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化大使」訂名為「大使」,即有一種社會階層較高位階的感覺。但是在社會教育的領域中,文化可及性或文化平權的概念之下,設定太多門檻,反而會阻礙平權的實行。於是,敞開大門讓各型各類的民眾參與,人們帶著多元化的背景而來,的確能讓一個組織有多樣化的生態。
第一種人—「免費活動仔」,來參與活動的目的,是不用花一毛錢就能得到他想得到的資源。第二種人則是在「大使」的光環底下,我們稱他們為"優秀”的人。
“優秀”從來都是別人定義,而不是自己定義。但青年文化大使的團隊中,需要靠自己展露實力時,自己或家人貼上”優秀”的標籤,則是常見的現象。
有人說「有一種餓,叫做阿嬤覺得你餓了!」,我覺得「有一種”優秀”,叫做爸媽覺得孩子優秀!」。身為二個孩子的媽,我當然也會覺得我的孩子優秀,但我從不向外人說出口,倒是經常跟朋友說他們哪裡有缺失,該怎麼導正才能讓他們展現才能。
執行「新北文化大使」專案期間,的確遇過不少家長在不同的場合中表現出稱讚自己孩子的情況。時不時出現在活動場外,看著孩子的表現,順便說說他們很努力參與活動,投入很多時間,又要補習、又要考試、又要參加活動。
「我的孩子很會唸書,他在學校考試都能拿前十名的成績!也參與很多社團,跟別人互動情況都很棒!」一位媽媽對我說。
我觀察這個青年有半年之久。有一次公告的活動內容明明寫著「中隊長限定」的活動,他不是中隊長身分,卻在活動當天一早出現在現場。另一次在團隊凝聚的課程中,大家正攪盡腦汁共同思考怎麼將義大利麵和棉花糖組合成一個建築模型,他卻雙手拿起一把義大利麵,做勢像拿香拜拜,並且看著我微笑,好像他的動作是一種幽默的表現。
我回他一個苦笑。
另一種苦笑的場合,是面對高學歷的青年。
取得台灣的高學歷或者國外讀書返國的青年,的確在社會框架下,很容易被認可成”優秀”的。自己”認為”優秀或是自己”說”自己很優秀,都只是一時的表現。尤其在台灣社會裡,普遍含蓄不敢表達,只要有人敢說話,就很容易被推舉為領導者。
“認為”或”說”自己很優秀的人,做事的表現有時候很落漆,甚至忘東忘西。或者,在一個沒有金錢對價關係的團隊裡,因為沒有實質收入,於是收起自己優秀的一面,只用一小部分的精力投入,或者完全不想參與執行任務。亦或者,自己投入很多,看到隊友沒有投入或者投入的方向不對,心生怨氣而抱怨東抱怨西,甚至憤而離開團隊。
我也只能回他們一個苦笑。
話說這類型自認為優秀的人,在團隊裡最難掌控。有時他們講話大聲,別人不敢反駁,任務方向卻是歪掉的;又或者,自己舉手說要接任務,卻在中途搞失蹤,突然就沒了音訊,工作最後落在其他人身上去收拾殘局。
最後一種”優秀”,是別人稱讚的優秀。
在「新北文化大使」的團隊裡,只要參與專案任務完成之後會進行一個互評機制。這個機制是源自於國外一個稱為360度的績效評估模式,是在企業裡由員工自己、上司、直接部屬、同仁同事甚至顧客等全方位的反饋機制。
在一個跨年齡的團隊裡,零薪資給付的情況下,想要練習專案籌備,或者說是需要「學習歷程」的人,通常是高中生。因此籌備過程在我們成熟大人的眼中,或多或少還是略有缺失。而獲得一些正面評價的人,有時也只是比較敢講話的人,並不是真正會做事的人。綜合之下,我發現在一個十幾個人左右的專案團隊裡,若有一個人獲得5票以上的正面評價,那麼這個人可以被認可為優秀的人。
在「推薦信」機制之下,華人文化認為人情紙一張,學員來要「推薦信」,只要他們寫的內容大致上沒問題,就可以簽一簽給他們去運用。但團隊運作愈來愈成熟之後,我倒是很想建議,要在360度評估模式之下,獲得一定的票數,且經過團隊老師認可,才能有申請「推薦信」的資格。
只不過,這樣取得「胡蘿蔔」的難度愈來愈高,現在的青年有少能耐可以撐過一年的計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