的行為;避免受即時懲罰的動作。要保持一個習慣,你需要有即時成就感,即使它體現在細微之處。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版權為作者所有,內容僅個人心得與摘要 這本書會告訴你怎麼利用四個步驟建立更好的習慣?
Thumbnail
今天這本書不只是2019年必讀,我覺得它根本應該納入人生必讀。無論你的起點在哪裡,想要改變什麼,增進健康、金錢、人際關係等等...這本書給的四大法則都能完整解惑,倘若你真的這輩子只能讀一本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就是它了《原子習慣》。
Thumbnail
習慣是人類大腦自動化的一種展現,不論是好習慣或是壞習慣,將會深植在我們的生活中,透過每天不斷的重複執行,最終對我們的人生產生巨大的影響。由Charles Duhigg所著《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的這本書,詳細剖析了習慣的力量,以及我們如何能夠掌控它們,從而改善我們的生活與工作。Duhigg在
Thumbnail
Charles Duhigg 在《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一書中,探討了習慣對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深遠影響。他說明了一個關鍵概念:習慣是透過一個由暗示、慣性行為和獎賞組成的迴路形成的,而這個迴路會培養出一種渴求,進而驅動習慣的自動化。 以電腦發出提示音或智慧型手機的通知為例,這些通知就是一種
Thumbnail
在Charles Duhigg的《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中,深入探討了習慣對於人類行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習慣來改善我們的工作和生活。Duhigg指出,大腦會尋找省力的方式來處理日常活動,讓習慣成為處理這些活動的主要方式。這是因為我們在動腦的過程中會耗掉許多能量,而習慣能讓大腦擁有更多休息,
Thumbnail
當我們建立習慣之後,我們的某些行為會自動化,自動化的好處,是我們會越來越熟悉這一個行為;但缺點則是隨著自動化程度越高,我們會落入無意識的行為。也就是當一個行為自動化之後,我們對於回饋會變得不敏感,我們不會注意到要如何讓這個習慣變得「更好」。James Clear在《原子習慣》一書中就提及:某些研究顯
Thumbnail
在《設計你的小習慣》一書中,作者BJ. Fogg提到影響行為的三要素:B(行為)=M(動機) * A(能力) * P(提示)。其中,「小習慣」的目的,主要是針對一些「能力」要求比較高的習慣,為了讓這些習慣更容易養成,所以作者建議由「小」著手。作者Fogg在書中所提出的例子即是,他每次吃東西後,會要求
Thumbnail
《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將習慣分成四個階段:提示、渴望、回應與獎勵,這四個階段在習慣的養成過程中,缺一不可。缺乏提示,行動不會開始;缺乏渴望,則不會產生足夠的動機來執行行動;當行動太難,或我們缺乏足夠的能力來執行這項行動時,則行動也不會發生,就沒有了回應;而行動如果沒有獲得獎勵,就
Thumbnail
你有沒有思考過,習慣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根據《原子習慣》一書的作者James Clear的說法,習慣是「多次重複後的自動化行為」。當習慣還沒有養成時,我們的大腦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做決策。想像你剛搬到一個陌生城市要出門上班,一開始面對的就是如何從住家到辦公室,你也許會花費幾天的時間,嘗試不同的交通工具與
Thumbnail
行為轉變的第四條定律是讓它令人愉悅。當體驗令人愉悅時,我們更有可能重複一種行為。人腦進化為優先考慮即時獎勵而不是延遲獎勵。行為轉變的基本準則:重複有即時回報的行為;避免受即時懲罰的動作。要保持一個習慣,你需要有即時成就感,即使它體現在細微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