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休閒病(Leisure Sickness):因慢性壓力導致一放鬆就生病的現象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原本是想查查看,有沒有在度過頻繁社交時期後身體免疫力降低……或者說壓力高時身體好壯壯,終於能放鬆時身體卻病懨懨,這種情況的心理學資訊。


結果查到了「休閒病」這詞。

雖然不是正式的疾病、研究文獻也不多、跟我的情況有些許不同,不過看了看背後的論點也是挺有趣的,便想來分享一下。


休閒病Leisure Sickness

最初是由荷蘭蒂爾堡大學(Tilburg University)的臨床心理學家——溫格霍茨教授(Ad J.J.M. Vingerhoets),研究調查發現有一部份人(盛行率約3%)在平日(工作日)不容易得病,但到了周末或放假的時候便會生病,並將這種現象稱為「休閒病(Leisure Sickness)」(註1)。


易出現跡象的人格特質

容易出現休閒病現象的人,通常有完美主義、工作狂、責任感強烈、事業心強、自我要求高……等等特質,常不自知或理所當然地的犧牲休閒持續工作,不擅長度過真正的休閒時間讓自己的身心放鬆。

在休閒期間會出現的身體症狀各式各樣範圍很大,每次出現的身體症狀可能一樣也可能不同(症狀不同時可能會去看不同科的醫生)。有些自然而然就好了、有些可能會情況加重成為真正的疾病,這種只在休閒時身體出現狀況的情況,可能斷斷續續的持續幾十年以上。


病理理論

其理論是,當人處在壓力中時,人體中的腎上腺會分泌腎上腺素和皮質醇(也稱可體松、壓力荷爾蒙)來應對壓力。

腎上腺素主要是應對急性壓力,來的快去得也快,當壓力源刺激消失後幾分鐘到幾小時便會降低回平常值。

皮質醇(可體松)主要是應對慢性壓力,持續時間較長,降低所需的時間也較長,大概幾天到幾週。

當壓力刺激一直持續,體內的內分泌便會開始失調。皮質醇(可體松)對人體的其中一項作用是抑制免疫系統的運作,當血液中的皮質醇(可體松)過高時,免疫力會降低到較容易被病毒感染而感冒生病。

(所以有時看精神科時會安排抽血檢查,其中就有內分泌相關的檢測。)


個人情況

我個人比較偏向是社交後身體GG,比如春節主要是跟家人親戚拜年、跟親友一起去旅遊、一段時間內剛好很多聚會或工作會議等等,大多都是社交期間當下沒事但一結束跟大夥道別後,身體就會開始冒出各種不適,時間上比較跟工作日或假日的區隔無關。


社交結束出現身體症狀

像年假期間一直是我壓力巨大的時候,即使今年我自認為自己應對的算是不錯,年假期間身體精神上也挺有活力,比起往年的身心狀態好上不少。

但當年假結束跟家人親戚道別,終於能回歸到原本的生活而感到鬆一口氣時,在搭公共交通返回居住地那短短幾個小時的車程中,我的身體就開始陸陸續續冒出各種症狀,像是喉嚨痛癢、咳得死去活來、頭痛頭暈頭漲、四肢無力、流鼻水等等。

現在過了幾天感覺身體更差了,再增加臉上冒痘痘泛紅、莫名瘀青、忽冷忽熱、聲音啞掉、味覺減弱、嗅覺異常(一直聞到沒有來源的煙味或異味)、膚覺異常敏感(風歸過來感覺有小顆粒在刮臉、穿在身上的衣服摩擦皮膚的感覺明顯到會讓我分心、塗平時常用的身體乳液時擦到哪痛到哪,但皮膚看起來又沒有乾到裂開或泛紅過敏等異樣……)、持續的疲憊感、提早睡加長睡眠時間還是沒睡夠……等等。


快篩過不是新冠,已去醫院給家醫看過,老樣子的說是壓力的關係。不過醫生有提到過年前後及期間本來就蠻多人會出現免疫力降低而生病感冒的情況。雖然現在看不出我身上有病毒感染的跡象(喉嚨、體溫、皮膚、血壓、聽診等等和其他地方看起來都是正常的),但還是要多休息放鬆吃喝均衡一些提高免疫力,多注意避免真的感冒,如果後面出現發燒或咳痰之類更嚴重的症狀時再回診檢查看看。


