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2|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靜思筆記 | 內在開悟與外在教育

〖那些為我們所獨有的,使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感覺,往往只是電光石火的一瞬,要 是我們不懂得抓住和品嚐這一瞬,我們便沒有成長,也沒有興奮。 〗─Eric Hoffer : The True Bliever

..............................................

內在的開悟,要比外在的教育更重要(川端康成)

這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川端康成的勸學金言,但是要如何理解這兩句話呢? 且待我細説分明。

川端康成(1899.6.11--1972.4.16)是當代日本新感覺派作家,1924年與日本作家橫光利一、片岡鉄兵、今東光、中河与一等14人聯合創辦《文藝時代》雜誌,標榜這是 「新作家對老作家的挑戰」、他們要「破壞既有文壇」,堅定主張「感覺即存在」,認為應以「主觀感覺」通向客觀事物,連結生命和現實。這個文學創作新潮流被日本文學界稱之為「新感覺派」。

據「新感覺派」重要成員橫光利一的説法:「所謂新感覺派的表徵,就是要剝去自然的表象,躍入事物本身主觀而直感的觸發物」。顯然這是一種朝向內在開拓「新感性」的文學主張。當然與日本社會自20年代以來的經濟危機、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以及工農革命運動有關。

當時因爲政治、經濟動盪,執政者又藉機逮捕異議人士,造成知識分子的精神危機;無政府主義、虛無主義及唯我主義等思潮應運而生,消極、絕望的風氣相當流行, 使得「官能享受」成為追求的目標。

學術界對新感覺派的寫作傾向大致歸納為三項:第一.浪蕩子敘事者無藥可救的男性沙文主義及女性嫌惡症。第二.摩登女郎在浪蕩子的漫遊白描藝術描摹下,轉化成現代主義的人工造物。第三.混語書寫凸顯了跨文化實踐的混種性。

(以上詳見彭小妍教授: 《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 者》,p80-81 ,2020.03.17)

如果將外部世界比擬為「大宇宙」,則精神世界是個內在的「小宇宙」;外部世界的知識越是爆炸性增長,就越是擠壓精神空間;然而,隨著心理學、意識科學、宗教學的進展,精神分析的成熟和意識層的區別認識更深,已使精神和感覺世界的界閾更加擴大。日本新感覺派的作品充滿著官能主義和頽廢色彩,文人自殺十分常見,比如川端康成也繼三島由紀夫之後自殺了結一生。

因此,從這個背景重新理解所謂的「內在的開悟,要比外在的教育更重要。」就不單是「人生見識」或「人生境界」的問題,還遷涉到對「內在精神世界」、「感覺官能」的深度開啟。就川端看來,這個方面的開啟,將使「主觀而直感」的感覺力更加敏銳,對官能世界的表現力也將更為強大,於是,也就遠比物質世界知識的教育更重要了。

中興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