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時代-人文的追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上週,我參加了由趨勢滙流人文書院主辦的國家圖書館活動,題目是「焦慮時代-人文的追尋」。主講者包括楊儒賓老師和紀金慶老師。

論壇非常精彩,論壇心得將分成上下集與大家分享,以下是楊儒賓老師所提出的幾個關鍵點。

準備入座的會場

準備入座的會場


上半場
新人文精神的開展
講者:楊儒賓老師


楊儒賓老師談及現代世界趨勢,強調其一體化、平面化和非人文化。

他舉例說明,例如在北京,沒有手機無法點菜或叫計程車。人文精神由誰先提出的呢?近代唐君毅先生最先提出人文精神的概念,其著作《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起初是為了對抗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

從 AI 世界的角度出發,楊老師以「無怎麼會有?」為起點,討論 AI 依靠大數據資源創造,而這些資源來自一體化和全球化的連接。隨後,他進一步探討「真正的創造性是什麼?」楊老師引用「文是天地之心」來解釋,指出在中國哲學中,天地之心象徵宇宙運行的內在主導方向,類似於人心對身體的主導作用。

他補充說,創造的底層與世界有神秘連結,這是一種人與世界隱秘的一體化。楊老師指出,創造活動也是人的主體性表現。AI 是最接近人類話語的創造,因為其生成來自大數據,因此 AI 的作品兼具普遍性與個體性。然而,世界的一體化和平面化減少了創作者的特性,削弱了差異性。接著,楊老師透過《易經》的《無妄卦》談虛妄的世界。

《無妄卦》象徵沒有虛妄的自然狀態,天在上面包容,雷在下面動,天穩固地支持這個過程。人引發的動作常帶有意圖和行為的虛妄,這與自然的純粹和真實不同。在天地之間孕育和滋養生命,如果能夠勇敢、冷靜地面對,不虛妄,就能重生。


語言與思考密切相關,AI 只是在人類既有知識上運作,缺乏創造性。語言是人類真實存在的表現,具有極大的創造力,能產生生生不息的作用。最後,楊老師引用莊子、洪堡特和海德格的觀點結束講座。

莊子:對詩歌的影響極大。
洪堡特:語言是建構思想的器官。
海德格:語言討論人的存在(語言如何召喚存在)。


上半場心得:

這是我第一次聽楊儒賓老師的講座,感覺時間過得飛快,50 分鐘轉瞬即逝。老師提出的問題非常有趣,例如「無怎麼會有?」我的觀點是,無不是真空,而是一種狀態。當小個體聚集在一起,狀態便會改變,從而形成「有」。

關於「真正的創造性是什麼?」我想到佛洛姆的《愛的藝術》。佛洛姆認為,對有創造性的人來說,克服依賴性和全能心態,對自己的天賦能力產生信仰,並勇於依靠自己的能力實現目標,是真正的創造性。楊老師從東方哲學的觀點指出,人的生命與宇宙有隱秘的連結,創造是自然的本能。勇敢、冷靜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不被焦慮所控,天地會穩固地支持這個重生的過程。

老師很幽默一直說他是個焦慮的人,結果第三部分的共談人有一位老師是他的學生,馬上就出賣楊老師,說老師不焦慮,旁邊的人才焦慮,有一次因為楊老師不帶手機結果走錯會場,讓工作人員找人找得人仰馬翻的故事,楊老師還很開心的說,有的國家入境要檢查手機,但他不用,因為他沒有手機,哈哈哈哈~


下半場

紀老師正在講西方文明的哲學史

紀老師正在講西方文明的哲學史

現代世界的形成與缺憾
講者紀金慶老師

一般人如何看待哲學?

許多人認為哲學毫無實用性。現代世界基本上是哲學造就。今天,我要與你分享哲學的威力與深遠影響。

哲學家的定義


當人們提到哲學家時,通常會想到有誰?柏拉圖、佛洛伊德、馬克思和尼采。然而,這些人並非專業哲學系出身。柏拉圖生活在沒有哲學系的時代﹙他的本業是雕刻﹚;佛洛伊德是精神科醫師;尼采從事神話和文獻學的研究。他們的成就並不來自於哲學系,而是通過獨立的研究和思考。

我的老師蔡美麗常提醒我們:「不要期望自己成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是通過練習就能成為的。你最好成為一個會講、會寫的哲學老師,把哲學傳達給他人。哲學家都是人精。」

真正的哲學家和文學家等「家」都是天生的,並非努力就能成就的。任何對人類文明作出重大貢獻的人,都可以被稱為哲學家。佛洛伊德就是一個例子。他在治療精神病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重要觀點,並記錄下來。這些觀點後來被文學、藝術和政治領域的人們廣泛接受和應用,最終他被提升為哲學家的地位。

