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確實不能等,但該被教育的或許是父母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昨日看到新聞描述一對藝人夫妻因為三歲小孩在外面哭鬧不想使用公共廁所而決定立即返家,並且表示教育不能等,希望小孩能謹記在心。

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不禁讓我想起過去也曾經有人告訴我類似的方式,只要小孩在外面哭鬧絕對不要猶豫立即返家,或是小孩不吃飯就馬上倒掉,若是不收拾玩具就是直接扔進垃圾車。

看似有「原則」的管教方式,真的能讓孩子從此不再犯嗎?

我個人的看法是父母如此的行為只會讓孩子感覺不到同理心,而且會認為父母缺乏彈性且非常「無情」。

根據新聞中的內容提到這對藝人夫妻表示有攜帶式馬桶,但希望小孩一定要有所「突破」,因為總不能每次出門都要多帶一個攜帶式馬桶。

這也讓我想到過去孩子因為很難在家裡以外的環境入睡,在試遍各種方法後發現只有抱著一條家裡睡覺的小棉被才能讓她情緒緩和(還不一定能入睡),於是只要踏出家門一定會攜帶那條小棉被,因為我的想法是寧可麻煩也不要讓孩子不舒服,因為孩子在外鬧脾氣影響到的不只是父母,還有周遭的人。

至於很多父母總是很心急地認為孩子現在不訓練更待何時?我認為都是忽略了孩子成長的過程需要時間等待,在生理與心理尚未發育健全的狀態下,大人就一廂情願地以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小孩,最常聽到的就是他之前可以,為什麼現在就不可以?一定就是他故意唱反調或耍脾氣。

關於上述這個問題,直到我看了《本質教養》這本書後才理解原來孩子尚未具備「持續」進行的能力,即便是大人都無法做到從事每一件事情都用完全相同的流程及心境,更何況小孩出門會哭鬧的因素是多重的,多半是身體太過疲累、飢腸轆轆及其他難以言說的力不從心。(也包含語言表達能力不足)

很多時候,父母看到孩子哭鬧的原因是表象的,認為只要剝奪他的權利就可以讓他學會,其實在我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發現這真的不是值得推崇的方式,應該使用「正面表述」的方式去讓他們理解我們所建議的方式,若年齡尚小未能達到充份理解的目標,此時是否父母應該要思考的是先同理孩子的立場,進而找出暫時的替代方案呢?

我發現一直以來許多父母的問題都出於做某件事是父母本身所期望的,而不是孩子的意願。就拿「出門」來說,多半是大人自己想出門遊玩或聚會,而不是小孩非得出門不可,等孩子因為出門受到太多刺激或諸多原因而情緒失控,再來責怪孩子「不乖」或「不配合」,說穿了引發父母怒氣的真正原因是孩子的表現讓自己無法盡興玩樂或讓自己遭受他人異樣的眼光。

我的建議方式是在平時就該預想出門可能會遇到的所有狀況,並且以遊戲的方式在家模擬,盡可能把出門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及路線,甚至把會相遇的人及環境照片都預先呈現在孩子眼前,我過去的經驗是連出門會帶什麼小零食都會先跟孩子溝通過,並且連要點什麼餐點都會先做好功課並進行討論,挑選飯店及民宿也都會讓孩子參與溝通過後才會做決定,盡可能越細節越好,這都是為了增加孩子的心理安全感,也同時避免出門在外出現失控的狀態。

每次我與許多人分享以上的經驗,總是會被許多父母以「太麻煩」為理由拒絕,但這也確實是我經過多次試誤所得到的寶貴經驗,若孩子為「高需求」或「高敏感」特質,更需要父母花費心思去排除一切障礙,而非一味地指責孩子「難搞」,並且用高壓的方式去讓孩子「屈服」。

我完全可以理解這位藝人夫妻當下的想法,但走過這幾年艱辛的教養過程,我可以很確定的是先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及培養孩子安全感比所有的「訓練」都來得重要,這當然不是代表永遠都不需要教孩子規矩,而是要適齡且不厭其煩地引導及鼓勵,莫奢求講過幾次就要孩子立即學會,很多事情需要長達半年一年以上的時間去陪伴學習,畢竟人類不比動物,並不是打從生下來沒多久就能獨立生活,也需要配合大腦的發育才能得到良好的教養成效。