領悟壓力與內分泌的關聯

雖然我的情況跟休閒病不太一樣,但背後的理論倒是覺得有點合理,分別查了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的資訊,發現其實相關的知識應用再非常多方面,又多了解了一部分人體應對壓力的身體機制。

而且休閒病的改善方式,恰巧跟心理師教我的釋壓做法有些許相似,或許降低壓力的方式背後原理也都大同小異吧~


看似簡單普通常見,但要抓出適合自己的平衡,讓簡單的方式真的能夠在自己的身上真的起到作用,倒是不太容易呢。


光是這次才了解到的內分泌系統,就刷新了我自己以前對自己身體的認知,原來以前習以為常的身體反應,其實是需要改善的。

尤其是運動方面,真沒想到運動也跟內分泌息息相關。自己以前的運動安排雖然能夠符合他人的期待,但其實是在不自知的傷害自己的身體,難怪雖然有在運動但對減輕壓力好像幫助不大,有時還有些懷疑效果好像是反的,原來是少考慮到內分泌這一環節,運動規劃要慢慢進行調整了。


由於我不是專業人士,對改善方式我自己也還在嘗試中,無法確認是否真的會有用,就不特地列舉出來了。

僅提供我查詢到的資料給大家參考,請自行取捨吧~



備註

註1: 2002年的研究論文:Leisure sickness: a pilot study on its prevalence, phenomenology, and background 中提及,研究團隊在荷蘭訪問了1128名男性和765名女性(樣本總數:1893),在週末期間出現休閒病的比率為男性3.6%女性2.7%、在度假(長假)期間出現休閒病的比率男女皆為3.2%,常見症狀有頭痛/偏頭痛、疲勞、肌肉疼痛和噁心,症狀發作與壓力有關。


