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倫理、邊界以及雙重關係 part 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上次我們討論了諮商倫理,今天我們要來延續上次的話題  

點我複習

 

 

(圖片出處:https://parade.com/living/boundary-phrases)

 

 

第二件事情則是要來談談「邊界」(boundary) 與「雙重關係」。

Boundary字面上的意思是界線,比方說在古帝國時期各國所劃分的分界線。

在心理學中指的是邊界、分化,就像我們常說的底線。

boundary可以分為很多種,比如說心理上的、身理上的、家庭之間或是工作上的原則等,當然這也關乎了個案的隱私。

每個人心中對於事情的分界都不同,所以互相理解並尊重對方的boundary便格外的重要。

 

而所謂的 Dual Relationship 「雙重關係」指的是,當兩個人的關係並非單一的角色,而是存在著其他形式的關聯。

比方說你的同學可能也是你籃球隊上的夥伴,你的同事可能也是會一起吃飯出遊的朋友,你和家人可能一起進行了投資後成為合夥人。

 

這樣的不同角色的關係,多少會影響著我們維持一段關係的模式,對關係的雙方都會造成影響。

 

其實在許多行業中,都有類似的相關倫理規範。

這樣的規範不只出於專業性,也關乎了職業者的道德規範;有些界線是無法也不被允許跨越的。

比方說老師和學生、醫師與病患、銀行理財專員及客戶等。

 

諮商專業倫理守則中列出:「諮商師應儘可能避免與當事人有雙重關係,例如下述,但不止於此:親屬關係、 社交關係、商業關係、親密的個人關係及性關係等,以免影響諮商師的客觀判斷,對當事人造成傷害。」

另也有提到「諮商心理師師謹守專業界限,避免雙重關係,不會與您 (個案) 發展親密關係、性關係,或進行私下邀約、金錢借貸等等。」

 

換而言之,我們回到一開始所提出的問題,「我和心理師是朋友嗎?」

答案是:不是。

 

 

 

(圖片出處:https://res.cloudinary.com/people-matters/image/upload/fl_immutable_cache,w_624,h_351,q_auto,f_auto/v1689625783/1689625782.jpg)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說「可是我什麼事情都和對方說欸!」、或認為彼此是很「熟識」的關係,「這樣我們理所當然是朋友沒錯啊?」「加個LINE、追蹤一下IG」「一起吃個飯、拍張照、喝杯咖啡/酒,有什麼不行的?」

但是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心理師及諮商師會有這些倫理與道德規範是很合理的一件事情。

 

個案和心理師,彼此之間應該只有一種關係,就是當事人和心理師。

 

 

正因為沒有雙重關係,同時也設立了良好的邊界,所以心理師和當事人的關係與互動會更為單純,也才能透過真正專業和客觀的立場去協助個案。

 

一位專業且具倫理的心理師,是會盡量迴避和當事人的各種非專業性的互動的。

與個案不會是情人、朋友、合夥人等其他類型的關係,也不會去對方家做客、出遊合照、有金錢往來等。

在每一次諮商過程中,心理師同樣需要展現專業;比如說或許心理師前一天其實出了一場小車禍,但是隔天的個案預約無法做取消,心理師會需要好好地整理好自己的情緒等,以便在和個案對談的同時仍維持專業的態度。

但若今天是以朋友的腳色去看待諮商關係,讓情緒和私人事件影響了諮商,這樣的關係就已經超出「當事人及心理師」的互動了。

身為一位專業的心理師,也需要時刻的去審視並覺察自己,不讓外在的事件或情緒影響了個案和工作。

 

在所有的諮商互動中,專業的心理師會將個案的福祉和權益視為重要的事情,對談的過程中不會有一來一往的互動,而是以當事人為主。

但當這樣的關係並非單一形式時,這樣的諮商就不再具有療效或是客觀性了。

若產生了其他的互動,這樣的諮商也將不再有專業性。

 

唯有維持客觀的心理師及個案關係,和良好的專業和倫理規範,諮商才具有正向的效果。

當事人也才會願意信任這樣的專業,並將自己或許難以啟齒的心裡話說出口;進而透過專業的方式協助個案看見生活上的議題、做出改變。

 

近期的介紹是否有讓你對諮商關係有更一步的了解?或是解答了你的疑惑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和我們分享哦~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7098/page2

https://www.counseling.com.tw/Articles/2-198

https://counsel.site.nthu.edu.tw/p/406-1250-13925,r729.php

https://tcpu.org.tw/people-area/psychological-information/psychological-information-supplement/how-much-do-you-know-about-the-rights-of-counseling-the-rights-of-individual-cases-that-counseling-psychologists-cannot-ignore.html

https://www.yzu.edu.tw/admin/st/files/Counseling_Counseling/%E5%AD%B8%E7%94%9F%E8%BC%94%E5%B0%8E%E7%9B%B8%E9%97%9C%E6%B3%95%E8%A6%8F/%E5%8F%B0%E7%81%A3%E8%BC%94%E5%B0%8E%E8%88%87%E8%AB%AE%E5%95%86%E5%AD%B8%E6%9C%83%E8%AB%AE%E5%95%86%E5%B0%88%E6%A5%AD%E5%80%AB%E7%90%86%E5%AE%88%E5%89%87_1210.pdf


