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名:『挫折逆轉勝:認知×行動×意志,32個聰明應對困境的心理技巧』
原文書名:『The Obstacle Is The Way』
作者:Ryan Holiday
譯者:張斐喬
斯多葛學派的箴言:『容忍與節制』,說明了需要承認苦痛,但也要堅定地執行任務。有人會把斯多葛學派用二分法歸類為苦行僧的思考方式,但斯多葛學派也強調要區分自己可以行動,跟不能行動的部分,所以也不是刻意去找罪受,而是不僅要聰明行事,也要為最壞的打算做好準備,這也符合『反脆弱』的行事原則。聰明行事需要靠『行動的修煉』,而面對最壞到狀況,就需要『意志的修煉』。
『一切都會過去』是林肯最愛的一句諺語,但要度過這段時間的難關,就需要堅強的意志。
生命中總是有可能遇到一些困境,就算保持冷靜並聰明的行動,也不足以應付所有狀況。當然,我們會先嘗試,看看是否有成功機會,但也需要為失敗做好心理準備。『意志』就是最後的修煉:『認知』與『行動』是心理和身體的修煉,『意志』則是靈魂的修煉,也是唯一我們能完全控制的事物。書中也提到:『意志能給予我們終極的力量,讓我們從無法輕易克服的障礙中,學會忍受,理解脈絡並找到意義,而這正好也是翻轉不可能的方式』。
以下的篇幅,我們接著就是談『行動』與『意志』的修煉
躊躇不前的結果是什麼?就是什麼都不會發生。所以不要再裹足不前,趕快跨出步伐。我們必須先跨出第一步,才能達到別的地方。若是連試都不試,當然只會在原地打轉,或是遇到一點挫折就找到藉口停下來,抱怨東抱怨西。我們當然須要謹慎地,小心翼翼地邊探路邊前進,但若只因為條件不完全如你的意,或自己還沒準備好,都不代表我們可以為自己找藉口。我們永遠沒有百分之百準備好的時刻,所以開始行動吧。
開始行動後,就是要持續下去,才能透過複利效應累積出成果。書中提到:『愛迪生並非唯一在試驗白熾燈的人,但他卻是唯一一位願意測試六千種不同燈絲材料的人。每一次的嘗試,都使他離找到合用的燈絲更加接近』。很多偉大的成就,並非一時靈光乍現出現的,而是經過一段反覆迭代的過程,每次迭代都經過不同的試誤,慢慢地讓最合適的方案脫穎而出。若是無法堅持不懈,自然就沒辦把進行足夠多次的迭代。若能夠以終為始,看清自己要的是什麼,那麼也只有耐心地堅持下去這條路,才能達到自己所期盼的目標。
有些人會陷入完美主義的誤區,認為若是某件事不會成功,那乾脆不要做,於是就連嘗試都不敢嘗試。這種狀況下,很可能這個人比起自己能不能精進,更在乎自己的面子。這些人太過自我中心且有太高的自尊心,打從心裡認為自己不能失敗,以致於無法從失敗中學到東西。前面提過成熟的產品需要許多次的迭代過程,『最小可行性產品』這樣的概念,就是盡快推出包含最主要功能的產品,以試探消費者的反應,因為已經減少非必要的成本,失敗的代價也降低,早點發現問題,找到下一輪改進的方向。而只想著不能失敗的話,一次迭代也無法完成。
就像摸著石頭過河,我們得謹慎地邊探路邊前進,偶而不小心踩到深水區,就盡快修正方向找下一步,直到安全上岸。但假如裹足不前,等到河水暴漲時,處境將更加困難。
書上對『按部就班』的解釋是:把事情拆成幾個部分,只做『現在必須』完成的事,做好之後再換下一個事情做,循序漸進,而非只把目光放在最後的獎賞。遇到巨大的阻礙時,利用『分而治之』的機制,把問題拆解成容易處理的小事,先完成眼下迫切的部分,並依循線索繼續下個小任務。所以按部就班去處理問題時,過程是放鬆的,我們不需要恐慌,專注於眼前的小任務就好。假如我們誤以為事情可以一步到位,那碰到困難的問題,很容易就會放棄,『按部就班』幫助我們把注意力拉回行動上,特別是當我們心猿意馬時。
雖說職業無貴賤,但人往往會為了面子跟自尊,而輕視某些工作內容。然而只要是正當工作,做得正確,就都是高貴的。我們往自己目標前進時,有時候得繞點路,總是會得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若是我們只把注意力放在遙遠的未來,並覺得當下的工作,與自己想像的美好未來一點都不相干,就可能草草應付手上的事。然而,我們走過的每一小步足跡,累積起來才有機會達到長遠的目標,做好手邊的事就是基本功,因為這代表你能認真對待你的每一個行動。書上提到:『當行動成為我們的首要任務時,虛榮感就會自行消失。』
