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回饋?什麼又是建議?什麼是評價?什麼又是事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我學習、練習與引導職場人士「如何善用回饋」這門學問時,8年來發現最初會遇到的兩個「不利於有效回饋」的慣性,就是「建議」跟「評價」。
其實為什麼回饋(feedback)那麼需要學習跟練習?除了我們 很少獲得真正的回饋之外;我們長期獲得「假裝是回饋的建議」太多,以至於把「建議」誤認為回饋,傻傻分不清。------(延伸閱讀:回饋有很難嗎?
舉例說明,你聽過類似這樣的「回饋」嗎?
「我知道你求好心切又擔心自己能力不夠;其實你只要相信自己,你是可以做得很好的。」

「夥伴教練心關係(THOC)」這個長達20多年在全球職場驗證,有效的回饋對話模式標準來看,上面這一句完全不是回饋,而是一句 #看起來很像回饋的建議
建議是從自己的經驗跟分析出發的想法,當一個人告訴你:「……..其實你只要相信你自己,你是可以做得很好的。」無論他的用意是要鼓勵、勸告或是提醒,這句話都是從他自身的經驗出發直接給出了「怎麼做會更好」的建議。
請不要誤會,我不是說學了回饋不可以用建議。我在說的是,回饋就是回饋、建議就是建議,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如果你是想給對方建議,你可以直接說:「關於…………,我想給你一個建議可以嗎?」,而不是覺得回饋這個詞聽起來可能比較客氣?流行?沒有侵略性?,就「以回饋之名行建議之實」。
那「真正的回饋」究竟是什麼?我們再以上面那句話為例子。
以「夥伴教練心關係」如果前面要表達你對對方的觀察:「我知道你求好心切又擔心自己能力不夠」,那後面要銜接的是,這樣的行為表現 對於你跟對方之間的「工作關係」跟「工作成果」有些什麼樣的影響?而這一個細節,在學習、練習多年之後,我還是要說非常不容易,想要做到位、發揮回饋的效果,是需要思慮清晰跟深入反思的準備功夫。
然而只要真正嘗試過「魔鬼就在細節裡」的主管、人資、團隊成員,莫不大大驚嘆原來回饋 竟然真的可以拉近彼此工作關係與提昇合作績效的禮物;尤其本來覺得很難啟齒的負向回饋再也不是夢靨了!!(有許多主管告訴我之前每次要給負向回饋的前一天都容易睡不好,是多麼大的壓力呀~~)
最後再舉上面那個例子來說,什麼是事實?什麼又是評價?
現在大家都知道如果要給建議或是回饋,要以一個 具體事實說明,而避免只是個人主觀感覺,然而究竟「具體事實」指得是什麼呢?
你覺得「我知道你求好心切又擔心自己能力不夠…..」這句話是不是具體事實?
不是噢。整句話都不是。
那如果要表達這個意思,具體事實要怎麼說?
具體事實是「你看到了對方做/沒做什麼行為或說/沒說什麼話」,以致於你會「判斷」他是求好心切又擔心自己能力不夠。
具體事實是你「下判斷之前」看見的那些言行舉止。
如果你 只表達了你的判斷,卻沒有說明前面觀察到的言行舉止;很容易造成彼此的誤會,因為對方會不知道/不確定你對他求好心切又擔心自己能力不夠的這個「評價」是怎麼來的。
多講事實,少講評價;你精心準備的回饋競爭力絕對讓你難以想像!!!

沒想到回饋的學問那麼多?我當年學的時候也是這樣覺得,但是我很慶幸我學了這個「夥伴教練心關係的模式」其實 還有更多心法都在兩天工作坊裡
來吧,跟我們一起創造工作團隊的「夥伴教練心關係」!!!
我最怕什麼?我最怕有一天我不再對生命感到困惑,然後停止提問。 這裡歡迎問問題,因為好的問題帶來的啟發更甚於答案 https://wisdomtalk.firstory.io/ 【每一個困惑都帶來一個突破。而提問是從困惑前往突破的最快路徑】,請看留言區第一則貼文,裡面有我衷心的歡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公辛苦工作了一天,拎著公事包跟採買的大包小包,還特地去買了老婆愛吃的晚餐。回到家開門時,老婆看到老公大包小包的,馬上說: A.「你既然要拿那麼多東西,就不要幫我買晚餐了嘛!」 B. 「你拿了那麼多東西還幫我買晚餐,你對我真好~」 身為老公,你喜歡聽到哪一句?為什麼呢?
