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6|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書評│學習「破框」,成為「無用之人」!──《唐鳳的破框思考力》


說到唐鳳,大家應該不陌生。現任數位發展部部長的她,是一位科技奇才,也是首位跨性別行政院政務委員,更是思考敏捷、談吐幽默的領導者。
被譽為自學天才的唐鳳,兒時經歷了什麼樣的教育歷程,讓她用更廣闊的世界觀來思考自己的人生?她是如何建構自身的知識系統,面對複雜多端的未來?她怎麼理解時間管理與團隊工作,好讓自身的長才可以在對的位置上發揮最大的價值?為什麼她總是強調「共好」與「共創」,而非競爭與比較?
是一本口述訪談集,探討唐鳳如何思考工作、教育、網路、創業等議題,帶領我們一起一一打破傳統的框架,重新找回對於人生的主導權。閱讀本書,不僅可以認識唐鳳的生平故事,更能從中學習「打破框架」的思考模式。

教育,應該是讓人成為「無用之人」
我尤其喜歡唐鳳對於教育的思考與批判。她認為,傳統教育強調的是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個「有用之人」。我們讀書、考試、學習都是為了能夠在就業市場上「有用」,讀大學選科系也是考慮它有沒有「錢途」。然而,當未來局勢捉摸不定、自動化科技不斷取代人類原先的工作,傳統教育認定的「有用」,不見得在十年後仍成立。
所以,唐鳳認為我們應該學習成為「無用之人」,不以特定的用途來框架自己。「人,不是物,不應該把自己當作一個工具去學習技能。」大人與老師該做的,是提供一個可以探索的學習環境,讓孩子自己定義感興趣與想要探究的事物,產生由內而外的學習動機。
成為「無用之人」,意味著打造一個開放與樂於探索的胸襟,將知識看為是整體且不斷變化的,不用科系或職業來侷限自己的能力。換言之,我們是將學習當成動態的歷程,而非為了明確的工具性價值而操作的事物。如此一來,我們才有辦法發揮創意,開拓那些無人想過的新市場,發揮自身的價值。學習不是給定的,而是創造的。
唐鳳也提到,我們應該放棄人生跑道或競爭力等想法,不應以考試當作競爭的方式。「成績好的人,只不過在這條跑道上跑得比別人遠一點而已,那些一開始就在起跑點上轉身,很早就決定要跑向自己想去的方向的人,或是正在摸索的人,我們的教育應該接納這樣的人,而不是玩零和遊戲。」

才能即貢獻:智商160,不是把人比下去用的!
唐鳳認為,才能與貢獻是同一件事情。我們必須不斷與社會互動,找到自身為社會貢獻的那塊拼圖,我們才會發現自己的才能。她從同為哲學天才的維根斯坦之著作中省思到,「天才不是強調自己的品味和與眾不同,具有排他性,而是他的創造可以讓多少人分享,讓別人透過他的分享,可以看到某個世界,讓自己的創作成為他人的素材。」
身為一個資優生,唐鳳沒有把自己過人的智商視為競爭優勢,而是強調「共好」的價值。她認為,有才能的人應該更願意分享自身的東西,讓價值可以拓展、永續與發揮最大的效益。唐鳳說:「我成年以後就沒有做任何事是把別人比下去,所以那個智商160,不是把人比下去用的。」「我的創造是為了讓你後續的創造變得更容易,而不是我的創造很完美地剝奪你的創造。」
讀到這段深有同感。無論我在做學術研究或是在撰寫書評,我都是承接了好幾代人的智慧結晶,才有辦法在新的時代探究新的知識。因此,我不應只為了市場競爭或個人名聲,而忘記我所擁有的素材,都是來自於人們的「共同創作」。唯有樂於分享,才有辦法獲得真實的回饋,也才能進一步一同創造更有趣、更有意義的事物。

上班不回Line:尊重彼此的時間結構
書中也有描述唐鳳如何使用她的通訊軟體來進行時間管理。相較於前幾年因唐鳳而爆紅的「番茄鐘工作法」,我認為她用Line的習慣反而才是我們更應學習的功課。
書中提到,唐鳳上班前跟下班後各看一次Line,但上班的時候就不看了!因為她認為,即時通訊軟體往往讓很多人沒有想清楚就打字,不斷獲取彼此的專注力,因而產生很多沒品質的對話。大家都處在分心狀態,當然沒有辦法有效率地處理完一件事情。她希望大家可以「想清楚」再傳訊息,而不是想到什麼就講什麼,期待對方一定要給予很即時的回應。
她認為,尤其在遠距工作盛行的時代,我們更要尊重彼此的「時間結構」,不能期待對方一定要秒讀秒回,這樣才能維持一定的工作品質與工作效率。
我也是不太喜歡很快回訊息的人,一來是我要先專注我當下的工作,二來是如果對方真的有緊急的事情,一定會打電話給我。我相信,在不被打擾的狀況下,回覆的訊息會較有品質,這也是對方的期待。若是如此,我們就不應糾結對方沒有秒回而產生無端的焦慮,而是學習尊重對方的時間結構並劃出界限。
《唐鳳的破框思考力》是一本很好讀的書,我一個晚上就火速翻完了。
我們要學的,絕對不是唐鳳的工作或學習方式,因為那是她個人的經驗與家庭給予的優勢,那是我們效仿不來的(我們的智商就輸了一大截呢)。但我們可以透過唐鳳的故事,學習「破框」的藝術,重新思考教育、工作與學習的本質,看見自己的價值與能力,並與他人連結,共創一個多元且共生的社會。

延伸閱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