既然說做好工作,那什麼是『好』呢?『實用主義』就是不去煩惱怎樣才是正確,只要行得通就好。寫程式時,有時候會花在想出優雅簡潔的算法花上不少時間,但有些狀況下,只要能盡快達到目的,暴力法也是選項之一。『完美主義』有時會阻礙我們的行動,想要等到有好的時機,好的方法,累積足夠的資源後再來完成任務,想等到一切都完美。但我們永遠不會百分之百準備好,更好的做法,則是專注在利用手邊已有的資源來最達成成果。『實用主義』可以說是應變能力,我們有很多路可以選擇,不一定只能走一條完美的路徑,比起是否完美,事情有進展會更重要,抱持這樣的原則,眼前的障礙自然就會瓦解,因為我們會繞路走,或者是把障礙變得無關緊要,或失去抵抗的著力點。
我們總是會遇到還沒有準備好,就得做出決定或行動的狀況,這代表只能趨於劣勢嗎?假如我們手邊資源不足,條件不夠,我們還是可以避免硬碰硬,繞路而行,尋找各種變通方法。別太拘泥於虛榮心或自尊心,什麼事都正面進攻,造成無謂的耗損。事實上當自己條件寬裕時,反而可能造成決策死角,變成仰賴這些資源來硬幹,而非有效率地利用資源。就像某些中樂透的得獎者,肆無忌憚地揮霍無度後,很快地又回復到中獎前的狀態,甚至陷入更大的財務危機。
綜合上述,我們遇到阻礙時冷靜判斷後,先撤退或是按兵不動也是一種行動,反之受到情緒牽動而暴衝一頓,則可能會受到更多損傷。讓對手或是障礙先行動,或許可以從中觀察到破綻,或是等待對手虛耗資源變得虛弱,就像是俄羅斯利用寒冬擊退拿破崙與納粹等戰役一般。我們若是太過急切地想往前,可能會忽略還有其他方式可以達成目標,反而讓自己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人生某些時刻必須要有耐心,先把問題搞清楚,冷靜地決定該行動還是該自我克制,不要妄下定論。
我們也會遇到『怎麼做都無效』,一籌莫展的狀況。但一時的失敗,並非就是一生的失敗。用長遠的角度看待,人生便是一場『無限賽局』,只要自己還願意參與其中就不算輸,這時該做的是,便是冷靜地接受當下現實,馬不停蹄地前往下一個目標。遇到這些無解的狀況時,『意志』的修煉就能發揮作用,這也是三項修煉中最難的部分。
常有人抱怨沒投對胎,沒有出身豪門,起跑點硬是比別人不利。但這不是我們自己能改別的事實,我們能做的事就是接受它,並做些我們能做的行動,而不是把時間花在自怨自艾。想要健康的體態,我們必須透過飲食,運動,睡眠來鍛造強壯的體魄。生理健康,心靈才會更健全。精神也像是肌肉一般,需要鍛鍊,讓大腦的神經連結更緊密。透過閱讀,寫作,冥想,反思與感恩,可以讓心智越發強健,讓大腦能更直覺地應對各種狀況,特別是針對障礙,這也是斯多葛學派所謂的『內在堡壘』。
就算在人生一切順遂時,也必須積極地打造內在堡壘,鍛鍊身體與心智,到了艱困時才能有所依靠。享受愜意與便利的現代生活比較容易,但先做好準備,才比較不會因為某些意外打亂我們的計劃,而失去理智,進而失去一切。如果想過充實的人生,最好現在就開始做準備,以應付未來的一切。讓自己能先做這準備的前提,當然是避免對未來過分樂觀。
所謂『事前驗屍法』,就是在事情開始前,就先預想可能發生的問題。許多人可能因為當局者迷,而拒絕考慮到事情未必能盡如人意的狀況,所以沒有訂定完善的備用計畫。總是有各種外部因素,你沒辦法掌控的部分,讓你不得不繞路而行,或是讓你的行動看似白費力氣。如果每次都要為這些事情,感到意外與氣憤,會讓你感到痛苦而拒絕嘗試前進。所以心裡先預備好『事情就會有不如己意的可能性』,降低期望,就能減少意外真正發生時的痛苦。能夠『事前驗屍』,在別人疏於防備時,就先對可能的逆境做好準備,那麼逆境反而能成為東山再起的機會。
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前面我們提過斯多葛學派強調我們要區分『哪些是能由我們決定,哪些不能』,當我們在能改變的事上盡力後,對於不能改變的事,我們能做的事就是接受他。問題的起因不在我們身上時,最好就是接受它並且繼續往前,這時無謂的自怨自艾,或者是哭鬧,只會製造更多問題。該發生的終究會發生,我們也會依此決定下一步該怎麼走。斯多葛學派稱呼這種態度為『順應的藝術』。
