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3|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微小疊代』優化你的大腦思維

今天的閱讀內容最有共鳴的是「肌肉記憶」跟 「15% 學習法則」。

肌肉記憶的解釋跟先前讀的原子習慣類似,這種可以連結到既有知識樹的內容,會特別有想法。

至於 15% 學習法則,我自己是有體會當某個領域熟悉度提高時,學習該領域新知識的速度會越來越快,這次倒是了解到 15% 新知識的說法,當然也側面說明了跨新領域學習的難點。

當自己在跨領域學習的時候,才會明白「基礎學科」(英文、數學、物理、 化學、歷史、地理)的重要性,它是基石能夠幫助自己快速進入 15% 學習的狀態。

奈何當初自己並沒有硬扛過那個痛苦的打地基階段,現在只能盡可能的擴大知識範圍,希望以後要再跨新領域時可以輕鬆一些。

在大公司裡如何生存的內容當然也很重要,如何「向上管理」跟「升職技巧」等,每個上班族應該都有自己的見解。

作者對創業者的分析也很到位,當有了「選擇權」與「自主性」,就會想專注在有挑戰性的事上面,面對「不確定性」就會有隨之而來的緊張與刺激感,也會有完成後的成就滿足感,這都是人類在演化過程中與生俱來的本能。

很高興今天的內容解釋了我一直以來的疑惑,以前對於年輕時為何要做填鴉式的學習感到不解,不知道用在哪裡的學習內容,讓一直走「實用主義」的我無法接受。

如今換個角度解釋,是把基礎打好,讓以後在跨領域學習時能盡快達到 15% 學習法則,現在的我已經可以理解並接受這種說法。

以下是本章節的重點摘要:

  • 大公司裡甚麼都缺,就是不缺管理層,當組織重整,部門被合併時,中階管理層的去留就很尷尬。
  • 既無法讓他們繼續當管理層,也無法安排他們去做底層工作(如寫程式);這些管理層的薪水也比基層高很多,所以兩條路:「不降職就外派去開疆拓土,或接受降職去當基層員工」。
  • 美國那邊有些程式設計師故意不升遷也不要加薪,他們也不想當管理階層,主要是因為一旦公司出了問題,「第一批裁撤的就是薪水高但產出不明的中間管理層」,這些中間層由於沒有技術傍身,被公司裁員後往往手足無措。
  • 大公司的工作並不穩定,作為一顆螺絲釘,不知道自己的產品在市場上的狀態,反而因為無知而充滿「安全感」。
  • 大部份人可能有一種「虛幻的安全感」,覺得公司不會倒閉,職位不會裁撤,市場非常穩定。
  • 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市場是不斷波動的,但只有站在上面的船長能看到全景,他每天都覺得無比凶險,可是手底下的人反倒充滿安全感。
  • 站得越高,看得越清楚,就越慌張越痛苦。老闆要考慮業務成績、到期債務、研發是否有成果、有沒有競爭對手出現,剩下的現金還能撐多久,還有國家的政策變化等。
恐懼比其他所有動機都更能讓人充滿動力。
  • 所有的生意都是一時的,如果每天只關心自己的「核心業務」,遲早會被不知道哪裡殺出來的競爭對手打個措手不及。
  • 如果你當上了老闆,手底下有了人,你就有了「選擇權」和「自主性」,可以把不願意做的乏味工作「外包」給別人,而「專注做有挑戰性的事」。
  • 因此你的工作性質就變得像是打電動,刺激而不乏味。
創業是條單行道,一旦開始創業就回不了頭,因為那種緊張刺激、自己做決定、自己收錢的快樂成癮性太強。
  • 有一定財富卻依舊奮戰不止的人,往往有「船長思維」,他能看到風險和機遇,從而去迎接挑戰,沒有人不喜歡挑戰,這是深植在人的基因裡。
  • 選擇好難度,選擇適當的挑戰,不斷提升自己,都會有好成果。
  • 成年人在知道社會的真相後,要早做準備,弄清楚哪些事是在為你的老闆賺錢,哪些事是在為你自己賺錢,避免虛妄的安全感,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變化。
  • 不管什麼事,一旦你將之當成工作,以此謀生,痛苦、失望與焦慮就會尾隨而至,只有少數人可以靠著興趣過一生。
  • 再喜歡的事,一旦當成職業來做,立刻就變得艱難。唯一可以對抗這種痛苦的就是「堅持」,天天例行性的主動去做。
  • 「數量」確實是絕大部分技能的關鍵指標,「量變也會產生質變」,不管在哪個領域幾乎一體適用。
  • 一本書看完了,到底記住多少,其實很好檢驗,把看完的內容複述一遍,能複述出多少,就是記住了多少。
  • 再過幾天,內容大部份都忘光了,但是其中的一小部份會伴隨你一輩子,這部份在今後的日子裡都能信手拈來,這就是「肌肉記憶」
  • 高手和菜鳥的差別就在於高手的肌肉記憶庫裡的工具多很多,基本上可以快速把工具箱裡的東西拿出來操作。
  • 所有的工作都是這樣,一般都有「工具箱」,高手做的就是多練習,把這個工具箱裡的內容沉澱為肌肉記憶。
  • 為何有人能撐過各種困難,能承受艱難? 就是因為經常面對這類麻煩,處理這類問題所需要的心態和技能變成了肌肉記憶,不需要刻意喚醒就能自然面對。
  • 最好的學習情況是在所學之中含有 15% 的新東西,這樣既可維持挑戰性,避免乏味,又可防止沮喪和失落。
  • 在一個領域知道得越多,學得就越快,因為前期什麼也不懂,學的都是新東西。後期知識儲存量變大了,新的東西就接近 「15%學習法則」,學起來又快又準。
所以教育分為兩部分,前期是填鴨式教育,等到基礎打好了,就進入 15% 快樂教育階段。
  • 若是別人學得輕鬆,你學得苦,那是因為你們不在同一個學習階段。
  • 所謂學霸都是能穩穩跨過前期學習的焦慮階段,進入後期的 15% 學習階段,然後越學越快。
  • 如果一直跨越不了打基礎的階段,就會一直卡關,呈現學習進度緩慢的狀態。
  • 單憑技術,年薪很難突破 250 萬 (台灣),也有少數人達成,但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想靠技術拿到 500 萬的年薪,會有要命的工作量。
  • 高收入大多還是主管職,當上主管後不是產能增加,而是能把別人的一部份勞動成果算成你的。不過想當主管還是需要主管的提拔,所以要管理好跟主管的關係 (向上管理)。
  • 對主管來說,最重要的是值得信任且能幫自己搞定事情的人,畢竟他們不會親自動手。
  • 跟主管建立好關係,取得信任,他們就是「想找為自己辦事的可靠下屬,拉攏個小圈子」,有什麼事私下解決。
  • 跟對了人,他走到哪裡都帶著你,他一直升,你就跟著升。有些人職位高,但能力平平,很可能就是跟著主管升上來了。
  • 要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很多時候大家不知道你到底做了甚麼,「全靠你一張嘴」
  • 同一件事,你只是說明完善了什麼功能,你同事卻說明了攻克什麼難題,解決了客戶什麼需求,提升多少產值或節省了多少成本等。
嘴笨沒關係,最怕的是不僅嘴笨,還鄙視那些能言善道的人。
  • 當幾年主管後,在技術上可能慢慢退步了,也不要硬去鑽研技術,多去跟你的主管聊天,想辦法多要點資源。
  • 什麼是適合做技術工程師的人呢? 就是不怕麻煩,心無旁騖,做得很開心,週末都不想回家,只想坐在公司看程式碼。
  • 大公司技術中堅基本上都是如此,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技能,總有個技能讓你做起來得心應手。這種做技術就像在玩樂的人,最適合當技術工程師。
  • 想在公司裡快速攀升,一般要具備幾個條件:
  1. 專業能力超強,足以輾壓其它人。
  2. 跟對了人,他升遷快,到哪都帶著你。這個靠運氣,運氣不好碰到的主管自己都升不上去或是離職了。
  3. 業務迅速擴張,幾個人的小部門變成一個事業部,早期員工都變成獨當一面的幹部。
  • 最後還有一個慢慢往上升的辦法:「團隊裡的中堅分子覺得待遇不公離職,輪到你了」。
  • 很多人升職都是這個原因,不是因為他有多強,而是大家都走了,剩下最了解業務的就是他。
  • 很多時候,最艱難的不是技術本身,而是「待遇不公」這件事。
心態要調整好,那個技術比你差的人,混得比你好,能接受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