哲學的本質

哲學是什麼?在人文領域,哲學是最簡單的入門鑰匙。任何人的思想如果能夠深刻反映時代精神,並引起廣泛共鳴,他們就可能被納入哲學史。因此,理解哲學史有助於我們快速理解文明的發展。

柏拉圖:西方思想的奠基人


柏拉圖認為,感覺帶來的感受是不夠真實的,稱之為「流變的世界」,因為它隨個人而變,也許個人也沒有一定的標準。因此,他推崇「超感官」,後人稱為理性。通過理性推論得出的必然存在是最純粹的,例如,直角三角形的定義是擁有一個90度的直角。形而上學在任何大學的理論學科中都普遍存在。在柏拉圖之後大約1300年左右,宗教哲學時代用另一種方式延續柏拉圖的思想,大量運用了柏拉圖的邏輯來探討「什麼是永恆」的問題。

伽利略:到四百年後才驗證成功的科學家


伽利略提出了「石頭與羽毛哪個會先著地?」有關自由落體的思想實驗,但他的前輩反對,並要求驗證。古典科學認為,石頭會先著地,因為它屬於土象,而羽毛屬於火象,具有上升的特性。這個思想實驗直到2012年美國NASA的實驗才證實,鐵球與羽毛在真空中同時著地。一個未經驗證的思想實證,人類用了四百年,讓哲學家海德格,在1935年的《物的追問》中提出這個提問:「科學真的講驗證嗎?還是科學依憑的是另外一個東西?」

牛頓:超越伽利略,提出連驗證都無法的定律


牛頓提出的三大定律,第一條「靜者恆靜,動者恆動」永遠無法驗證,因為沒有人能夠在永恆的角度觀測。海德格說:「也許現代科學的發生,它並不在於科學比較容易驗證。而是在於後來時代裡頭,對於常民老百姓來講,講「我們科學是可以驗證的」,它很容易跟中世紀的神學作對比。因為上帝跟天使都沒辦法驗證,所以老百姓相信這個東西。」

牛頓為什麼在歷史上這麼重要?因為他用力學原則,用算的就可以解釋地面上的東西。另一個原因是他提出,只要關注它的質量,跟事物的種類無關。對他的前輩來說,這很不可思議:你怎麼會看你的世界只剩下數據計算?這讓我想到以前我們算圓周運動,會覺得算這要幹嘛?但當你知道科學史後就知道這是很必要的一步,牛頓晚年發展微積分,他看到是什麼東西?因為你看到了圓周/拋物線這種曲線的運動,它在每個瞬間都把它變成直角化。講這個格式很有點意思,因為重視他後面的邏輯思考:你的感官經驗看到的只是表象。我們看到它呈圓周運動,拋物線運動,可是透過數學計算,你會知道,在你眼睛照不到的那個微瞬間裡頭,它每一道都算是直線抬頭角度的力量,那麼這樣他就把這個世界解釋完,又會造成什麼樣效應呢?

科學觀-近代文化演變的DNA


這不禁讓我們感到疑惑,海德格要翻案這個科學史要做什麼?他是想說:那現代科學憑什麼成立?
海德格說:「你有沒有發現,這些人都是在西方的高等學院的殿堂裡頭,在寫他們學說。」說一個最簡單的解釋理由是:因為他們符合西方的最高端的那個文化。他們嚮往的精神,那個精神是什麼?海德格告訴你,恰巧是形而上,哲學。


為什麼?因為從古希臘開始,他們就相信:能夠被你驗證的,看得見摸得著的,那個東西比較低,而通過理性推敲而出來的原理原則,這個東西比較高,所以這些人在學院裡頭是無法被驗證,或者驗證失敗。

提出思想實驗的人是在一個最理想的這種思辨的情況下,推出來一個最完美的情況,西方的基本精神是理性的推論式,他是形而上的,另外一個是一定會做過﹙驗證﹚。如果這樣的話,近代科學它重要的精神不在驗證,而在於它跟哲學形而上很像。

伽利略、哥白尼及牛頓帶來的科學革命真正最大的力量,其實不在於經驗觀察,而在於什麼東西呢?在於他們帶來的全面數據化的宇宙。請記住這一條原則。

我們今天眼前的天跟地,純粹是數據計算就算得出來,這是最可觀的,現代性的第一步。這種科學觀今天深植我們的心中,變成近代文化的DNA。

工業革命:現代世界的另一條軸線


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入現代,生產變得更加便利和快速。「泰勒流水線」是早期資本主義的完美表達,效率極高,但工人無法掌握整體流程,僅負責簡單重複的工作,簡單的話我就能夠加快這個流程,加快資本主義。這個邏輯後來不是只用在工廠,其實後面我說為什麼工業革命加資本主義,因為資本主義有個特徵是公司。換言之老闆認為只要把你的時間賣給我,而且你負責的功能非常之少又簡單,就能夠帶來效率。老闆不再認識勞工,他看到的是整個出來的效果,對資本家來說,你(勞方)合理的提供我的業績是什麼,你要多少薪資,回報給你,所以我們進入到一種用數據的計算人際關係的一個世界。