建議所有為人父母的不要只看親子教養書籍,心理學、溝通談判、腦科學都應該要有所涉獵,將會發現原來生養小孩會是一段讓自己飛躍成長的時期,也因為有了孩子而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而非學會如何以大人的力量去展現無知的傲慢與權威。

avatar-img
205會員
1.1K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大家知道1960年代幾乎全世界的耶誕燈都是由台灣的玻璃工廠所製造組裝的嗎? 然而這項傳統產業在1990年代因為產業大量外移至中國,再加上台灣腹地狹小,市場漸趨成熟飽和的情況,在近年來已逐步轉型跨入高科技產業才得以生存。 作者張秀毓為了喚起大眾對於傳統產業的情感記憶,於是在這本書中描繪
有些人,你一直覺得他很知名,知名到你不需要刻意去搜尋他的資訊,總覺得哪一天有需要深入了解也不必擔憂沒有素材,直到他過世的消息一出,霎時被失落感牽引的好奇心引領你踏入他的創作世界,在懊悔又慶幸的矛盾情緒中久久不能自己。 這就是我對於坂本龍一這位偉大的音樂家所抱有的深切感受,在愧疚之餘又心存感謝,
記得有一次接女兒放學過後到附近的公園玩耍,途中有一位女同學帶著一隻洋娃娃前來,沒多久被男同學接手把玩。此時,男同學的阿嬤焦急地大喊:「男生不要拿女生玩的娃娃啦!這樣不好看!」 我聽聞隨即告訴阿嬤:「其實娃娃不分男女都可以玩呀!就像是顏色本身也沒有性別之分⋯⋯。」我就這樣一路講到同婚的議題,
小說家金英夏說:「我覺得作家不是去確認事實、尋找引用依據的人,而是應該代替大眾去切身感受的人。」 而這樣的感受摻雜著許多複雜的因素,也可能同時存在看似矛盾的兩種結果,就如同「失去」與「得到」可能先後來到,亦可能相互伴隨,無所謂「失去」即是悲傷的代名詞,而「得到」也可能迎來另一場風暴。 《只有
我們都知道人世間唯一不變的一件事就是「變」,卻依然在每一次驟變之時感到驚愕,接著是一連串的氣餒、憤怒、挫敗⋯⋯⋯⋯,接著自問到底能做些什麼來阻止這一切變化來得慢一些呢? 收到這本《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過沒幾天,孩子又因為感冒而出現低燒、流鼻水及咳嗽的症狀而難以入睡,距離出院僅僅相隔約莫三
倘若提到「女性主義」四個字,大家會在腦海中浮現什麼印象與想法呢? 日本的女性主義代表人物上野千鶴子教授說許多人誤解女性主義者是「厭男」或「想變成男人的女人」,其實女性主義者並非想要成為強權者,只是單純想要追求並主張自己的權利,但卻很難被既得利益者的男性所理解,甚至認為女性威脅到他們的地位而
大家知道1960年代幾乎全世界的耶誕燈都是由台灣的玻璃工廠所製造組裝的嗎? 然而這項傳統產業在1990年代因為產業大量外移至中國,再加上台灣腹地狹小,市場漸趨成熟飽和的情況,在近年來已逐步轉型跨入高科技產業才得以生存。 作者張秀毓為了喚起大眾對於傳統產業的情感記憶,於是在這本書中描繪
有些人,你一直覺得他很知名,知名到你不需要刻意去搜尋他的資訊,總覺得哪一天有需要深入了解也不必擔憂沒有素材,直到他過世的消息一出,霎時被失落感牽引的好奇心引領你踏入他的創作世界,在懊悔又慶幸的矛盾情緒中久久不能自己。 這就是我對於坂本龍一這位偉大的音樂家所抱有的深切感受,在愧疚之餘又心存感謝,
記得有一次接女兒放學過後到附近的公園玩耍,途中有一位女同學帶著一隻洋娃娃前來,沒多久被男同學接手把玩。此時,男同學的阿嬤焦急地大喊:「男生不要拿女生玩的娃娃啦!這樣不好看!」 我聽聞隨即告訴阿嬤:「其實娃娃不分男女都可以玩呀!就像是顏色本身也沒有性別之分⋯⋯。」我就這樣一路講到同婚的議題,
小說家金英夏說:「我覺得作家不是去確認事實、尋找引用依據的人,而是應該代替大眾去切身感受的人。」 而這樣的感受摻雜著許多複雜的因素,也可能同時存在看似矛盾的兩種結果,就如同「失去」與「得到」可能先後來到,亦可能相互伴隨,無所謂「失去」即是悲傷的代名詞,而「得到」也可能迎來另一場風暴。 《只有
我們都知道人世間唯一不變的一件事就是「變」,卻依然在每一次驟變之時感到驚愕,接著是一連串的氣餒、憤怒、挫敗⋯⋯⋯⋯,接著自問到底能做些什麼來阻止這一切變化來得慢一些呢? 收到這本《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過沒幾天,孩子又因為感冒而出現低燒、流鼻水及咳嗽的症狀而難以入睡,距離出院僅僅相隔約莫三
