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諮商心理師,服務場域遍及學校、企業及社區。這系列文章是我的工作儲思盆,希望提供一個空間讓所有人「一起」思考、「一起」對話。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相對沈重的主題:家暴會遺傳嗎?
如果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本文以家長簡稱)以暴力管教孩童,未來孩子也會以相同的方式對待重要他人。
協助家暴案件服務的過程不難發現:暴力常發生於「案家」無法溝通而衍生的高張力互動。
舉例來說:
孩童:「你是笨蛋」(孩子想要跟家長玩耍)。
家長:(因為不喜歡小孩的言行而瞪小孩,氣氛開始嚴肅)
孩童:哈哈哈,你好好笑。
家長:(開始大聲,或舉手作勢修理)
從上面的案例可知,家長「無效的回應方式」並沒有制止孩子的玩笑行為,也無法使孩子從過程中學會「正確的互動方式」,反而因此接收到家長的喝止或暴力阻止,使孩子學會以「吼叫、暴力」的形式溝通,因為有效。
其次,家暴成因複雜,也可能與社會文化以及權力不平等有關,本文主要聚焦於「無效溝通」的互動困境。
案件服務過程,我常會「好奇」案家如何學會暴力。
家長會告訴我:「我爸媽也是這樣教我啊、我小時候就是被打大的!」。
小孩會告訴我:「因為媽媽都這樣對我,弟弟惹我不爽,為什麼我不能打他?」
簡單的一句話,使人心疼不已,深刻感受到:暴力會透過家庭代間傳遞,成為家庭主動的溝通方式,卻難以自救。
於情、於理、於法,「暴力」都是被禁止的、不應該發生的。
杜絕暴力最好的方法是重新學習「新的、有效的」溝通方式。
以上述案例舉例:
孩童:「你是笨蛋」(孩子想要跟家長玩耍)。
家長:妹妹,媽媽覺得你想要我們一起玩,可是媽媽不喜歡這個玩笑,一點都不好玩,你可以換一個方式告訴媽媽你想要什麼嗎?
(告訴孩子有聽懂她的意圖,表達自身感受,一起討論新的溝通方式)
孩童:媽媽,我好無聊,你可以陪我玩嗎?
家長:媽媽聽到了,但是媽媽現在在跟老師討論事情,你可以先看書,等下媽媽就去陪你!
(讓孩子知道有接受到其訊息,提供當下其他替代方案轉移注意力或需求)
離開暴力迴圈:理解家人的意圖,透過「我聽到了、聽懂了」回應,並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與對方討論新的溝通方式。
【參考資源】
・各縣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
.113保護專線
.關懷e起來
.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
.各縣市地區立案之心理諮商所
/
家暴工作往往需要時間與案家一起覺察無效的溝通模式、練習新的互動方法。
若覺得文章有幫助,歡迎分享給有需要的家庭,鼓勵其尋求專業協助,一起減少暴力再次發生、停止暴力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