  • 於2024年元月初
avatar-img
3會員
7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心月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次要來和大家談談心理諮商倫理、邊界以及雙重關係   下列幾個問題,歡迎大家可以一起先來思考看看:   你會和朋友/家人分享心事嗎? 你所分享的內容是否會有"界限"呢? 你會和所有的朋友及家人分享一樣的事情嗎?   你是否有尋求過諮商或是心理師的協助呢? 如果有的話,當遇到難以啟齒
當你面對挑戰的時候,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   Bill Beswick是一位享譽國際的運動心理師,專研選手及球隊的運動表現。 多次與不同的運動團隊及選手合作,並曾經指導英國男子籃球隊於大英國協運動會中取得金牌。Beswick同時也是職業足球業中首位專職的運動心理學家。 他曾擔任英國國家代表
上次 我們聊到了近年社群媒體的改變,及全球平均上網的時數 今天我們則要來談談 「數位段捨離」「Digital Detox 數位排毒」   ​ (圖片出處:https://themillennialbuzz.com/online-overload/)   科技發達的現代,我們的生活似乎漸漸
近幾年段捨離的盛行,很多人都漸漸開始意識到極簡的生活,能為忙碌的現代生活帶來很多的益處。 減少身邊的物品、捨棄一些很久沒有使用過的東西;但是你聽過「數位段捨離」或是「Digital Detox 數位排毒」嗎?   (圖片出處:https://www.applemint.tech/zh-hant
你的「心」還好嗎?   現在的人越來越重視健康,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行,健身房和運動中心林立。 許多人開始踏入運動的行列,坊間也越來越多人推廣著各樣的保健療程和食品,但是常常忽略「心理健康」也是維持生活品質很重要的一環。     (圖片出處:https://stock.adobe.com/h
上一篇我們有談到制定計畫(Goal Setting)在心理學裡是一項提升自我動力和行動的工具。 一個有效的好計畫能協助我們「choose the right moves, at the right time, and in the right way」,選擇對的行為、在對的時間、往正確的方向 1
這次要來和大家談談心理諮商倫理、邊界以及雙重關係   下列幾個問題,歡迎大家可以一起先來思考看看:   你會和朋友/家人分享心事嗎? 你所分享的內容是否會有"界限"呢? 你會和所有的朋友及家人分享一樣的事情嗎?   你是否有尋求過諮商或是心理師的協助呢? 如果有的話,當遇到難以啟齒
當你面對挑戰的時候,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   Bill Beswick是一位享譽國際的運動心理師,專研選手及球隊的運動表現。 多次與不同的運動團隊及選手合作,並曾經指導英國男子籃球隊於大英國協運動會中取得金牌。Beswick同時也是職業足球業中首位專職的運動心理學家。 他曾擔任英國國家代表
上次 我們聊到了近年社群媒體的改變,及全球平均上網的時數 今天我們則要來談談 「數位段捨離」「Digital Detox 數位排毒」   ​ (圖片出處:https://themillennialbuzz.com/online-overload/)   科技發達的現代,我們的生活似乎漸漸
近幾年段捨離的盛行,很多人都漸漸開始意識到極簡的生活,能為忙碌的現代生活帶來很多的益處。 減少身邊的物品、捨棄一些很久沒有使用過的東西;但是你聽過「數位段捨離」或是「Digital Detox 數位排毒」嗎?   (圖片出處:https://www.applemint.tech/zh-hant
你的「心」還好嗎?   現在的人越來越重視健康,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行,健身房和運動中心林立。 許多人開始踏入運動的行列,坊間也越來越多人推廣著各樣的保健療程和食品,但是常常忽略「心理健康」也是維持生活品質很重要的一環。     (圖片出處:https://stock.adobe.com/h
上一篇我們有談到制定計畫(Goal Setting)在心理學裡是一項提升自我動力和行動的工具。 一個有效的好計畫能協助我們「choose the right moves, at the right time, and in the right way」,選擇對的行為、在對的時間、往正確的方向 1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瞭解在關係中如何設立界線以保護自己,尊重他人,並維護關係的重要性。透過認識自己的感受並主動表達,能夠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這是每個人內心都有的那條線,若有人跨越了你的那條線,爭執或對立就會發生。然而,界線並非永恆不變,就端看你的心,願不願意鬆開那條線。
