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5|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為什麼講道理,永遠都那麼缺乏說服力?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跟別人講了一堆道理,希望以此能幫助到對方,但對方就是怎麼也聽不進去?比如,你希望孩子能聽你勸告,說了許多道理給他聽,但他就是不肯接受;你希望跟朋友分享自己的意見,幫助對方解決人生問題,但對方卻覺得你不諒解他?

    其實,如果你有稍微留意,就會發現「講道理」本身只有薄弱的說服力,除非是在特定場合或氛圍,例如演講、辯論會,或對方願意聆聽時,道理才會讓人信服;否則更多時候,說道理是很難讓人接受的。

    要如何才能克服這種問題,讓你的言詞具備說服力,讓你的好意為人所接受?有一個方法其實很常見、卻是少有人去做的——說故事。

    為什麼講道理,不是每個人都能聽得進?

    確實,說故事要比講道理更有說服力,尤其在行銷方面,頂尖的行銷人員都會運用故事來打動並說服客戶買單。

    但,為什麼說故事會更有說服力呢?首先我們就要了解「講道理」在說服方面的弱點。

    在《勾引大腦》一書中,作者麗莎.克隆(Lisa Cron)就提供了這方面的答案。當中有個概念令我印象深刻: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待世界的「解碼器」,也就是人有自己一套理解世界的方法;如果這個解碼器遭到挑戰,人就會奮起抗拒,拒絕接受資訊;而講道理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在挑戰別人的解碼器,因此會引起聽者的防備心,進而不想聆聽你。

    用書中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我們都知道吃某些蟲子能攝取非常高的蛋白質,但只有部分人能夠接受這項事實。比如在泰國和非洲迦納(Ghana),人們普遍認為食用蟲子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對於一般人而言,就可能會逃得遠遠的;如果強迫我去吃,我更是會極力反抗。

    同理,跟對方講道理並試圖說服對方,就如同強迫對方吃蟲子,你就是在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而這,就是「講道理」在說服力方面的弱點。

    故事要比道理好,因為它能繞過解碼器

    回到之前的問題,為什麼故事在說服力方面比較強?答案就在於,它有兩種屬性可以繞過人的解碼器,讓人在聆聽意見時不會產生心理防禦:人天生就愛聽故事,以及故事具有強大的黏力。

    屬性1:人天生就愛聽故事

    在《故事銷售贏家》中,作者引述了紐約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對於人類心智的觀察,海德特說到:「人類的心智是個故事處理器,不是邏輯處理器。

    是的,人天生就很愛聽故事,尤其是所謂的「英雄故事」(the hero journey),也就是那種主角會遭遇逆境,然後想方設法戰勝逆境的故事。在這類故事中,聽者會與主角的遭遇產生共鳴,跟隨他一同學習如何克服逆境。

    此外,聽者也許會從故事中學到新的價值觀、新的做法等不同的啟發,讓他能夠有效處理現實中的問題。

    簡單說,我們天生就愛聽故事,因為故事能繞過我們的解碼器,「啟發」我們獲得新的濾鏡,去看待自己正在面臨的問題。

    屬性2:故事具有強大的黏力

    另外,故事也是具有強大「資訊黏力」的工具。這項屬性可說是「講道理」和「說故事」之間最大的差別。在《黏力,把你有價值的想法,讓人一輩子都記住!》中,作者之一的奇普.希思(Chip Heath)就在史丹佛大學的課堂上做過實驗證明了這一點。

    實驗中,所有學生都會輪流準備一場一分鐘的課堂演講。而在演講時,還未上台的學生就會擔任評委,給台上演講的同學打分。

    有趣的是,雖然每位學生都表現得很好,提出了許多引人入勝的數據與資料,但當奇普在一段時間後問起學生能否記得演講內容時,大部分人都遺忘了演講中談及的資料;唯有一件事是許多人記住的——故事。

    根據希思統計,演講時十個學生中有一個人講過故事,其餘的學生都是引用數據或統計數字。儘管說故事的人很少,但在要求學生回想演講內容時,卻有63%的人能記得聽過的故事;反觀雖然很多人講過數字,卻只有5%的學生能回想起來。

    這項實驗證明,故事有強大的黏力,根據希思在書中的解釋,這是因為故事通常包含了「意外」(unexpected)和「情緒」(emotional)等元素,會特別挑起大腦的注意力並讓大腦記住。

    簡言之,要讓對方聽進你的意見,講故事會比講道理來得有效,因為故事能繞過人的解碼器,讓人敞開心扉聽進去。

    2項練習,成為說故事的高手

    至於要如何學會說故事,讓人接收到你想傳達的價值?以下我整合了兩個技巧與練習給你。

    練習1:練習說自己的故事

    如果想用故事啟發別人,說自己的故事絕對是最有效的方法,因為你的故事會具備兩個吸引人聆聽的要素:資訊的稀有性,以及課題的鏡射性。

    《取材、執筆、推敲》一書就提到,一篇文章要吸引人閱讀,資訊的稀有性以及課題的鏡射性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資訊的稀有性指的是內容的獨特性,而課題的鏡射性則是文章是否跟讀者的境遇有關;而在我看來,自己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正是因為你的故事本來就具有這兩種元素。

    畢竟,你的故事是你個人的親身經歷,當中必定有屬於你的啟發,因此內容才顯得獨特;再來,你經歷的事情跟對方相似,因此能引發聽者的共鳴。

    所以,當你想勸導別人或想跟別人分享觀念時,建議要先從自己的故事說起。

    方法2:打造故事資料庫,讓自己有故事可說

    當然,如果你的閱歷還不深,鮮少有故事可說,那麼就要學會打造故事資料庫,收集那些啟發你、打動你的故事,以便日後在與人交談時能派上用場。

    說來,我本身也有培養這種習慣。

    為了讓自己在寫文章時有素材可用,我便培養了收集寫作素材的習慣。比如在閱讀時,我會特別留意與記錄書中具有啟發性和獨特性的研究、實驗和故事,讓我在日後寫作或與人交談時能夠隨時調用。

    所以,我也建議你培養這種習慣。你可以利用手機上的數位筆記來記錄,或是手寫日記也行;若是要穩定地打造故事資料庫,不妨也給自己設定每日目標。例如每日收集三則啟發人心的故事,每天觀察與記錄身邊引人入勝的廣告等。這些日常功課都能幫助你建立故事資料庫,讓你成為一名說故事的高手。

    結語:講道理不如說故事,改變人不如啟發人

    當初我在閱讀《最強提問力》時,有句簡短的話語直到現在都令我印象深刻:「意見就是終點。」

    原本這句話的含義,是提醒我們交談時不要發表太多意見,而是要多問問題,否則談話很容易就會終止;但經過我的消化後,我發現它也提醒了我們,別總是講道理和發表意見,避免說服不了別人,還讓自己討人厭。

    我們都應該學會說故事,因為故事本來就是人類喜歡的事情。它不僅能繞過人們的心理防御,破解人的「解碼器」,還會讓人印象深刻,永遠記在心裡。

    所以請記得,與其講道理不如說故事,與其試圖改變別人不如去啟發別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