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品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中國經濟學家陳文玲在中國消費品博覽會上說到子女是「長周期的消費品,能帶來長久回報的耐用消費品」。這明顯是中國特色的社會資本主義下的定義。人是社會性動物,在任何主義下,社會人(social human)都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他們在系統裡充當不同崗位,共同支撐整個系統,因此,他們要極力排除個人在系統規範以外的思想與行為,不然對整個系統的穩定性都有莫大的影響,系統受影響,個人都不能獨善其身。在那個系統中,消費品並非只是消耗完了就算,它還要有持續性的回報能力。「耐用消費品」這個名詞可真有趣,似乎意味著「長用長有,長有長用」,像追逐胡蘿蔔的驢子在轉圈一樣,永遠要替人做苦力。這種將生命物化的說法,是維持系統的必要手段。
耐用消費品最主要的用途是「勞動」。漢娜鄂蘭在《人的條件》中指出人類三種主要活動分別是「勞動」、「工作」和「行動」。香港人最緊張的可能是「返工」,這既可屬於「工作」,亦可歸屬為「勞動」,分別在於前者需要計劃,後者則依照物性的驅動,驢子為吃掛在頭前的胡蘿蔔就是例子。陳文玲顯然把人,尤其是下一代(子女)規限於「勞動」與「工作」之間,比較之下,更接近動物般的勞動,甚至是齒輪般的轉動而已。如果父母都希望把子女當做高回報的耐用消費品,似乎不應該用懷孕這種低效率方式,用生物複製技術會更理想。
漢娜鄂蘭所說的「行動」是創作具意義而不朽的事情,足以影響世界及後世的事情,只要有下一代,就能將之傳流下去。政治、宗教、文化藝術等領域就屬於這一種。相較於「回報」,行動帶來的意義對於人類來說是更有意義的是「影響」,只有「影響」可以改變命運,推動人類發展。勞動是重複的,工作是固定的,兩者只屬暫時的,唯有行動才是永恆不朽的,行動之中,最佳的例子是「愛」,把子女視為消費品的父母,就如把員工視為消費品的老闆,把人民視為消費品的政府,根本不會有愛在其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9會員
    183內容數
    跟喜歡閱讀與寫作的青年人和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長,分享我對閱讀與寫作的一點看法、經驗與感想,讓大小朋友慢慢喜歡這個讀寫象外的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鄭子遴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魔鏡不是落入那個惡毒皇后,而是白雪公主手上,魔鏡不斷向白雪表示她是世上最漂亮的人,她會不會真的相信魔鏡的話?如果魔鏡告訴她世上最漂亮的是皇后,又會否使白雪心懷嫉妒?誰會想其實白雪內心也有皇后的存在,反之亦然?普利摩·李維的遺作《滅頂與生還》描繪了一幅令人深思的集中營圖畫,畫面佔大部分空間的都是灰
    一本書,如果我們讀了不能在我們腦門上擊一猛掌,讓我們驚醒,那我們為什麼要讀它呢? 以上的話是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的名言,這也是我釐定一本書是否值得一讀再讀的標準之一。閱讀普利摩.李維的《滅頂與生還》就有這種被猛擊一掌的感覺。
    打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投身基督教出版事奉所累積的經驗告訴我,在災難發生時,宗教書往往較歌舞昇平時賣得好。人遇上災變,無論是為了苦罪懸謎而尋索解答,還是為了創傷的靈魂覓得一絲安慰,都願意花點時間在字裡行間,哪怕是一鱗半爪的金句,彷彿都能成為救命稻草。
    我認為《毒舌大狀》是笑片。 《毒舌大狀》不是通俗笑片,黃子華再三強調這點。有人把這電影跟周星馳的《白面包青天》、《審死官》等比較,只是後者明顯是周氏的個人電影,沒有他,根本沒有那些電影,而前者沒有太多黃子華的個人色彩,準確而言,是黃子華沒有攙雜過多搞笑元素……
    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其中最重要的一系列作品「無限鏡室」的裝置使人目眩神迷,而她只利用一個簡單不過的原理,把兩面平衡鏡子置於觀者中間,兩面鏡子跟觀者的距離一樣,就會出現無限個觀者,而更重要的是觀者儼然是這藝術作品的一個最重要部份。這是草間彌生為觀者製造的沈浸式空間,觀賞者同時是被觀賞的人,而且很難分辨哪
    早陣子被報社邀請,與一群初中同學分享寫作,主題與阿濃有關,當然要重讀阿濃的作品。再次捧讀,欲罷不能,翻開書頁,彷彿阿濃就坐在面前,跟我緬懷從前,笑語當下。怪不得他有十五本著作入選中學生好書龍虎榜的「一本好書」,五度被中學生選為「最喜愛作家」,細嚼他的文字,猶如吃著回復青春的仙丹,豈不快哉? 沉穩而不
    如果魔鏡不是落入那個惡毒皇后,而是白雪公主手上,魔鏡不斷向白雪表示她是世上最漂亮的人,她會不會真的相信魔鏡的話?如果魔鏡告訴她世上最漂亮的是皇后,又會否使白雪心懷嫉妒?誰會想其實白雪內心也有皇后的存在,反之亦然?普利摩·李維的遺作《滅頂與生還》描繪了一幅令人深思的集中營圖畫,畫面佔大部分空間的都是灰