倘若提到「女性主義」四個字,大家會在腦海中浮現什麼印象與想法呢? 日本的女性主義代表人物上野千鶴子教授說許多人誤解女性主義者是「厭男」或「想變成男人的女人」,其實女性主義者並非想要成為強權者,只是單純想要追求並主張自己的權利,但卻很難被既得利益者的男性所理解,甚至認為女性威脅到他們的地位而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六月驪歌輕唱,爸媽感動兒女的成長;師長們終於可以送走學子,一方面依依不捨,另一方面希望他們別回頭算帳。 完成階段性課業的學生們先離開學校最自由了!與幾個好朋友相約,上山下海、溪裡湖邊,總不免出現讓人遺憾的意外新聞。 我要說的是,請不要相信能把12歲以下的小朋友放在家裡,覺得應該OK。因為我就是差
孩子2~3歲的時候 開始進入不要不要期 這也不要 那也不要 有時候生氣還會亂丟東西和打人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有天帶著兩個孩子外出吃飯時,隔壁桌的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在哭鬧著,孩子的媽媽後來爆發,孩子的哭聲也更大了 這一幕讓我回憶起孩子小時候,跟所有的孩子一樣,他們也都有曾經在餐桌上哭鬧的情況 那時的我總是狠下心地對他們說:「不要哭!不然你就自己出去哭完再進來!」
七寶媽與兒子笑資源班的孩子: 1. 讀資源班的人並非都智能不足 2.以後妳的兒子會這樣笑別的孩子 3.真有障礙的人會怎麼想,他們的家人呢? 4.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是應該的,如同我這篇一樣 身障,不是你想的那樣 家庭教育從小做起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一天,在台北車站的月台等捷運,聲嘶力竭的「不要」劃破天際,因為離我有一段距離,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稀見到三、四歲大的孩子,坐在地上就是不願意走,身旁的大人也火了:「你這孩子就是不乖…」。大人的訓誡顯然沒發揮效果,孩子歇斯底里起來,伴隨哭聲的「不要」更大聲了。  這樣的場景,或許每個人都不陌生
六月驪歌輕唱,爸媽感動兒女的成長;師長們終於可以送走學子,一方面依依不捨,另一方面希望他們別回頭算帳。 完成階段性課業的學生們先離開學校最自由了!與幾個好朋友相約,上山下海、溪裡湖邊,總不免出現讓人遺憾的意外新聞。 我要說的是,請不要相信能把12歲以下的小朋友放在家裡,覺得應該OK。因為我就是差
孩子2~3歲的時候 開始進入不要不要期 這也不要 那也不要 有時候生氣還會亂丟東西和打人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有天帶著兩個孩子外出吃飯時,隔壁桌的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在哭鬧著,孩子的媽媽後來爆發,孩子的哭聲也更大了 這一幕讓我回憶起孩子小時候,跟所有的孩子一樣,他們也都有曾經在餐桌上哭鬧的情況 那時的我總是狠下心地對他們說:「不要哭!不然你就自己出去哭完再進來!」
七寶媽與兒子笑資源班的孩子: 1. 讀資源班的人並非都智能不足 2.以後妳的兒子會這樣笑別的孩子 3.真有障礙的人會怎麼想,他們的家人呢? 4.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是應該的,如同我這篇一樣 身障,不是你想的那樣 家庭教育從小做起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一天,在台北車站的月台等捷運,聲嘶力竭的「不要」劃破天際,因為離我有一段距離,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稀見到三、四歲大的孩子,坐在地上就是不願意走,身旁的大人也火了:「你這孩子就是不乖…」。大人的訓誡顯然沒發揮效果,孩子歇斯底里起來,伴隨哭聲的「不要」更大聲了。  這樣的場景,或許每個人都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