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適用的健身菜單 | 訓練負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篇將分享近期安排刻表的方法與心得,並提出大眾在索取與安排刻表常見的問題,且提供解決方法

我的課表

近期我為了準備年底的泰拳比賽積極的操作我的重訓計畫,
剛好在這周也開始進入了『力量與爆發力』的成長階段,
同時也開始增加泰拳技術面的訓練,實施一週4~6練的賽前訓練計畫。

目前的計畫是一周內2練技術共4小時,接著新輕度功能性訓練以及爆發耐力<1小時,並在技術日的前後穿插力量訓練1小時。

但階段性的剛開始,我的身體出現了相對的排斥反應,
最明顯的是在技術日訓練中的發力問題,
在肌力訓練和格鬥訓練之間,仍然存在相當大的結構性差距,
導致我在技術日之前安排力量訓練,通常都會出現力不從心身體軟趴趴的感覺。

而會有像這樣衰退狀態的身體回饋,
通常是因前幾日訓練中的神經壓力與訓練負荷,
導致肌肉的疲勞堆積與神經的徵招疲乏等等現象。

雖然這不是我第一次執行這樣的訓練計畫,
但這次與以往不同的是在力量與爆發力階段之前,
我用了2個月增加了7公斤的肌肉,使體重來到了人生的高峰103KG,
(身高190體脂22+/-2%)
並且絕大多數增加的是上半身的肌肉,
導致我的下肢在執行格鬥跳動與敏捷訓練的當下遭逢較大的訓練阻力。

但日後的訓練還是會不定期的加入部分的肌肥大訓練,
呈現非線性肌力與體能訓練計畫,
因此我也必須隨時調整並適應身體重心與發力等,影響技術面的身體因素,
才能順利的完成如此高強度的訓練計劃。

總結的來說,我必須將接下來的訓練中,快速地調整身體發力結構與壓力分配,否則很可能會不小心進入過度訓練的窘境,影響我的工作與生活。

而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思考過週期化訓練的原則。

課表的基本原則

一般來說所謂的健身課表就是運動員訓練中的肌力與體能訓練計畫,
它們相同的訓練目的都是為了提升日後的運動表現,而運動表現也就決定了在這些階段性的訓練後,是否能為專項訓練與競賽提供更好的訓練效果和更好比賽成績。

例如我們熟知的籃球、棒球、羽球、排球、舞蹈等領域的職業選手,
在他們的賽季開始之前都有長達6~10個月的肌力訓練,
目的就是為了在賽季中發揮比其他競爭者更好取得更好的獎金與成就。

然而這樣由好幾個月努力實屬得來不易的優良運動表現,
卻是只能在人體維持7~14天的運動表現峰值,
也就是說,只要在這兩周作右的時間內沒有進行新的外部刺激,
身體的反應、力量、速度等等,都會開始衰退至個人的平均值,
當然這樣的運動員就很有可能沒辦法在賽場上與之競爭。

因此在為期好幾個月的賽季之中,
為了延長辛苦好幾個月的巔峰狀態,
許多職業運動員也會在一場場的比賽之間穿插適量的肌力訓練,
以確保整個賽季都能維持在自己的巔峰狀態。

看到這裡大部分的觀眾應該多少都會有個想法;

「這些運動員都不用休息的嗎?」

當然需要!
而且這非常重要,因此真正良好的訓練課表除了安排訓練動作,
更重要的一部份是在計畫中也將『如何休息』考慮進去,
才能最大化提升身體機能,並最小化由訓練所造成的壓力與影響,
這才會是最理想訓練計畫

但是在控管休息時間之前,控制並影響整個訓練計畫的關鍵即是訓練負荷。

訓練負荷

所謂的訓練負荷意旨訓練中對於肌肉以及神經的壓力,並不是練後產生的疲勞現象。

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訓練內容的難易程度,
但訓練的難易程度的評判標準並不是純粹的以訓練重量來評判,
是由操作者既有的能力與目標楷模之間的能力差距決定。

例如對於多數的慢跑選手來說,操作最大力量的肌力訓練,就比健力運動員來的困難許多。

因此若是想要將一位只有長期慢跑習慣的訓練者,
鍛鍊成力量型競技項目的運動員,
那麼在訓練的過程中必定會出現許多對於這位訓練者來說,
相對高訓練負荷的內容,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不要照抄別人的課表』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執行課表的是大谷翔平還是位業餘棒球選手。

我們該怎麼做

因此當我們在安排屬於自己的訓練課表的時候,
首先要考慮的是『我能做到什麼程度』
在這個立基點上觀察自己與參考的課表差距有多大。

假設參考課表的訓練項目有三項,那麼你可以先嘗試看看是否都能完成,
如果不行就先降低重量再來是次數最後是組數,
(在合理範圍內)
進而了解自己能達到的程度之後,就要針對弱向來加以改善,
改善的方法包含降階、替換項目或是增加輔助項目等等,也都是常用的方法,
但這就留在之後的文章再來詳細說明了。