改善方式參考資料


其他參考資料

avatar-img
29會員
50內容數
在得知自己解離症狀及未知創傷後,決定把例行的心理諮商及自我剖析視為日常生活必須事項,並為了好轉開始留下相關記錄、筆記。經過幾個月的考慮,打算將零碎的紀錄整理成文章發表出來。希望透過能慢慢集成的文章,能讓親友有個管道了解情況,及回覆些不容易用口語表達的事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安堁日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次因為上天的惡趣味,讓我偶然的,在距離當初認識時很遙遠的另個縣市中,遇見了十年前沒有道別就結束的,我的第一位心理師。 在我隔著一段距離見到她的當下,創傷反應便發作了,身體僵硬、頭痛頭暈、噁心、心悸、呼吸困難......最重要的,還是冒出來的創傷重現,戳破了過去十年間潛意識覆蓋在真正記憶上的障眼法。
之後因為一些契機,現任心理師發現到我對醫療人員有信任及記憶障礙,包括我跟他在諮商過程中的配合上,出現我會忘了醫生及心理師的名字及長相、忘了曾經跟醫生及心理師說過的話......等等。 於是某次諮商現任心理師跟我講了「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概念,認為我之前的醫療經驗可能對我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之前心理師有跟我討論到「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事情,而我對創傷一直都抱著「喔…有那麼嚴重嗎?」的想法,醫生和心理師都認為我這種,明明是跟自身相關的事情態度卻很無關緊要的反應,是受創後的症狀徵兆之一。 而這次的突發意外讓我體會到,或許醫生及心理師說的是對的,我就把這三天的心境感受依序地記錄下來吧。
解離的麻木及疏離,讓我對自己的情緒和壓力感知有點少了......好幾根筋。 近期因為壓力過大出現軀體化症狀,為了找出壓力源調整了以往諮商的方式,沒想到因此有了預期以外的收穫。也讓我再次感受到了跟心理師諮商和跟朋友們聊天的差異之處,對自己也有了新的感受及覺察。
在痛苦中身體太疲憊睡著了,於是我就也被轉移到了夢境,進入了潛意識的領域之一中。 我就在夢中,邊經歷夢境、邊探索夢境、邊思考潛意識搞出這些夢的意義以及跟防衛機制失控有什麼關連 當身體醒來後,我從消逝的夢境中回到內部世界,繼續研究大家近期的記憶跟夢境,直至釐清出了,這次潛意識過度保護又增強的線索。
A :不一定 解離症的常見症狀分類,大概分成以下六項: 失憶、現實感喪失、自我感喪失、身份認同混淆、身份認同轉變、功能性神經症狀 每個症狀各自都有不同的表徵型式、持續時間、輕重之分 每位患者的病況都不相同,有沒有身份認同轉變症狀,要看的是患者本身的病況,而不是單以病名去看待。
這次因為上天的惡趣味,讓我偶然的,在距離當初認識時很遙遠的另個縣市中,遇見了十年前沒有道別就結束的,我的第一位心理師。 在我隔著一段距離見到她的當下,創傷反應便發作了,身體僵硬、頭痛頭暈、噁心、心悸、呼吸困難......最重要的,還是冒出來的創傷重現,戳破了過去十年間潛意識覆蓋在真正記憶上的障眼法。
之後因為一些契機,現任心理師發現到我對醫療人員有信任及記憶障礙,包括我跟他在諮商過程中的配合上,出現我會忘了醫生及心理師的名字及長相、忘了曾經跟醫生及心理師說過的話......等等。 於是某次諮商現任心理師跟我講了「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概念,認為我之前的醫療經驗可能對我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之前心理師有跟我討論到「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事情,而我對創傷一直都抱著「喔…有那麼嚴重嗎?」的想法,醫生和心理師都認為我這種,明明是跟自身相關的事情態度卻很無關緊要的反應,是受創後的症狀徵兆之一。 而這次的突發意外讓我體會到,或許醫生及心理師說的是對的,我就把這三天的心境感受依序地記錄下來吧。
解離的麻木及疏離,讓我對自己的情緒和壓力感知有點少了......好幾根筋。 近期因為壓力過大出現軀體化症狀,為了找出壓力源調整了以往諮商的方式,沒想到因此有了預期以外的收穫。也讓我再次感受到了跟心理師諮商和跟朋友們聊天的差異之處,對自己也有了新的感受及覺察。
在痛苦中身體太疲憊睡著了,於是我就也被轉移到了夢境,進入了潛意識的領域之一中。 我就在夢中,邊經歷夢境、邊探索夢境、邊思考潛意識搞出這些夢的意義以及跟防衛機制失控有什麼關連 當身體醒來後,我從消逝的夢境中回到內部世界,繼續研究大家近期的記憶跟夢境,直至釐清出了,這次潛意識過度保護又增強的線索。
A :不一定 解離症的常見症狀分類,大概分成以下六項: 失憶、現實感喪失、自我感喪失、身份認同混淆、身份認同轉變、功能性神經症狀 每個症狀各自都有不同的表徵型式、持續時間、輕重之分 每位患者的病況都不相同,有沒有身份認同轉變症狀,要看的是患者本身的病況,而不是單以病名去看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離職後賦閒在家,我觀察到一件奇怪的事。明明每天都能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早上起床時也常感覺精力充沛,但沒做幾件事情(甚至還不到中午喔),就又覺得全身疲倦、動不起來。這是什麼身體設計? 昨天,我發現了一個可能原因:不論什麼狀態,我們肩膀上總扛著太多「應該」與「不應該」