Thumbnail
設立界線,跟愛自己有關, 是用一種更尊重的方式愛自己、愛別人。
Thumbnail
關於自我邊界,不是把自己框在一個範圍,敵對這個世界, 而是說清楚自己的需求與表達自己的想法。 理解彼此的差異,雙方是否都在舒適關係裡,如果不是,就讓不適合的離開。 關係中最難的是家庭、父母、小孩, 有時候選擇確實會受限於各種經濟、能力、資源, 但你的想法,如何詮釋關係是可以透過後天學習
設立健康平衡的界線,就從尊重與接納開始, 設立自己的內在界線, 才能夠往外延伸,在關係裡設立健康、平衡且互相尊重的界線。
Thumbnail
由資深心理師撰寫,指出人際問題主因為"越界"行為侵犯他人界線。書中列舉多種建立健康界線的方式,如注重第一印象、營造神秘感,強調培養自尊心對維繫良好人際關係至關重要。作者建議定期檢視友誼名單,不同生活階段所需的人際需求有別,接納關係的新陳代謝。並呼籲讀者尊重自我感受,勿過度依賴外在評價。
Thumbnail
《心理界限》分享了設立心理界限、保護自己的能力,包括溝通、核對、接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設立條件、重新框架等方法。這些概念貼近臺灣人的文化,值得閱讀。
設立平衡健康的界線, 覺察你做得是為關係帶來長遠的益處,或是製造分裂衝突, 你有絕對的能力去明辨,做出選擇,採取行動。
Thumbnail
唯有能正視自己與對方的情緒界限,才是真正的自由人。能自己擔起情緒的責任,擁有珍費的關係,而不是彼此勒索、彼此威脅,痛苦地留在關係裡彼此埋怨,卻總是無法離開。 情緒界線是指一個人在與他人互動或面對特定情境時,所能夠容忍和表現的情緒範圍。這種界線可以因人而異,取決於個體的性格、經歷、價值觀等因素。
Thumbnail
在做「界線」這個課題時,重點不在於「劃分彼此的界線」,界線不是真的一條線,界線是一種認知──認知到每個人都是完整的個體,都有自己的需求,也有各自迥異的天賦,在彼此平等的情況下交流,而非在不平等的狀態下交易。
Thumbnail
瞭解在關係中如何設立界線以保護自己,尊重他人,並維護關係的重要性。透過認識自己的感受並主動表達,能夠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這是每個人內心都有的那條線,若有人跨越了你的那條線,爭執或對立就會發生。然而,界線並非永恆不變,就端看你的心,願不願意鬆開那條線。
Thumbnail
設立界線,跟愛自己有關, 是用一種更尊重的方式愛自己、愛別人。
Thumbnail
關於自我邊界,不是把自己框在一個範圍,敵對這個世界, 而是說清楚自己的需求與表達自己的想法。 理解彼此的差異,雙方是否都在舒適關係裡,如果不是,就讓不適合的離開。 關係中最難的是家庭、父母、小孩, 有時候選擇確實會受限於各種經濟、能力、資源, 但你的想法,如何詮釋關係是可以透過後天學習
設立健康平衡的界線,就從尊重與接納開始, 設立自己的內在界線, 才能夠往外延伸,在關係裡設立健康、平衡且互相尊重的界線。
Thumbnail
由資深心理師撰寫,指出人際問題主因為"越界"行為侵犯他人界線。書中列舉多種建立健康界線的方式,如注重第一印象、營造神秘感,強調培養自尊心對維繫良好人際關係至關重要。作者建議定期檢視友誼名單,不同生活階段所需的人際需求有別,接納關係的新陳代謝。並呼籲讀者尊重自我感受,勿過度依賴外在評價。
Thumbnail
《心理界限》分享了設立心理界限、保護自己的能力,包括溝通、核對、接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設立條件、重新框架等方法。這些概念貼近臺灣人的文化,值得閱讀。
設立平衡健康的界線, 覺察你做得是為關係帶來長遠的益處,或是製造分裂衝突, 你有絕對的能力去明辨,做出選擇,採取行動。
Thumbnail
唯有能正視自己與對方的情緒界限,才是真正的自由人。能自己擔起情緒的責任,擁有珍費的關係,而不是彼此勒索、彼此威脅,痛苦地留在關係裡彼此埋怨,卻總是無法離開。 情緒界線是指一個人在與他人互動或面對特定情境時,所能夠容忍和表現的情緒範圍。這種界線可以因人而異,取決於個體的性格、經歷、價值觀等因素。
Thumbnail
在做「界線」這個課題時,重點不在於「劃分彼此的界線」,界線不是真的一條線,界線是一種認知──認知到每個人都是完整的個體,都有自己的需求,也有各自迥異的天賦,在彼此平等的情況下交流,而非在不平等的狀態下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