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7/1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面對中國,台灣華語從來不具備優勢

最近,好像又有人在講『台灣華語』的議題。雖然不否認台灣華語具備一定程度的特色,但若很客觀地從人口數的觀點來切入:台灣華語的使用人口數 2350 萬,在市場、實用性、文化傳播上,是不可能壓過中國 14 億人口的(即使扣掉少數民族,也依然有好幾個億)。面對中國,台灣在華語行銷全球這一塊,長遠來看,不會再有更多的優勢了

與德國漢學系學生的對談經驗

​筆者在德國的 Stammtisch(定期聚會)常常遇到一些漢學系的德國學生,即使母校的漢學系已經算是很親台,和台灣的大學有定期的交換計劃,甚至規定第一學期都必須先從繁體字學起。

漢學系的定期聚會都會在這間酒吧舉辦。

但就筆者與那些學生互動的經驗,多數人到最後還是會選擇使用簡體字(對德國來講也比較好寫),講的好的無不開口閉口都是中國口音和用語。有的人華語甚至好到,把他的臉用布袋崁起來,筆者會以為是一個中國老鄉在講話。

且多數漢學系學生的理想生涯規劃,都放在中國。和親中不親中無直接關係,仔細想想這其實也非常的合理,台灣和中國國家量體在政治、經濟方面都差很多,我們的市場規模、產業也不可能提供德國的漢學系學生更多的工作機會,不是嗎?

多數德國學生對台灣雖然有好感,但就偶爾去旅遊觀光。很抱歉的是,大家最喜歡高喊的『自由民主』,從來就不是這些未經世事的德國學生的第一考量。德國自己就是一個發展比台灣還健全的民主體系,人家專程來台灣呼吸『自由的空氣』幹嘛?

​台灣華語其實沒什麼人在用

即使某些地方的孔子學院被關閉,華語的主導權在近十年來,還是漸漸重新回歸到中國的手上。畢竟『14億人口』就是擺在那裡,這沒有啥好意外的,各國可以去風險、但終究難以脫鉤。國際企業都是中國華語為標準,而不台灣華語,例子不勝枚舉:

筆者最貼身的經驗就是,有次Netflix 帳號出了台灣,在設定語言的時候,就再也改不回台灣繁體了。很多德國的機構或網頁,即使有提供華語服務,選單介面都嘛是簡體中文(日本友善一點,還會稍加區分)。商人第一考量的都是擁有十四億使用者的簡體華語,而不是只有台灣人自己在吹捧的台灣華語。

反正台灣人和中國人都看得懂 Chinese 啦,都是 Chinese 的情況下,那些商人為何要為台灣客製化所謂的『繁體中文』、『台灣華語』呢?因為都講中文,彼此互通有無是事實,當外國人弄不清楚中國和台灣的關係時,甚至在市場上讓中台一體的時候,我們有什麼資格跳腳呢?

台灣三月的黃風鈴木。

台灣華語注定因為『支語』而沒落

不論怎麼抵抗,尤其是在多媒體時代,台灣華語就是注定會漸漸靠近中國華語(蔑稱『支語』、『殘體字』),並逐漸失去它的自地特色,甚至失去它在世界上的地位。

這不是某些 KOL 說什麼提高民眾文化素養就能解決的問題,不只國外正式場合都是使用『支語』,國內也每天一堆報章媒體和政論節目,毫不避諱地使用『短視頻』、『炸鍋』等支語了,耳濡目染之下,個人的『中華文化素養』,是能抵抗另一個同質性很高、且大量傳播的『中華文化素養』到什麼地步呢?