    一本書,如果我們讀了不能在我們腦門上擊一猛掌,讓我們驚醒,那我們為什麼要讀它呢? 以上的話是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的名言,這也是我釐定一本書是否值得一讀再讀的標準之一。閱讀普利摩.李維的《滅頂與生還》就有這種被猛擊一掌的感覺。
    打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投身基督教出版事奉所累積的經驗告訴我,在災難發生時,宗教書往往較歌舞昇平時賣得好。人遇上災變,無論是為了苦罪懸謎而尋索解答,還是為了創傷的靈魂覓得一絲安慰,都願意花點時間在字裡行間,哪怕是一鱗半爪的金句,彷彿都能成為救命稻草。
    我認為《毒舌大狀》是笑片。 《毒舌大狀》不是通俗笑片,黃子華再三強調這點。有人把這電影跟周星馳的《白面包青天》、《審死官》等比較,只是後者明顯是周氏的個人電影,沒有他,根本沒有那些電影,而前者沒有太多黃子華的個人色彩,準確而言,是黃子華沒有攙雜過多搞笑元素……
    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其中最重要的一系列作品「無限鏡室」的裝置使人目眩神迷,而她只利用一個簡單不過的原理,把兩面平衡鏡子置於觀者中間,兩面鏡子跟觀者的距離一樣,就會出現無限個觀者,而更重要的是觀者儼然是這藝術作品的一個最重要部份。這是草間彌生為觀者製造的沈浸式空間,觀賞者同時是被觀賞的人,而且很難分辨哪
    早陣子被報社邀請,與一群初中同學分享寫作,主題與阿濃有關,當然要重讀阿濃的作品。再次捧讀,欲罷不能,翻開書頁,彷彿阿濃就坐在面前,跟我緬懷從前,笑語當下。怪不得他有十五本著作入選中學生好書龍虎榜的「一本好書」,五度被中學生選為「最喜愛作家」,細嚼他的文字,猶如吃著回復青春的仙丹,豈不快哉? 沉穩而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嬰兒潮,戰後年輕人數量激增,冷戰壁壘分明到高牆頹圮,無論是對體制的反抗或享受全球化過程的經濟紅利,如今這一代逐漸退休。 童年時經歷貧窮,青少年時看到富裕,成年創業機會很多。他們親身經歷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卻也在壯年要跨進中年時,又必須面對台灣經濟進入高原期,體驗產業結構快速變遷。
    Thumbnail
    藐會社之山,有真人居焉 肌膚帶香水,趕工若瘋子;不食早餐,吸飲咖啡;乘公車,御U-BIKE,而遊乎早會之外。 ─出自 你所不知道的莊子 熟悉某的各位,應該或多或少,都聽說過《地仙修煉手冊》,那是一個針對道家哲學如何走入現代人生活的特輯。 然而在現代人當中,有一個特別大的群體,叫做 社畜 努力
    Thumbnail
    彷彿幼兒只能依賴父母 小貓小狗也這樣依戀主人 但虐待者卻以汽車 拖行那柔軟身體 直到渾身是血直至抽搐而死   地球不停旋轉中運行 月球更是旋轉中旋轉著 生命不該困苦中互相欺凌 造物主應當愧疚著低頭反省 我們要握著民胞物與前進
    Thumbnail
    所有的求,都是等待給人給予,包括請求與要求。 人是群居的動物,與人相處必然會出現請求或要求別人給予的狀況,而我們只是接受別人給予,還是我也做了等同的付出? 很多人會說我付了錢之類的話語,當然,這沒有錯,這是有形的給予,但對方給我們的,只有這樣嗎? 當對方給予我們服務,當下只有這些動作嗎?若是如
    Thumbnail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父母將基因傳遞給子女,這是一種最直接的複製形式。然而,生命的傳承不僅僅是基因的複製,還包括文化、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傳遞。每一代人都在這個過程中,既受前人影響,也影響著後代,形成了一種不斷循環的業力。
    等你當家長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希望在此能提供些新的觀點與思考 關於為什麼我們這一輩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將生兒育女當作義務 關於為什麼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父母的養育模式 因為「養育」不是對應他人(孩童)所產生的行為 而是基於我們個體的人性
    Thumbnail
    人生於世,都要從事一「業」。士農工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乞討亦是一「業」,也是需要『學問』的(此絕非玩笑之語)。有「業」,才有『收獲』、才能『生存』。 即使在現代(已是西元2024年),金錢都不是唯一能支持生存的身外之物。文明圈之外,有少部份人,是不需要金錢度日的——只要有能替代金錢的『收穫
    Thumbnail
    筆者在上周的最後,並不是在講笑話,你想要解決問題,就得切入人性。不然各位自問,為了弱勢訂立法案,你會想支持那個你熟悉的,還是根本不知道這是哪位的? 熟悉,指的是住你家對面的那個阿桑,小時候每天出門都會遇到的老農,你會知道他們的苦,曉得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在此基礎上制定的法案......