Thumbnail
為什麼連假結束了,焦慮反而卻開始了呢?​當我們從放鬆的假期,回到繁忙的工作步調,內心往往會產生抗拒和不安。這時當你越是要求自己馬上進入工作模式,反而越會感到心浮氣躁。這種被稱為「連假症候群」的心理現象,是當我們從長假中的休閒模式,再度轉換到工作模式,可能突然感到的焦慮或慌張,而產生心理和生理不適。​
Thumbnail
剛過完年想到要回到工作岡位就覺得厭世、無力,這可能是「收假症候群」!指的是因放假多日生活作息改變,導致要收假上班後出現如精神緊繃、睡眠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疲勞倦怠等症狀。該如何預防改善收假睡不好的問題?意凡馬光中醫診所吳文泓中醫師帶您了解。 為何收假容易疲倦、睡不好?4類人更容易有「收假症候群」
Thumbnail
A. 過年假期總是過得特別快,一轉眼就到了開工日。許多人在收假後都會出現一些不適症狀,例如: - 疲倦、嗜睡 - 注意力不集中 - 情緒低落 - 焦慮、不安 - 腸胃不適 這些症狀統稱為「休假症候群, Holiday Syndrome」。
Thumbnail
你是否感到每天醒來後依然感到疲倦,感覺不到精力的恢復及活力?或許你需要的是開始進行「社交休息」! 社交休息能協助我們放鬆與恢復活力,提供歸屬感與和睦感,預防心臟病與癌症,並帶給你樂趣、目標及愛。
Thumbnail
自打進入職場以來,經常陷入無法平衡生活與工作的窘況。長時間一直感覺似乎工作的壓力太大,無法好好享受每一個假期,每次週末一到,只想躺在床上好好休息。直到某次的心血來潮,一人獨自前往烏來旅行,才發現原來所謂的休息,是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體驗陌生的經驗,而不是一人獨自在家中躺在床上廢上一天。
Thumbnail
不想上班的正常性:現代節奏快速的時代,不想上班是一種正常現象,無須給自己太大的壓力。長時間的壓力、職場關係和責任重擔可能成為想逃避工作的原因。以下是特殊情境:
節後症候群。可是,有人收假前一晚一想到明天得早起,他就憂鬱了,心情 down到失眠。醒來時還眷戀閒散,盥洗時慢速拖拉。接著發現上班衣服變好緊,才三天就變胖,也太糟心。好不容易去上班,又奇怪說怎麼這裡痛、那裡酸的,一早就昏昏欲睡。工作也超無力、超倦怠、注意力渙散,能專心做的事只有在線上遊蕩,看看下次連
Thumbnail
離職後賦閒在家,我觀察到一件奇怪的事。明明每天都能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早上起床時也常感覺精力充沛,但沒做幾件事情(甚至還不到中午喔),就又覺得全身疲倦、動不起來。這是什麼身體設計? 昨天,我發現了一個可能原因:不論什麼狀態,我們肩膀上總扛著太多「應該」與「不應該」
Thumbnail
為什麼連假結束了,焦慮反而卻開始了呢?​當我們從放鬆的假期,回到繁忙的工作步調,內心往往會產生抗拒和不安。這時當你越是要求自己馬上進入工作模式,反而越會感到心浮氣躁。這種被稱為「連假症候群」的心理現象,是當我們從長假中的休閒模式,再度轉換到工作模式,可能突然感到的焦慮或慌張,而產生心理和生理不適。​
Thumbnail
剛過完年想到要回到工作岡位就覺得厭世、無力,這可能是「收假症候群」!指的是因放假多日生活作息改變,導致要收假上班後出現如精神緊繃、睡眠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疲勞倦怠等症狀。該如何預防改善收假睡不好的問題?意凡馬光中醫診所吳文泓中醫師帶您了解。 為何收假容易疲倦、睡不好?4類人更容易有「收假症候群」
Thumbnail
A. 過年假期總是過得特別快,一轉眼就到了開工日。許多人在收假後都會出現一些不適症狀,例如: - 疲倦、嗜睡 - 注意力不集中 - 情緒低落 - 焦慮、不安 - 腸胃不適 這些症狀統稱為「休假症候群, Holiday Syndrome」。
Thumbnail
你是否感到每天醒來後依然感到疲倦,感覺不到精力的恢復及活力?或許你需要的是開始進行「社交休息」! 社交休息能協助我們放鬆與恢復活力,提供歸屬感與和睦感,預防心臟病與癌症,並帶給你樂趣、目標及愛。
Thumbnail
自打進入職場以來,經常陷入無法平衡生活與工作的窘況。長時間一直感覺似乎工作的壓力太大,無法好好享受每一個假期,每次週末一到,只想躺在床上好好休息。直到某次的心血來潮,一人獨自前往烏來旅行,才發現原來所謂的休息,是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體驗陌生的經驗,而不是一人獨自在家中躺在床上廢上一天。
Thumbnail
不想上班的正常性:現代節奏快速的時代,不想上班是一種正常現象,無須給自己太大的壓力。長時間的壓力、職場關係和責任重擔可能成為想逃避工作的原因。以下是特殊情境:
節後症候群。可是,有人收假前一晚一想到明天得早起,他就憂鬱了,心情 down到失眠。醒來時還眷戀閒散,盥洗時慢速拖拉。接著發現上班衣服變好緊,才三天就變胖,也太糟心。好不容易去上班,又奇怪說怎麼這裡痛、那裡酸的,一早就昏昏欲睡。工作也超無力、超倦怠、注意力渙散,能專心做的事只有在線上遊蕩,看看下次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