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著他寫作業就寫好幾個小時」「沒事就在那邊發呆」
孩子只想逃離那個地方,我只好陪著
你家的孩子是左邊還是右邊呢?
作業應該很無聊吧,對於孩子來說
看不到終點,應該很煩吧
用掉他玩的時間,應該很討厭吧
老師出作業,所以就要做,這樣的解釋太過粗暴。儘管大部分的孩子可以接受,那也不代表這就是個好的解釋。就跟我們在星兒文章中常常提到的ABC一樣,孩子需要知道前題A,才會引導他有適切的行為B。如果孩子都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做,那反抗跟反對的機率自然很高,家長也很難拿出什麼合理的理由說服孩子。強迫或者點數鼓勵會落入上一篇文章的缺點,孩子最後還是沒有動力跟清楚的理由去寫作業。
學習本身我覺得不算是個開心的過程,是因為之後獲得了一些什麼才讓這件事情變得開心。前期的準備跟搞不懂的狀態是充滿壓力跟生氣的,重複的寫一樣的字是很煩躁而且乏味的。是因為最後弄懂了一些事情,字變得漂亮,考試過關或者贏過別人,各種成就感才會出現。在這之前,要自發性地出現成就感是困難的。因為如果這麼簡單,那每個人不都該是碩士博士,或者精通多國外語了?把自己套入同樣的狀況想想,或許思考會比較能貼近孩子的狀態,更能同理孩子。
孩子需要的是成就感而不只是陪伴,尤其這個陪伴如果比較像是警察還是獄卒,恐怕不只沒有成就感,還讓爸媽的角色妖魔化。
而成就感的來源,是對於自我狀態的掌握,發現自己的進步。孩子可能很難客觀地發現自己哪裡進步,又或者這個進步其實不多。我認為家長陪伴的最大價值,除了是提供一些資訊或者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看見自己的變化。
「你現在寫字都不會超過格子了耶」「教一次你就會了?」「這字寫的跟我寫得很像」「今天這麼快就寫好了」「你怎麼知道的?你自己去查字典喔?」
這些都是一些增強孩子的語句,而背後目的是讓孩子看到自己,還有我們看見孩子。被重要的人看見,就是最好的增強。
然而有些孩子的確資質比較弱,各種進步都微乎其微,那就要先認識孩子的強弱項,或者背後的困難。或許孩子有其他擅長的事物,在度過這些必經的枯燥義務教育之後能夠靠別的方式成就自己。
另外有些隱性困難的孩子則需要更有經驗的人才能查明,像是學習障礙或者ADHD的孩子,他們的困難不見得家長們能夠設身處地的感受,此時就好好利用資源,透過醫療體系去認識孩子的狀態。
1.重點不是陪伴,而是你在那邊做什麼?
2.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現在要做這件事
3.我們在那邊的責任是讓孩子有成就感,不然情願你不要勉強陪
4.讓孩子看到變化,這樣的陪伴才有品質,不然你在那邊當獄卒做什麼?
5.有些狀況需要客觀判斷,說不定會有完全不同的道路出現,請善用醫療資源
教養兩難的文章會繼續連載,用圖文的方式分享一些工作上我與家長們的衛教內容,敬請期待。
歡迎追蹤臉書 (適合家長)
以及IG (適合青少年成人及本人)
看更多文章與參加活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