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verty is not the scariest thing; the true fear lies in harboring a poverty mindset that blinds one to the boundless opportunities for growth and prosperity — Chin Fu Dung
在生活的洪流中,貧窮思維如同一股無形的潮流,時刻影響著我們的感知。貧窮本身並不可怕,這可能只是一時的低潮狀態,你該害怕的是否擁有貧窮思維,它不僅會使人蒙蔽雙眼,更可能讓我們低估未來成長和繁榮的無盡機會。
貧窮的本質(Poor Economics),是本周一更我想分享的書籍,作者用數十年進行貧窮的研究,在數十個國家考察。有看前幾篇文章的朋友們應該會知道我很喜歡用問答的方式闡述,所以這次也不例外。
為什麼要做這樣的研究?
作者共有二名:阿比吉特.班納吉、艾絲特.杜芙若。兩位都是就任於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的講座教授,皆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進行貧窮的研究,致力於減輕全球的貧困議題。
什麼樣的情況下會使人貧窮?
喜歡用金錢處理乏味感、比起忍耐更傾向享受當下
舉例來說,貧窮的人在食物的選擇上,寧願吃好吃、美味的食物,卻不願意購買相對較高金額但能避免引起貧血疾病的食物。書中提到,貧窮的人比起購買魚子醬 (每年約台幣210元),更傾向購買口感更棒的食物,例如甜食或加工食品。
貧窮的人消費的首要考量在於,能夠減少生活中的無聊、無趣,也就是說用金錢打發時間。書中提到例子,這些研究對象寧願餓肚子也要購買電視機/電子產品來消磨時光,這樣短暫的快樂可以讓他們”暫時”脫離現實的痛苦,又或是社會帶來的壓力,所以用這些能消磨時間的商品讓自己能稍微喘口氣。
貧窮的人會花時間籌辦節慶,婚禮、喪禮、派對皆是如此。作者們提出在南非的某村莊觀察到的狀況,在南非辦理一場葬禮的費用約台幣2.5萬,這樣的支出相當於一個家庭的年收入40%,你可以想像一下你的薪水3萬,支出1.2萬這樣的比例就會知道是多麼高的費用,所以當舉辦完葬禮,家中就沒有多的積蓄,可能會面臨三餐不繼,進而造成家中的孩子們被迫出門工作,停止課業的學習。
看完這三個例子,你可能會問,那為何不存錢,忍一下就可以脫離此情況?對於這些受苦於貧窮的人們,改變現況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懷疑已經成為根深蒂固的思維深植腦中,他們認為改變是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與精力才能看到結果,那不如享受眼前、專注當下,盡可能將日子過得愉快才是首要目標。
透過這本書有給我什麼啟發?
買東西讓人羨慕,並證明自己過得很棒,自己擁有很棒的生活。是我過去擁有有的思維。而這樣的思維就是落入書中提到的「貧窮陷阱」。現在回頭看,難怪那時候總為了金錢傷透腦筋,甚至偶爾還會出現赤字(支出大於收入)的情況。但這就是一個過程,因為有那段辛苦的經歷,所以才能正視到事情的嚴重性,進而花費時間找書籍探究原因並調適自己的習慣。
現在的我買東西會分兩個層次,第一先規劃再購買,一定要先將每個月的支出進行妥善分配,分配好哪些是必要開銷、哪些是進行消費開銷等等,規劃後才會開始掏錢買東西;第二買東西時會只購買「必要」項目,那些想要、需要的項目會延到下次,或是未來才購買。
這樣的習慣與思維的雙向調整,讓我得以三年存到一桶金。
一桶金真的沒有很困難,每個月存下2.8萬,持之以恆,三年後你就會有這一桶金。當然你可能會說,一桶金沒有很多,是能幹嘛?沒錯,在這什麼都漲,只有薪水不漲的情況下,一桶金還真沒有很多,但這是一種安全感,更是一種對自己生活的堅持,這些忍耐都是讓自己在未來的某天面臨困難時,還可以有其他選擇,而不是被迫做一些我真的不喜歡的工作。
貧窮本身並不可怕,該害怕的是「貧窮思維」帶來的影響,它不僅會使人蒙蔽雙眼,更會讓我們低估未來成長,甚至錯失可能繁榮的機會。
<秦阜東的每周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