西螺振文書院,過去文人雅士的聚集之地。台灣文化對於儒學也應有自己的一套詮釋,就如同日韓,而不是一味依偎中華文化。

華語的優勢從來都是中國賦予的,而不是台灣

台灣一直以『中華文化』、『華人民主燈塔』自居,作為世界行銷標籤是一個需要被糾正的錯誤。即使因為政治的因素,有些學生轉而來台灣學華語,或是由台灣的師資來填補國外空掉的華語中心,可能都是暫時的。

【相關閱讀】:悲哀:當外國人將『台灣保留最完整中華文化』視為優點

只要細思,為什麼那些外國人要學華語?不就是因為想和中國那『14 億人口』繼續交流和做生意嗎?怎麼可能只是單純要來台灣做生意呢?人口數、人口數、人口數,中國華語的優勢就是 14 億的人口數。人口數是事實,和政治沒有太大關係。台灣以華語連接世界,就是注定成為各國人員前進中國的一個跳板的而已。

以外媒駐點為例,正是因為中國近年惡劣的政治形成推力,大家才轉駐台灣。這也考量到台灣和中國同是華語國家,所以成為外媒報導中國的另一個較安全基地和窗口(當然,也很大程度和海峽兩岸的衝突升高有關,大家搶坐海景第一排)。不然看看幾年前,有多少家外媒願意在台灣駐點?(參考資料:台灣重要性與日俱增!外媒記者捨棄中港紛紛轉進

不過,無論中國的政治再惡劣,都還是有德國大學生選擇中國而不是台灣,世界也不可能就此停止和 14 億人口的所有互動。故而,華語的優勢從來都是中國賦予的,台灣在其中的地位無關緊要,也很難再有任何話語權

台灣的文化氛圍和中國是存在差異的,這也是每年吸引許多日韓觀光客的軟實力。

台語才是台灣的軟實力和潛力股

相反的,台語的人口基數保守估計至少有近 700 萬,撇開漳州話、泉州話等已經無法互通的閩南語(至少看影片聽筆者不是全懂啦),作為『閩南標準腔』的廈門話人口只有 150 萬,連台語人口的四分之一都不到。且近年來數倍以上的外省人口,讓廈門話凋零的速度更快。

更別說,現代書寫系統的制定(台羅、台漢標準化)、好幾部字典的數位化與編纂教育普及程度(高中必修台語)、流行文藝音樂現代字詞開發.....等等,都是以台灣本土政府和民間為中心在做的。閩南語哪有那個資格,把這些東西說成是自己的呢?

台灣人該把握的優勢從來就不是華語,而是台語。我們雖然客觀上不再具備華語的文化話語權,但還是能牢牢地把握住『台語』的話語權,因為世界上已經沒有第二個國家講台語

對外,與其高喊台灣華語多有特色,怎麼不去提倡已經在台灣生根超過百年,還正在成為一個新語種的台語?台灣華語再怎麼有特色,比得過台語嗎?與其再繼續和中國或華語市場競爭,還不如走小而美的台灣文化、台語行銷路線,畢竟世界上只有我們做得到。

駁二特區夜景。高雄近幾年的建設和文創有目共睹,台灣的文化軟實力不容小覷。

令一方面,台語若作為國家主要語言,也不會有如台灣華語受支語影響,被閩南語帶著跑。畢竟,以廈門的經濟文化的實力規模,根本完全無法與作為國家的台灣匹敵。台灣現有建立的品牌和文化優勢,應該全力用來包裝台語。華語就交給中國自己去推,台灣實在沒有必要繼續錦上添花。

至於,台語優不優勢?當身邊大家都開口講了,以致外國人住台灣也必須會講台語,國外公司進入台灣市場也必須提供台文介面,他還能不優勢嗎?使用的人數愈多,話語權就會在我們的身上。台語才是台灣未來文化優勢的潛力股,華語已經不是了。

希望有朝一日看到台灣以『台灣文化』和『台語』的面貌走入世界,真正得到外國人的嚮往和喜愛,而不再是只是作為進軍華語市場的跳板,甚至是某一寡在中國混不下去的Youtuber避難的小中華。

新北鶯歌陶瓷古早窯藝術工作室保留了早期的製陶工作環境,並做為小小的展間,展現台灣工藝的實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