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組科系課程評分方式的弊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最痛惡大學文組科系(非「社會組」,指的是文學院內大多數科系(藝術及人文領域)的普遍情況)課程擘劃的通病就是:評分方式不公正、不公平、不具體、不詳細,打分存在模糊灰色地帶,缺乏明確細部的標準與精準客觀的統計紀錄模式,課綱的評分方式也寫的十分含糊不清楚。

這是文組科系的眾多課程中反覆存在的弊端與毛病,但這並非不苟同於課程內容本身的知識體系,認為其無用,我自己身在文組也深諳這道理,只是這種學科領域,作為老師實在很難制訂出絕對客觀、公平、甚至科學、理性的評分方式、有多麼一視同仁的標準與依據。

但是這又並不代表老師就只能打印象分數、全然按照自己的主觀感受來亂打、亂評分,如果與同學不熟就乾脆普遍打高,造成即使班上程度參差不齊、落差懸殊但分數還是趨於平均,毫無鑑別度、高低分級。其實文組課程的評分也可以很「公平」、很有系統、有規則有標準,立刻辨識出學生的程度/能力高低、付出的努力、心力、時間多寡,讓分數說明一切,只在於老師願不願意實踐而已。

課程大綱中的評分方式中常出現的「課堂討論參與」因為沒有足夠明確清晰的說明或舉例,給分的依據為何?學生難以知曉,各說各話,到底是整學期課堂中學生舉手發言的次數、字數?抑或個人投入課堂討論的「積極度」、「用心程度」?但形容詞不能量化,認為一個人多積極參與、多用心是無法用數字來客觀統計的(這樣做也很可笑),無法精確科學、公平客觀理性的給分,更何況老師又不是所有同學都認識、知道每個人的投入情況,缺乏一個標準的尺規以統計、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只能大概憑教師主觀的印象分數來斷定,但與一些同學又不熟,無法完整知悉課堂討論的參與度多寡,所以要麼分數亂打、高度失真,要麼大家都打一樣的分數,也就是滿分或接近滿分,這樣的給分失去鑑別度,無法分出學生程度高低,甚至造成誤判,明明某生在課堂上高度參與,但卻因為發言次數不多或與老師「不熟」,就被打低分,總之,不公平。

 「報告」的評分方式也時常缺乏明確、具體、仔細的規則與指引,就會陷入沒有標準、沒有範圍、沒有依據的評分,例如報告的PPT製作方面:投影片完整程度、設計精美程度等;台上口頭報告、展演方面:口條、台風、論述完整度、內容完成度、觀點新穎/創意度等,針對內部細節的向度缺乏明確的規定與事先擘劃,致使學生準備期中/末報告時毫無頭緒(即使能與老師另約時間諮詢提問),無從下手,也因規章不明而衍生出問題:組別上台報告時有學生全程念稿、組內工作重量分配不均等,都是因為標準規定不明確、不夠強硬。

或主題不限、內容不限、形式不限的報告,雖然給予學生極大、近乎無垠的創作自由,但評分標準模糊隱晦,沒有解釋明白、說明清楚,報告本身就已經是全然主觀、端看個人的價值觀與想法來判定、評價了,更遑論顧及公平、客觀的設立評分依據來按照每個向度、層面一一評分,雖然從頭到尾都沒有一個標準、依據,就完全倚靠老師自己的感受與(也許)其他同學的反應與反饋來隨便打感覺分數,一點原則都沒有,連預先規範的準則與基本要求也沒有,只有純粹感受型主觀判斷依據,因為沒有先設置確切具體的格式上、主題上、表現力上的規定與限制,報告本身的評分依據與方式也流於主觀、感受,所以老師也就只能無底線的全盤接受學生再爛或再好的作品,想當掉都不行,因為事先沒有設定好規則標準、向大家說明後果,整體呈現參差不齊,卻因為打印象分數而導致大家的分數都被普遍打高、毫無分級的評分,這樣對於認真製作、付諸大量努力的同學而言極為不公,因為沒有高低分的級距落差,成績完全不能說明什麼,就只是一個數字而已。

