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的羞恥感和內在小孩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也許內心受傷的孩子最悲慘的後果之一就是有毒的羞恥感。如果你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感到羞恥、貶低,或者覺得自己在父母眼中從來都“不夠好”,那麼你可能會與有毒的羞恥感 作鬥爭。如果您長期受到欺凌、辱罵或身體/性虐待,您也可能會遭受有毒的羞恥感

有毒的羞恥感?與來來去去的正常羞恥不同,有毒的羞恥會深深地紮根在你的腦海中。它成為您身份的一部分。換句話說,如果你與有毒的羞恥感作鬥爭,你會感到自己毫無價值,自尊心低下,自我厭惡。在無意識的層面上,你會相信自己天生“可恥”或“壞孩子”。

有毒的羞恥感會導致負面核心信念的發展,並在內心深處潰爛。核心信念是我們對自己的核心假設,它決定著我們絕大多數的行為和選擇

raw-image

以下是一些因有毒羞恥而產生的有毒核心信念的例子:

  • “我很壞”
  • “我不配”
  • “我不可愛”
  • “我有一些很嚴重的問題”
  • “我有無可救藥的缺陷”
  • “我很蠢”
  • “我很醜”
  • “我應該受到懲罰”
  • “我是一個錯誤”

可悲的是,正是這些有毒的信念助長了我們的悲傷、自我價值感低下、焦慮、抑鬱、成癮和自我毀滅的習慣。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受傷的內心小孩、有毒的羞恥感和破壞性的核心信念是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有毒的羞恥感是受傷的內在小孩的核心。

🍃缺乏安全感和受傷的內在小孩

受傷的內在小孩的另一個核心因素是真實的或感知到的缺乏安全感。

安全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更是情感上、心理上、精神上的。例如,當我們在家庭環境中感到真正安全時,我們的身體和情感界限就會受到尊重,真實的自我就會被接受,我們會感到與家人(尤其是我們的父母)親近並感到被愛。

安全還包括允許我們成長和改變,並滿足我們的基本物質需求(食物、水、安全的家或社區)。當我們成長過程中的家庭環境缺乏安全感時,我們內心的孩子就會敏銳地感受到這一點。但由於我們在孩童時期很容易受到傷害,因此我們無能為力,因此就開始了深刻的創傷模式。

🍃我們小時候感到不安全的 10 種方式

現實是生活並不理想。我們出生的家庭並不總是適合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在很多方面感到不安全。

在我們繼續之前,我想澄清一下,我絕不在這裡責怪我們的父母或看護者。

重要的是要記住,大多數父母在他們所擁有的信息、教育和情感/心理成熟度方面已盡力而為。

責備和怨恨只會加劇你內心的孩子可能正在經歷的痛苦。因此,在進行這項工作時要小心並了解自己的局限性。

以下是一些讓我們感到不安全的最常見方式。你能與多少人產生共鳴?

  • 你被教導說不能有自己的觀點。
  • 當你試圖大聲疾呼或採取不同的行動時,你會受到懲罰。
  • 你對玩耍或享受樂趣感到沮喪。
  • 你不被允許自發。
  • 你不被允許表現出強烈的情緒,例如憤怒或喜悅。
  • 你被你的父母或家人羞辱。
  • 您經常受到口頭批評/辱罵。
  • 您受到體罰或您的身體界限受到侵犯。
  • 你被要求對你的父母和他們的幸福程度負有責任。
  • 你沒有得到身體上的愛撫,例如擁抱、親吻、擁抱。