舉例來說,開始求職去新公司面試,得先補足一些該公司必要技能,並事先準備好履歷,深入瞭解該公司的各項業務,與獵頭打聽各種注意事項,準備好可能會被問到的問題,反覆演練面試的過程,然後想辦法保持好的狀態參加面試。面試過後,不管結果如何,該做的事就是為下一場面試做準備。
當然有些無法改變的事,不是那麼容易被接受。例如股市在高檔時突然急轉直下,或許就會懊悔自己抱過一座山,早知道該及早獲利了結等等。書中舉了愛迪生為例子,他在六十七歲時,研究和製造的院區失火,幾乎快把大半輩子打造的帝國吞噬殆盡。但他隔天告訴一位記者,他認為自己還沒老到不能重新來過。『我早已經歷過許多類似的事情,這樣人生才不會無聊。』這需要回過頭來使用認知的修煉,把障礙轉化成東山再起的機會,一如斯多葛學派對的自我要求:『在所以有情況下,都要保持愉快』,壞事中一定潛藏著某些好事,把他找出來,並為此感到開心。
在能夠改變認知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選擇自己要有怎樣的感受,既然如此,又何必選擇『感覺不錯』以外的其他感受?既然壞事無可避免,我們也沒有道理不樂觀以對。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衝刺。克服一個障礙,世界就可能給你更多的問題,我們無法克服所有的問題,但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過程,我們會變得更好。『無限賽局』就是一場漫長的比賽,我們不會只比一回合,而是後續還有好幾個回合。你可以選擇努力贏這回合,你可以選擇自己有利的賽事參加,你可以迴避對你不利的賽事,我們也不會總是贏,一定會有輸掉的狀況,這也包含你選擇認輸。這樣的賽事回合,會一直持續到生命終結為止。
這世上不乏在一場比賽失利後,便意志崩潰,再也拒絕上場比賽的人,這遠比因為客觀上決定性外部因素而失敗的人還要多上許多。然而,愛默生說過:『只要能夠鍛鍊自信,新的力量必將出現』。重點不是我們過程中贏還是輸,而是透過『以終為始』的觀念,去挑選我們想參加的賽事,來逐漸接近我們想抵達的地方。中途可能得被迫繞道或後退,行動受限,改變計畫,甚至得更換新目標,但決定要繼續朝目標前進的意志,只有我們能控制,在離世之前,無論被擊敗多少次,我們永遠可以選擇繼續挑戰。
無限賽局的終點是生命的終結。每天提醒自己終將一死,我們將更能珍視時間,不會花時間埋怨外部不可控因素,找出自己必須做的事,並在生命期限到來之前盡可能完成。我們不用等到年老,或得到絕症時才來回顧自己哪些事還沒做,而是體認到,明天與意外其中一者會可能先到來。在死亡的陰影下,我們更容易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我們不會再執著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想辦法出名,把時間過度浪費在社群媒體上,只專注於賺取過多的金錢,而是會把自己內心真正能達到自我實現的事情放在第一順位。『人生四千個禮拜』一書提醒了我們,人就算能活到八十歲,也不過就四千多個禮拜, 好好計畫每週的行程,讓每週都能安排一部分這生需要完成或體驗的事,『人生很快就會走向盡頭,而死亡敦促著我們,要把自己的生命過好。』
每個人的視角,立場,經歷都不同,看同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的感受,愛斯基摩人對雪有數十種詞彙與描述,這些描述對於身處亞熱帶的我們來說難以理解,所以若有其他人無法在『The obstacle is the way』這本書中有所感觸,我一點也不意外。
但我十分建議當感到迷惘,挫折,或是有更多人生經歷後,再回頭翻一翻這本書或是其他經典,我認為會有不同的感受,一如王守仁有被貶至貴州龍場驛的經歷才有可能悟道,『陽明學』也才能流傳後世。
我們下一篇讀書心得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