最重要的是,當我們正在擬定訓練計畫時,
必須挑選適合目前身體狀況的項目與難度作為起點,
並設立目標難度並觀察出兩者之間的差距,
千萬不要眼高手低,勉強自己執行超出能力範圍的訓練內容。

接著才能以一周為單位逐漸提高強度,不論是重量、下數、組數擇一即可,
但並不需要多項能力全面性的提升,畢竟人體有強弱項之分。

若是有成長特別快的能力,可以試著將動作的變化性加入到訓練中,
而成長較慢的部分,千萬別為了追求重量的成績而暴露在太高的受傷風險之中,這是非常要不得的,畢竟多數人並不是職業選手,並沒有時間的壓力,
只要一步一腳印,將每一次的動作品質與強度都維持在一定的水準,
身體自然會有相對應的回饋。

總結

調整訓練負荷乍看之下非常簡單,
好像只要調整幾個數字就能輕鬆達到想要的目的,
但只要你關照的範圍越廣,仔細觀察這些數字背後的蝴蝶效應可能就越可觀。

這些數值在訓練中都必須恰巧地應用在某一個範圍之中,
否則影響的不會只有當天的訓練效果,
甚至會因為某一天其中一個項目的設計不夠周到,
而導致整周的運動表現都受到影響,這也是在理解訓練負荷之後常見的問題。

思考時間

  1. 照抄重訓課表好嗎?
  2. 你為什麼需要重訓課表?
  3. 調整課表的關鍵是什麼?



答案會在下一篇文章的最後為各位解答,
也可以將問題留言和大家憶起討論,或是到我的IG私訊為各位解答。

平時我也會在IG上分享我在日常中的『健身』與『格鬥』
歡迎大家留言追蹤囉。

下一篇要探討的是『超補償』是人體為何接受重訓會成長的關鍵,也是多數人重訓後效果不理想的關鍵。


上一篇的回答

挑戰引體向上 | 必練的動作

  1. 力線應該切於目標肌群:擴背肌
  2. 時機點就在肩胛骨下收到底,手肘自然彎曲的一刻
  3. 上放應該要是下拉的倒帶,
    下拉=肩胛下收>下拉,上放=手肘上提>肩胛上聳

 


