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療癒師觀點】有了同理,羞辱就不存在—從「台大經濟系系學會會長選舉政見」談羞辱的根源

從前陣子開始,我的臉書版面就被「台大經濟系系學會會長的選舉政見」的圖片蠻大幅度地佔據。
因為我是女同志,也是著有讓社會大眾可以更瞭解同志家庭的《媽媽,琦琦,和她們的女兒》的作者,以及因著教授靈性課程、引導女兒們自學生而成為的教育工作者,於是我的同溫層裡全都抵制這樣的言論,也有不少深入探究原因的論述出來⋯⋯而我也跟著在思索。

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言論?

第一個跳進腦海的想法是「找到那些政見裡面的漏洞」。那些政見裡面,一定有「沒有納入的性別歧視」,而那二位提出政見的學生,沒有將某些「常見的性別歧視」放進去,肯定是怕罵到自己。
於是,我想到了「身高」!
於是,在和即將成為大學生的女兒們條列式地說出那些政見之後,我笑笑鬧鬧地說出「他們的身高一定沒有超過一七〇。」;但是,說出這樣的話之後,我開始反思: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反應?

「我感覺被攻擊了!於是想要反擊。」大腦跳出這句話。
在那個瞬間,我知道自己無意識的狀態下被拉進了戰場,並且進行自動化地做出反抗;但是,加入戰場就會進入「講出更難聽的話來傷害對方」的角色,以此來和這樣的力量搏鬥,而這只會讓人陷入「關注對方的回覆和態度,然後預先準備要作出的反應」的無止盡迴圈⋯⋯於是,我離開戰場,開啟另一個提問。

為什麼他們會如此公開地歧視他人,並且不覺得這有什麼?
只是,這個問題相當罕見地在我的腦海裡停留了一段蠻長的時間,一直沒有出現「啊哈!就是這個答案!」的回應⋯⋯一直到看到莫妮卡・陸文斯基在TED的演說《羞辱的代價》。

羞辱的代價

莫妮卡・陸文斯基最為人所熟知的事情就是「與柯林頓總統的婚外情」。而事件爆發的時候,她正值青春年華的二十二歲,是一個「會犯錯/會愛上不對的人」的年紀。
而當時的傳播媒體,剛好處在新舊媒體銜接的時刻,從原本的「新聞只會在報章雜誌、電視和廣播裡出現」,來到「網路傳媒,任何人只要想要得到這樣的資訊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去搜尋」的狀態⋯⋯於是,她收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當時甚至還沒有專有名詞可以定義的網路霸凌
而她的父母也被波及,為了避免陸文斯基會就這樣輕生,他們甚至要求她開著門洗澡⋯⋯而事隔近二十年後,她的父母在看到「有些人,因著沒有經過本人同意卻被散佈私密影像、言論而被網路霸凌,最終選擇了自殺」的新聞時,仍會再度跌入害怕失去女兒的恐懼深淵。
而她再度選擇站上舞台,是希望自己的經驗可以帶來改變。
其中,她在演說中提及的「公開羞辱」緊緊抓住了我;與此同時,我的大腦跳出這段期間在我、太太和女兒們身上處理的、深及存在本質的【療癒】,以及許多前來療癒的學員的生命故事,讓我徑直地看見了「羞辱的源頭」。

羞辱的源頭

陸文斯基收到的羞辱,是毫無同理心的貶低,傳遞出「妳犯錯了!妳是不會反思與修正,妳不會從錯誤中成長。」的意念;而台灣大學經濟系系學會會長的選舉政見,A罩杯以下的女生國防必修2學分、ㄐ ㄐ 十公分以下要上家政課⋯⋯,更是散發出「那些(不符合期待)的缺點,即使那就是你的身體,不是你的錯!你也要因此被訓斥。」的氛圍。
這些羞辱,壓制與貶低的是人的本質,隱約但是又震耳欲聾地說著「這樣的你,不應該存在!」、「這樣的你,沒有價值。」⋯⋯會說出這樣語句的人,或者是「根本沒說出口,但卻一直擺出這種姿態的人」,其實就是理應孕育我們成長的父母啊!

在論述「羞辱的源頭是家長」前,要先談「同理的能力」。
嚴格來講,人們其實無法真正、完全地理解別人的感受,因為情緒感受是很個人的事情,即使是同樣的事情,每個個體都會基於自己的生命經驗而有截然不同的詮釋,例如:母親的離世,有的人會因為與母親的強壯連動而久久未能走出喪親之痛,但有的人卻因為長期的被虧待而鬆了一口氣。
充其量,我們只能透過將自己放進相近的生命經驗裡面,然後去類比、猜測對方可能會有的感受;更好的同理,甚至要藉由觀察對方的語言和情緒表達,然後在說明自己的理解之後,與對方確認真正的感受。
於是,同理的基礎是理解自己的、經驗與情緒感受之間的關聯性。
反過來說⋯⋯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琦琦/心秩序療癒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