    Thumbnail
    探討臺灣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建立反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並強調觀點需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實作方式。公民食物網絡(Civic food network)也被提出,探討了各地方對工業化生產的反思,以及對社會正義和環境永續等議題的關注。此篇文章對於人類世的影響、在地生活實踐以及地球的未來也提出了思考。
    Thumbnail
    首先,消費品對我來說的定義是我們可以買到的產品,所以是廣義的生活用品(食、衣、用、美妝、保養、保健、清潔等)。我曾有幸在某知名美商擔任產品經理的工作,是少數在台灣可以研發製造產品的外商公司。「產品經理」是產品的父母要掌管產品有關的一切。而大部分的消費品公司做的其實都是成品(進口、代理、零售)的產品行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嬰兒潮,戰後年輕人數量激增,冷戰壁壘分明到高牆頹圮,無論是對體制的反抗或享受全球化過程的經濟紅利,如今這一代逐漸退休。 童年時經歷貧窮,青少年時看到富裕,成年創業機會很多。他們親身經歷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卻也在壯年要跨進中年時,又必須面對台灣經濟進入高原期,體驗產業結構快速變遷。
    Thumbnail
    藐會社之山,有真人居焉 肌膚帶香水,趕工若瘋子;不食早餐,吸飲咖啡;乘公車,御U-BIKE,而遊乎早會之外。 ─出自 你所不知道的莊子 熟悉某的各位,應該或多或少,都聽說過《地仙修煉手冊》,那是一個針對道家哲學如何走入現代人生活的特輯。 然而在現代人當中,有一個特別大的群體,叫做 社畜 努力
    Thumbnail
    彷彿幼兒只能依賴父母 小貓小狗也這樣依戀主人 但虐待者卻以汽車 拖行那柔軟身體 直到渾身是血直至抽搐而死   地球不停旋轉中運行 月球更是旋轉中旋轉著 生命不該困苦中互相欺凌 造物主應當愧疚著低頭反省 我們要握著民胞物與前進
    Thumbnail
    所有的求,都是等待給人給予,包括請求與要求。 人是群居的動物,與人相處必然會出現請求或要求別人給予的狀況,而我們只是接受別人給予,還是我也做了等同的付出? 很多人會說我付了錢之類的話語,當然,這沒有錯,這是有形的給予,但對方給我們的,只有這樣嗎? 當對方給予我們服務,當下只有這些動作嗎?若是如
    Thumbnail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父母將基因傳遞給子女,這是一種最直接的複製形式。然而,生命的傳承不僅僅是基因的複製,還包括文化、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傳遞。每一代人都在這個過程中,既受前人影響,也影響著後代,形成了一種不斷循環的業力。
    等你當家長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希望在此能提供些新的觀點與思考 關於為什麼我們這一輩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將生兒育女當作義務 關於為什麼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父母的養育模式 因為「養育」不是對應他人(孩童)所產生的行為 而是基於我們個體的人性
    Thumbnail
    人生於世,都要從事一「業」。士農工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乞討亦是一「業」,也是需要『學問』的(此絕非玩笑之語)。有「業」,才有『收獲』、才能『生存』。 即使在現代(已是西元2024年),金錢都不是唯一能支持生存的身外之物。文明圈之外,有少部份人,是不需要金錢度日的——只要有能替代金錢的『收穫
    Thumbnail
    筆者在上周的最後,並不是在講笑話,你想要解決問題,就得切入人性。不然各位自問,為了弱勢訂立法案,你會想支持那個你熟悉的,還是根本不知道這是哪位的? 熟悉,指的是住你家對面的那個阿桑,小時候每天出門都會遇到的老農,你會知道他們的苦,曉得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在此基礎上制定的法案......
    Thumbnail
    探討臺灣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建立反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並強調觀點需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實作方式。公民食物網絡(Civic food network)也被提出,探討了各地方對工業化生產的反思,以及對社會正義和環境永續等議題的關注。此篇文章對於人類世的影響、在地生活實踐以及地球的未來也提出了思考。
    Thumbnail
    首先,消費品對我來說的定義是我們可以買到的產品,所以是廣義的生活用品(食、衣、用、美妝、保養、保健、清潔等)。我曾有幸在某知名美商擔任產品經理的工作,是少數在台灣可以研發製造產品的外商公司。「產品經理」是產品的父母要掌管產品有關的一切。而大部分的消費品公司做的其實都是成品(進口、代理、零售)的產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