你的組織裡有這些現象嗎? •會議中大家沉默時間多,茶水間討論總是比較熱烈 •同事很早就發現問題、但總是私下交流直到再也不能隱瞞。最後一刻才爆發 •團隊的討論之間,充滿著「我早就跟你說了」的文化 •同一部門重複犯類似的錯誤、或是不同部門重複犯類似的錯誤 •主管永遠是最後知道(壞)事的人
或許你也剛參加過2023國際大師論壇,在剛剛過去的一週,有一個詞又開始熱門起來,叫做「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 有85%的人承認自己有至少一次向主管/同事「隱瞞」自己的擔憂或疑慮的經驗。究竟不敢表示自己的意見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就
「教練,回饋有很難嗎?我們每天都在給同事回饋啊,跟他說哪裡做得好哪裡做不好,告訴他哪裡可以更好, 這不就是回饋嗎?」 在一個領導團隊的教練課程中,副總這樣提問。 「先不說難不難,我想先問的是,大家覺得 你的回饋同事都很願意收嗎?聽得進去嗎?」😁 「這就不好說了。😜」一位心直口快的經理
你現在的系統版本是多少? 鏡頭是多少萬象素的? 如果已經更新到頂規,那麼「心想事成」已經成為日常,不再是一種奇蹟。
2021年開始我陸續推掉了一些一次性的課程/工作坊邀約,2022年推掉更多;22年底跟一個合作了幾年,每年超過50小時總課程量的課程策劃窗口談未來不再接這一類課程時,經營講師與課程經驗豐富的她露出不解的表情。然後就問了一個我之前沒從這個角度想的問題:「老師,銀貨兩訖不好嗎?」
老公辛苦工作了一天,拎著公事包跟採買的大包小包,還特地去買了老婆愛吃的晚餐。回到家開門時,老婆看到老公大包小包的,馬上說: A.「你既然要拿那麼多東西,就不要幫我買晚餐了嘛!」 B. 「你拿了那麼多東西還幫我買晚餐,你對我真好~」 身為老公,你喜歡聽到哪一句?為什麼呢?
你的組織裡有這些現象嗎? •會議中大家沉默時間多,茶水間討論總是比較熱烈 •同事很早就發現問題、但總是私下交流直到再也不能隱瞞。最後一刻才爆發 •團隊的討論之間,充滿著「我早就跟你說了」的文化 •同一部門重複犯類似的錯誤、或是不同部門重複犯類似的錯誤 •主管永遠是最後知道(壞)事的人
或許你也剛參加過2023國際大師論壇,在剛剛過去的一週,有一個詞又開始熱門起來,叫做「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 有85%的人承認自己有至少一次向主管/同事「隱瞞」自己的擔憂或疑慮的經驗。究竟不敢表示自己的意見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就
「教練,回饋有很難嗎?我們每天都在給同事回饋啊,跟他說哪裡做得好哪裡做不好,告訴他哪裡可以更好, 這不就是回饋嗎?」 在一個領導團隊的教練課程中,副總這樣提問。 「先不說難不難,我想先問的是,大家覺得 你的回饋同事都很願意收嗎?聽得進去嗎?」😁 「這就不好說了。😜」一位心直口快的經理
你現在的系統版本是多少? 鏡頭是多少萬象素的? 如果已經更新到頂規,那麼「心想事成」已經成為日常,不再是一種奇蹟。
2021年開始我陸續推掉了一些一次性的課程/工作坊邀約,2022年推掉更多;22年底跟一個合作了幾年,每年超過50小時總課程量的課程策劃窗口談未來不再接這一類課程時,經營講師與課程經驗豐富的她露出不解的表情。然後就問了一個我之前沒從這個角度想的問題:「老師,銀貨兩訖不好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西洋職場中承擔並給予回饋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科技產業中,回饋系統如何促進團隊合作及個人職涯成長。文章強調了正式與非正式回饋的區別,以及有效回饋的特徵和方法,並指出如何在東亞文化背景下調整回饋策略以更好地融入西方職場。最後闡述了回饋不僅在職場中重要,也同樣適用於個人生活,協助建立健康的關係。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Thumbnail
在談工作上的成長時,我們多半會聚焦在各種能力的累積與提升,或是選擇賽道、產業跳轉的判斷,然而比較少談到的是工作習慣的養成。 由於近來在社群上,逐漸看到針對新鮮人工作習慣的建議。在此我想分享一個,不論是工作了多久,都相當適用的習慣養成,那就是:關於回饋,請主動出擊,也是所謂的主動尋求回饋。
Thumbnail
回饋文化在企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國際化的企業中。本文探討了回饋文化的建立和重要性,並介紹了三明治回饋法和SBI回饋法的應用。此外,還介紹瞭如何利用AI來協助培訓人員和同事進行回饋。
Thumbnail
在職場中,善意批評是一門藝術。透過故事敘述,我們學習到如何選擇時機和場所、使用積極的語言、給予具體而可行的建議、保持友善和建設性的語氣,並給予對方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善意批評不僅是職場中的一種技巧,更是一種修養。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在職場中更好地給予和接受批評,共同成長,實現更好的職業發展。