ZJJasper |格鬥 X 健身 X 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多數人再『練引體向上』與『滑輪下拉』時,並不知道其實是另外兩個動作的結合,因此出現聳肩與失去擴背感受度等問題。 本篇以大部分解的角度讓大家理解為什麼多數人無法執行引體向上。
本篇會以事先排除干擾的角度引導大家,讓各位在學習得初期就能避免養成壞習慣,並開始訓練。
肌肉的次序性之偏力線 就如同文字上所表達的,肌肉的使用是有順序的,但必須先知道力線是什麼,此篇文章是我學習力線的運用及分享。
多數人再『練引體向上』與『滑輪下拉』時,並不知道其實是另外兩個動作的結合,因此出現聳肩與失去擴背感受度等問題。 本篇以大部分解的角度讓大家理解為什麼多數人無法執行引體向上。
本篇會以事先排除干擾的角度引導大家,讓各位在學習得初期就能避免養成壞習慣,並開始訓練。
肌肉的次序性之偏力線 就如同文字上所表達的,肌肉的使用是有順序的,但必須先知道力線是什麼,此篇文章是我學習力線的運用及分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運科竹愛科普|運動員增強肌力與爆發力的進階策略:離心加重負荷與間歇組合策略的優勢💪🚀】 隨著運動員長期進行訓練,他們的身體逐漸適應訓練強度負荷,提升肌力與爆發力變得愈加困難。一般來說,教練可能會通過增加訓練量,或者提高強度來試圖提供新刺激,進而突破這樣的瓶頸。
Thumbnail
透過兩種模型與圖表,本文探討新手蜜月期和健身老手卡關的原因,並提出解決方案。期望幫助讀者學會充分利用新手蜜月期好好訓練,並在成為健身老手後制定有效的訓練和疲勞控管計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肌力與體能訓練的起源及其與健美、健力、舉重的異同,以及肌力與體能訓練如何用於競技運動表求。 而這個訓練體系不僅適用於競技運動,也對一般健身及日常生活有著正面的影響。
Thumbnail
對的訓練方式,是針對身體肌肉,骨質,神經系統施予最主要的刺激物 – 壓力,而能夠完成這項任務的,是最大肌力訓練,有著無可取代的重要性。
週期化訓練 (Periodization) 的本質與目的 週期化訓練的「週期化」並非目的本身。 運動表現是由多項能力所構成,由於人體的負荷量有極限,所以無法同時兼顧所有面向。因此必須把不同面向的訓練分期、分階段安排。 然後因為能力會用盡廢退,因此必須依序輪流刺激各項能力,所以不同訓練會反覆出現
Thumbnail
【運科竹愛科普|常見對於重量訓練的誤解!?】 ◼︎◼︎誤解:阻力運動訓練需要花費過多時間?◼︎◼︎ 證據:最小劑量的阻力運動(resistance exercise, RE)訓練,可以提高成人的肌肉力量和功能性相關能力。在設計阻力運動訓練計劃時,應優先考慮多關節的動態動作,並且.....
Thumbnail
本篇將討論適合中老年人的抗老化訓練課表安排,包括一週一練、一週二練、和一週三練的課表範例,以及其中的訓練安排邏輯,可提供給初學者參考,並強調專業教練課的必要性。
Thumbnail
健身課越到後面,會發現耗能越大,即使還沒有進入巨能巨量階段,也快累到趴下,當然姿勢正確、肌群運用、器材使用都是環環相扣,有時候慣性身體不良姿勢會影響重訓效果,所以課堂筆記就做好,複習也會相當方便~ 以下公開我的課堂菜單,後12堂由強化各個複合肌群訓練,cable、史密斯、八站、啞鈴、槓鈴等自由訓練
Thumbnail
這是一篇健身日誌,作者想要增加6公斤的肌肉,報名了健身房並接受了教練課程。文章分享了他的第一堂、第二堂以及第三堂教練課的內容和感想。
Thumbnail
重新健身半年 從去年2022年11月正式重新重量訓練後,一直照著一週練四天,週一、四練胸背肩,週二、五練腿手腹的部位安排,加上1-3天跑步,一直到5月以前都是如此訓練著,期間幾次的InBody測量變化並不大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運科竹愛科普|運動員增強肌力與爆發力的進階策略:離心加重負荷與間歇組合策略的優勢💪🚀】 隨著運動員長期進行訓練,他們的身體逐漸適應訓練強度負荷,提升肌力與爆發力變得愈加困難。一般來說,教練可能會通過增加訓練量,或者提高強度來試圖提供新刺激,進而突破這樣的瓶頸。
Thumbnail
透過兩種模型與圖表,本文探討新手蜜月期和健身老手卡關的原因,並提出解決方案。期望幫助讀者學會充分利用新手蜜月期好好訓練,並在成為健身老手後制定有效的訓練和疲勞控管計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肌力與體能訓練的起源及其與健美、健力、舉重的異同,以及肌力與體能訓練如何用於競技運動表求。 而這個訓練體系不僅適用於競技運動,也對一般健身及日常生活有著正面的影響。
Thumbnail
對的訓練方式,是針對身體肌肉,骨質,神經系統施予最主要的刺激物 – 壓力,而能夠完成這項任務的,是最大肌力訓練,有著無可取代的重要性。
週期化訓練 (Periodization) 的本質與目的 週期化訓練的「週期化」並非目的本身。 運動表現是由多項能力所構成,由於人體的負荷量有極限,所以無法同時兼顧所有面向。因此必須把不同面向的訓練分期、分階段安排。 然後因為能力會用盡廢退,因此必須依序輪流刺激各項能力,所以不同訓練會反覆出現
Thumbnail
【運科竹愛科普|常見對於重量訓練的誤解!?】 ◼︎◼︎誤解:阻力運動訓練需要花費過多時間?◼︎◼︎ 證據:最小劑量的阻力運動(resistance exercise, RE)訓練,可以提高成人的肌肉力量和功能性相關能力。在設計阻力運動訓練計劃時,應優先考慮多關節的動態動作,並且.....
Thumbnail
本篇將討論適合中老年人的抗老化訓練課表安排,包括一週一練、一週二練、和一週三練的課表範例,以及其中的訓練安排邏輯,可提供給初學者參考,並強調專業教練課的必要性。
Thumbnail
健身課越到後面,會發現耗能越大,即使還沒有進入巨能巨量階段,也快累到趴下,當然姿勢正確、肌群運用、器材使用都是環環相扣,有時候慣性身體不良姿勢會影響重訓效果,所以課堂筆記就做好,複習也會相當方便~ 以下公開我的課堂菜單,後12堂由強化各個複合肌群訓練,cable、史密斯、八站、啞鈴、槓鈴等自由訓練
Thumbnail
這是一篇健身日誌,作者想要增加6公斤的肌肉,報名了健身房並接受了教練課程。文章分享了他的第一堂、第二堂以及第三堂教練課的內容和感想。
Thumbnail
重新健身半年 從去年2022年11月正式重新重量訓練後,一直照著一週練四天,週一、四練胸背肩,週二、五練腿手腹的部位安排,加上1-3天跑步,一直到5月以前都是如此訓練著,期間幾次的InBody測量變化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