這些情況重複得越頻繁,你內心的孩子就越有可能感到不安全、被遺棄和被忽視。此外,這個列表並不詳盡。因此,如果您覺得我遺漏了一些內容,請在評論中分享。


raw-image
avatar-img
83會員
718內容數
📌人活在自己的語言中,語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說話,話在說人。語言文字為我們建立了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的精神家園,於是,不論我們行了多遠的路,靈魂總有可棲之處。 享受獨處,張開雙臂享受屬於自己的自由。 iamk.cc/WfQ82C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熵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童年時期被忽視的三種類型 讓我們進一步分析一下你小時候是如何感到不安全和不被愛的(如果你有一個功能失調的成長環境)。
每個兒童都應該享有感到安全、有保障和受到保護的基本權利。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這樣。 在成長過程中,為我們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是我們的父母和家庭成員在情感、心理和生物方面的責任。但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接受這種責任,都意識到這種責任,或者有能力履行這種責任。
情緒是一個走向自由和完整的成長過程中重要的領域。這個將能量表達的過程中,很多的創傷積累了下來。所有人的情緒體都充滿傷口和創傷。 任何一個走在內在成長中的人知道不應該壓抑情緒,應該跟它們協調,最終是需要放掉它們。但是到底這些是如何運作的卻並不是那麼讓人清楚。
修復內在小孩根深蒂固創傷的 5 種方法 (為了語法一致性,用代詞“她”來指代內在小孩——儘管這個術語適用於所有性別或不適用) 1. 與內心的孩子交談-承認你內心的孩子,讓她知道你在她身邊。善待她並尊重她。事實上,可以說,缺乏與我們內心的孩子有意識的聯繫是我們在當今社會看到的嚴重問題的主要...
內在小孩的工作是靈性覺醒之旅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使我們與自己受傷的元素重新聯繫起來:內在的小孩。 我們都有一個受傷的內在孩子……你遇到過你的孩子嗎? 你內心的孩子是是你存在中最真實、最真實的核心,超越了你成人自我的人為限制。 但儘管內在小孩純潔且有魅力,他/她也是你內心最沒有安全感、最害怕、
情緒是運動中的能量,中斷其流動可能會導致各種疼痛。 發生這種情況的主要方式有兩種: 1. 當情緒出現時予以否認 2. 執著且不放開情緒 無論你選擇什麼,它們都會產生相同的結果——阻力。抵抗會導致痛苦,所以最好盡可能地控制它。我自己已經多次看到這種情況,所以我想與你們分享...
童年時期被忽視的三種類型 讓我們進一步分析一下你小時候是如何感到不安全和不被愛的(如果你有一個功能失調的成長環境)。
每個兒童都應該享有感到安全、有保障和受到保護的基本權利。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這樣。 在成長過程中,為我們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是我們的父母和家庭成員在情感、心理和生物方面的責任。但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接受這種責任,都意識到這種責任,或者有能力履行這種責任。
情緒是一個走向自由和完整的成長過程中重要的領域。這個將能量表達的過程中,很多的創傷積累了下來。所有人的情緒體都充滿傷口和創傷。 任何一個走在內在成長中的人知道不應該壓抑情緒,應該跟它們協調,最終是需要放掉它們。但是到底這些是如何運作的卻並不是那麼讓人清楚。
修復內在小孩根深蒂固創傷的 5 種方法 (為了語法一致性,用代詞“她”來指代內在小孩——儘管這個術語適用於所有性別或不適用) 1. 與內心的孩子交談-承認你內心的孩子,讓她知道你在她身邊。善待她並尊重她。事實上,可以說,缺乏與我們內心的孩子有意識的聯繫是我們在當今社會看到的嚴重問題的主要...
內在小孩的工作是靈性覺醒之旅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使我們與自己受傷的元素重新聯繫起來:內在的小孩。 我們都有一個受傷的內在孩子……你遇到過你的孩子嗎? 你內心的孩子是是你存在中最真實、最真實的核心,超越了你成人自我的人為限制。 但儘管內在小孩純潔且有魅力,他/她也是你內心最沒有安全感、最害怕、
情緒是運動中的能量,中斷其流動可能會導致各種疼痛。 發生這種情況的主要方式有兩種: 1. 當情緒出現時予以否認 2. 執著且不放開情緒 無論你選擇什麼,它們都會產生相同的結果——阻力。抵抗會導致痛苦,所以最好盡可能地控制它。我自己已經多次看到這種情況,所以我想與你們分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寵溺孩子來自大人內心的缺憾和無明,以為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就會向著我們,與我們心靈貼近。每一個人都當過小孩,小孩的心思很單純,是大人養成孩子的刁鑽貪婪和見風轉舵,試著回想我們的童年,比如阿公阿嬤一昧的討好,做錯事也捨不得打罵,我們很快就爬到他們的頭上灑尿,連基本的尊重都沒有,更別說感謝。所以寵溺是大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日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許多人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被他人討厭,殊不知這「害怕被討厭」的心態,反成為綑綁自己的枷鎖,而漸漸忘記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有人認為害怕被討厭源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事實上,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小我與內在小孩到底有什麼區別?在身心靈這塊內在小孩通常被描述為一個童年受了傷的自己,而小我雖然是給予我們負面信念的存在,但也經常被提到是因為我們過去受到的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受傷而發展出來的大腦機制,我一直疑惑既然小我是想保護我們,為何我們總是非常討厭他?在一次的課堂上剛好有同學提問小我是什麼……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很常聽到內在小孩這個專有名稱,一直覺得是心理學的一個字眼,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沒有太多的起伏,最多就是唸倒了好幾家幼兒園,療癒內在小孩跟我應該是沒有任何關係吧! 因緣際會下,報名了Ruowen Huang愛自己線上的課程,這才了解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啊,版主要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有哪一件事是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是以生命的歷程去實現的;來自你個體的完整發展及自我實現。當你未能確實的體認到自己的能力、力量和潛質獨特之處,持續性的折損自己、質疑自己,你如何能真正安然是自己,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與自信呢?我們勢必會落入於在乎他人的評價、放大他人眼光,以他人的位置,作為看待自己有何價值的依據。
Thumbnail
寵溺孩子來自大人內心的缺憾和無明,以為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就會向著我們,與我們心靈貼近。每一個人都當過小孩,小孩的心思很單純,是大人養成孩子的刁鑽貪婪和見風轉舵,試著回想我們的童年,比如阿公阿嬤一昧的討好,做錯事也捨不得打罵,我們很快就爬到他們的頭上灑尿,連基本的尊重都沒有,更別說感謝。所以寵溺是大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日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許多人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被他人討厭,殊不知這「害怕被討厭」的心態,反成為綑綁自己的枷鎖,而漸漸忘記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有人認為害怕被討厭源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事實上,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小我與內在小孩到底有什麼區別?在身心靈這塊內在小孩通常被描述為一個童年受了傷的自己,而小我雖然是給予我們負面信念的存在,但也經常被提到是因為我們過去受到的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受傷而發展出來的大腦機制,我一直疑惑既然小我是想保護我們,為何我們總是非常討厭他?在一次的課堂上剛好有同學提問小我是什麼……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很常聽到內在小孩這個專有名稱,一直覺得是心理學的一個字眼,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沒有太多的起伏,最多就是唸倒了好幾家幼兒園,療癒內在小孩跟我應該是沒有任何關係吧! 因緣際會下,報名了Ruowen Huang愛自己線上的課程,這才了解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啊,版主要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有哪一件事是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是以生命的歷程去實現的;來自你個體的完整發展及自我實現。當你未能確實的體認到自己的能力、力量和潛質獨特之處,持續性的折損自己、質疑自己,你如何能真正安然是自己,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與自信呢?我們勢必會落入於在乎他人的評價、放大他人眼光,以他人的位置,作為看待自己有何價值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