Thumbnail
我認為現在AI的學習模式就是一種高效回饋,告訴你做錯的同時,還會告訴你怎麼樣做得更好,可怕的是回饋頻率還高的驚人。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企業內部的回饋制度運作情況,指出缺乏日常的回饋將導致同仁無法清楚知道自身哪裡需要改善,進而影響績效。本文推薦了《麥肯錫主管意見回饋術》這本書,強調透過回饋提供每位同仁成長機會與適當建議。最後,作者提出了做好意見回饋的六個關鍵及意見回饋的四步驟,以及強調回饋作為領導力的基本功。
Thumbnail
在職業生涯中,不知你是否發現:尋求「反饋 (Feedback)」意見,其實是無法改變結果的。根據研究,超過三分之一「反饋」,實際上會對表現產生負面影響。 而且特別是對於女性來說,「反饋」可能更無幫助。Standard University 的教授 Shelley Correll 與 Carolin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如何給一個有效的回饋(effective feedback)而不會讓對方覺得不舒服, 掌握以下三大原則 1)有效的回饋是有建設性的,而且要對事不對人 2)評論只給建議,而不是處方 3)回饋必須出自同理
面對批評,謝謝指教 該書原名《Thanks for the Feedback:The Science and Art of Receiving Feedback Well》。簡單的說就是如何妥善回應批評? 前言 人和人在互動來往時,難免會聽到別人對你的看法或意見,如何回應,影響重大—不管是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西洋職場中承擔並給予回饋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科技產業中,回饋系統如何促進團隊合作及個人職涯成長。文章強調了正式與非正式回饋的區別,以及有效回饋的特徵和方法,並指出如何在東亞文化背景下調整回饋策略以更好地融入西方職場。最後闡述了回饋不僅在職場中重要,也同樣適用於個人生活,協助建立健康的關係。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Thumbnail
在談工作上的成長時,我們多半會聚焦在各種能力的累積與提升,或是選擇賽道、產業跳轉的判斷,然而比較少談到的是工作習慣的養成。 由於近來在社群上,逐漸看到針對新鮮人工作習慣的建議。在此我想分享一個,不論是工作了多久,都相當適用的習慣養成,那就是:關於回饋,請主動出擊,也是所謂的主動尋求回饋。
Thumbnail
回饋文化在企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國際化的企業中。本文探討了回饋文化的建立和重要性,並介紹了三明治回饋法和SBI回饋法的應用。此外,還介紹瞭如何利用AI來協助培訓人員和同事進行回饋。
Thumbnail
在職場中,善意批評是一門藝術。透過故事敘述,我們學習到如何選擇時機和場所、使用積極的語言、給予具體而可行的建議、保持友善和建設性的語氣,並給予對方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善意批評不僅是職場中的一種技巧,更是一種修養。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在職場中更好地給予和接受批評,共同成長,實現更好的職業發展。
Thumbnail
我認為現在AI的學習模式就是一種高效回饋,告訴你做錯的同時,還會告訴你怎麼樣做得更好,可怕的是回饋頻率還高的驚人。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企業內部的回饋制度運作情況,指出缺乏日常的回饋將導致同仁無法清楚知道自身哪裡需要改善,進而影響績效。本文推薦了《麥肯錫主管意見回饋術》這本書,強調透過回饋提供每位同仁成長機會與適當建議。最後,作者提出了做好意見回饋的六個關鍵及意見回饋的四步驟,以及強調回饋作為領導力的基本功。
Thumbnail
在職業生涯中,不知你是否發現:尋求「反饋 (Feedback)」意見,其實是無法改變結果的。根據研究,超過三分之一「反饋」,實際上會對表現產生負面影響。 而且特別是對於女性來說,「反饋」可能更無幫助。Standard University 的教授 Shelley Correll 與 Carolin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如何給一個有效的回饋(effective feedback)而不會讓對方覺得不舒服, 掌握以下三大原則 1)有效的回饋是有建設性的,而且要對事不對人 2)評論只給建議,而不是處方 3)回饋必須出自同理
面對批評,謝謝指教 該書原名《Thanks for the Feedback:The Science and Art of Receiving Feedback Well》。簡單的說就是如何妥善回應批評? 前言 人和人在互動來往時,難免會聽到別人對你的看法或意見,如何回應,影響重大—不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