以上的問題老師們若能加以重視並改善,設立更有系統性、明確具體、細膩綿密的課程大綱與評分方式(打分依據、占比、內部項目的評分),就能更清楚的紀錄每位同學的學習情況與態度、程度,鑑別度一下就出來了,個體的能力所及和付出心力、時間的程度與多寡就能公平的在分數欄位中顯現,讓成績說明一切,讓努力付出心血及能力、程度優越的同學能得到他們所應得的,讓不夠投入、程度低下、態度不佳的學生能透過分數(也許不及格或及格邊緣)發現自己的不足,進而改進,但重點還是要建立制定一個公平、透明、公開、具體、詳細縝密的課程方針與評分方式,才能識別出學生的能力與努力,從而進行排除、篩選。

加油,共勉之。

房間1 - 文明思維:探討現代都市人的思維邏輯、生活方式,內含主觀評論、犀利批判的成分,請斟酌吸收思量。 房間2 - 命運說:自我對人生的體悟,隨筆記事、心情實錄。 房間3 - Kentzeur 文章選集 (2022/4/25~ ):集結Kenteur 2022/4/25至今的詩、評論、札記選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每個人的行為都或多或少有個固定、穩定的模式
個體自己的內心、腦內的所思、所想、所感
我們人類時常適應於社會中的某種共構慣習
任何人都可以扮演成每個人
要如何消度光陰其實也是一件令人困擾的事
每個人的行為都或多或少有個固定、穩定的模式
個體自己的內心、腦內的所思、所想、所感
我們人類時常適應於社會中的某種共構慣習
任何人都可以扮演成每個人
要如何消度光陰其實也是一件令人困擾的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修讀教育學程和實施藝術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評量」這個環節總是有許多的困難,需要教學者不斷的思考、調整。在評量或測驗學生學習成果時,往往會以成果去做評估的基準,但是每位學生所適合的評量方式卻不盡相同,未必每位學生、每種科目都適合使用固定一種的評量標準。
Thumbnail
這個科目應該是許多中文人的痛,雖然大學四年必修科目都有上,但是不同老師上得深淺不一,選用的教材也有很大的差異。此外,內容範圍龐大而不易得分,分數普遍也給的不高;是以,以不失基本分為準備要點,困難或需要很多時間準備的章節,可以適度放棄,用文學史或思想史分數來彌補。 筆者當年小學得分普遍也不高(當年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制度被濫用,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壞事。但對制度有創意的人太少,有的話也通常用在鑽漏洞上,可嘆。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Thumbnail
大考明明就是用分數定勝負 感覺很公平 所以為什麼除了大考以外還有推薦甄試? 因為要照顧到學業成績比較弱的同學 讓他們也能夠憑其他專業或才藝 有機會進入好大學 看似更公平的制度 卻創造出學生砸大錢補才藝 父母靠關係安排做科展 打造一張輝煌的履歷...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国中的上课情形就是大部分的老师们都没在教课。教课的就真的只是教课,丝毫不理会到底有没有用心上课的同学。考试有同学明显作弊,老师甚至不在乎。
Thumbnail
幾年教書生涯,開過無數次訓導會議,我發現香港教師只用兩個角度評估學生——成績和操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修讀教育學程和實施藝術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評量」這個環節總是有許多的困難,需要教學者不斷的思考、調整。在評量或測驗學生學習成果時,往往會以成果去做評估的基準,但是每位學生所適合的評量方式卻不盡相同,未必每位學生、每種科目都適合使用固定一種的評量標準。
Thumbnail
這個科目應該是許多中文人的痛,雖然大學四年必修科目都有上,但是不同老師上得深淺不一,選用的教材也有很大的差異。此外,內容範圍龐大而不易得分,分數普遍也給的不高;是以,以不失基本分為準備要點,困難或需要很多時間準備的章節,可以適度放棄,用文學史或思想史分數來彌補。 筆者當年小學得分普遍也不高(當年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制度被濫用,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壞事。但對制度有創意的人太少,有的話也通常用在鑽漏洞上,可嘆。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Thumbnail
大考明明就是用分數定勝負 感覺很公平 所以為什麼除了大考以外還有推薦甄試? 因為要照顧到學業成績比較弱的同學 讓他們也能夠憑其他專業或才藝 有機會進入好大學 看似更公平的制度 卻創造出學生砸大錢補才藝 父母靠關係安排做科展 打造一張輝煌的履歷...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国中的上课情形就是大部分的老师们都没在教课。教课的就真的只是教课,丝毫不理会到底有没有用心上课的同学。考试有同学明显作弊,老师甚至不在乎。
Thumbnail
幾年教書生涯,開過無數次訓導會議,我發現香港教師只用兩個角度評估學生——成績和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