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這是本書名跟封面(的確有點膚淺XD)都不是很吸引我的書,我會買下它是因為推薦者有「《人生4千個禮拜》奧利佛.柏克曼」。我抱著姑且翻翻的心情買了電子書,沒想到卻一發不可收拾差點熬夜看完。這本書有什麼地方吸引我呢?
許多社科的書我都看得頭暈暈,必須給譯者陳珮榆大大的讚,看到目前為止文句都很流暢,前後因果一目瞭然。(畢竟社科的書要邊看邊想,如果不夠流暢真的好痛苦QQ)
剛開始看書名我以為是類似心靈雞湯,提倡生活與工作平衡之類的,沒想到裡面的內容引証很扎實,也梳理了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如何發生的歷史脈絡,說服力十足。
基本上...太過數據化的書對我而言實在頭很痛,這本書除了數據與引證,故事也很精彩,論述與故事的比例於我個人而言有著剛剛好的甜蜜比例。(但每個人偏好的比例不同)
我很熱愛工作,但跟工作「黏」太緊也造成了我的困擾,並不是工時的因素,而是我常把工作的我無限放大成全部的我。舉個例子,當我煮飯被說難吃時,我會哈哈大笑,提議說不然這一餐來訂個披薩吧~ 但如果情境放在辦公室,那就不同了,我會非常沮喪,覺得自己很糟。
我們先在這裡停一停,為什麼不會煮飯不會讓我感到個人價值的失落,不會冒出我很糟的想法;但反觀工作,我就會因為做不好,危及自我價值與自我認同呢?
這本書梳理美國信仰人數的數據提到
像宗教團體這樣曾為許多美國人提供歸屬感、目標和身份認同的基礎設施,現在顯然正逐漸失去人氣。然而這些機構淡出之際,人們對歸屬感、目標和身份認同的需求卻依然存在。結果人們將目光轉向別處,而美國人最有可能投入大部分時間的地方,就是辦公室。
這是美國的社會現象,又何嘗不是台灣的社會現象呢?
但宗教帶來的身份認同,與工作帶來的身份認同畢竟有本質上的差異,作者引用大衛・福斯特・華萊士的話是「選擇信仰某種神祇或靈性事物更有說服力的理由是,因為你崇拜的其他事物幾乎都會把你困在其中。」重視工作沒有什麼錯,投入工作也沒有什麼不對,但過度崇拜工作而致使自己困在其中,就會產生煩惱了。
書中有九個章節,每個章節的主題幾乎都是現在的主流價值,這九個關於工作的主流價值反應出人們在工作感到開心與不開心的原因,分別為:(1)我們的作為決定我們是誰。(2)把工作當成神。(3)夢想工作。(4)工作等於價值。(5)把公司當成家。(6)工作時數越長越好。(7)辦公室福利。(8)地位等於成功。(9)個人界線。
如果你正為了工作不開心,那可以靜下心深入思考,是哪些價值觀致使工作讓你感到沮喪;同樣的,如果你以工作為榮,也可以想一想,工作滿足了內心的哪些需求?
書裡並沒有否定對工作抱持熱誠這件事,雖然還沒完全看完,但透過作者的梳理,我似乎能更「抽離」去思考,「為什麼我會把工作跟自己的價值黏那麼緊?背後牽涉的宏觀的歷史文化、價值體系以及微觀的人格思維養成之路是什麼?」
一切因果,其來有自。等我整本看完,再分享詳細的心得。
在此之前,先謝謝作者花了那麼多心思找那麼多引證與數據,讀起來實在很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