當一切都數據化後?反思現代世界與意義的連結


為什麼你活在這樣的世界裡頭?因為在這樣的世界裡,唯有數據化的東西,你才認為客觀的理性,這就是現在世界的打造的一個過程。你去想一想,我每天睜開眼睛,最重要是哪三件事情?
第一個:眼前的世界是什麼?我怎麼理解它?科學革命告訴你,算!
第二件事情:我每天張開眼睛,我總要理解身邊的這些人,他跟我應該什麼樣關係,我應該用什麼樣的語言去告訴他?算!你算算你幾斤幾兩,你算算那個人跟你合作幾斤幾兩。
對啊,這夠不夠理性,很理性非常之理性。

有一個基本上是從直覺哲學史或是西方的思想,他會這樣去講:自從這四百年前,就是科學革命之後,人類再也看不到自然。因為他的眼睛看到自然,是把自然轉成自然資源,然後150年前的工業革命之後,人再也看不到人了,因為我直接把你們轉成人力資源。

為什麼今天我們人文會處於弱勢期?從400年前或150年下來,這個(數據化)邏輯一旦成立,我們一般的生活是這樣運作的話,你就很難去算什麼叫做藝術跟人文的價值了。因為他無法轉換成功轉化成價格的話,我就不知道他價值是什麼。

但是我要跟你講是反過來的另外一個東西:意義是什麼?

現代社會的打造過程中,數據化成為唯一客觀理性的標準。這種邏輯使我們難以衡量藝術與人文的價值,因為它們無法轉化成價格。我覺得今天的主題:「現代世界的形成與缺憾」在這個地方:你不能討論意義。

總結


為什麼尼采在人類的歷史上,在哲學史上,他這麼重要?
他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理性,但缺乏人性的世界中。我們需要找回人性,探索那些無法用數據計算的方面。尼采的思考啟發了20世紀的哲學,如現象學、詮釋學和存在主義,你有深厚的人文藝術的訓練的話,你可以進入到這一塊,讓你活的像個人。

佛洛依德他寫那個《夢的解析》時也賣得不好,可是他也開出了一條,後面我們稱作為精神分析的道路,不管所有人講的好不好,但這個方向要對。也就是那一個我們以為的表面理性,背後更龐大的代表生命力那個東西。這些學派都在挖掘生命中難以計算的價值。在心理學這種是已經是更高境界地方,它直接進入到哲學裡頭了,因為它在完成那一個允諾。

20世紀是一個文化的危機,那個一切看似都很富足,但是也沒有任何一個文化,比我們現代文化更貧瘠的,我們窮到只剩下數據的這個時代。人應該怎麼走?這是我覺得今天要談的東西,21世紀的我們應該去想的一個功課:【現代世界的形成及缺憾。】

心得


紀老師帶聽眾穿越西洋哲學史,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裡,我們從柏拉圖時期穿越到佛洛依德的近代。走入近代科學的脈絡,從科學史接到海德格,簡直是打開平行宇宙,精彩萬分!真的很有時空旅人的感覺!這需要與現代主流社會價值觀拉開距離,運用批判性思維的技巧,對現代社會提出叩問與反思。

我也時常被問到「這樣人生有什麼意義?」諸如此類的問題。有些人會認為找意義是因為沒事做,或是太閒,我反對「太閒或過太爽才會想要找意義」的看法。有人生存得好就是他的意義,有人認為生命不是只生存,還有其它意義可以追求﹙如悉達多﹚。

據我所知,很多年輕人是因為做這些有「意義」才能驅動自己前進。有些人為了要找到自己工作的意義,還會花錢去上創造工作意義的工作坊。特別是AI世代的超速社會,讓人容易迷失自我,我想在「意義」的找尋上,這是普世人類都會好奇想知道,並不限於文青、知青跟憤青的問題。

正如老師最後的提醒,我們身處焦慮時代,如果能夠與哲學親近,是打開人文領域最簡單的一把鑰匙,能夠讓自己有深厚的人文藝術訓練,就能活得像個人,能夠在精神世界悠遊是非常富足的。關於這點我深有體會。

avatar-img
4會員
57內容數
討論影集故事書籍電影的思考記錄,照見人生與自我探索,佐以心理學與哲學的視域,記錄作者思考的軌跡,與你的心靈對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菁式記錄 的其他內容
探討主角在不同平行世界中的奇幻冒險,透過尋找夏子阿姨過程,揭示人生轉折和內在掙扎。故事融合榮格心理學觀點,以及符號和象徵的元素,呈現真人在面對失去母親和建立新家庭的挑戰中,如何理解善惡、和解自我、及找到生命意義。深入探討人性、家庭關係,以及尋找真實自我的旅程,引導讀者思考生命中價值觀和對善意的珍視。
這篇文章探討了影集「假面女郎」中主要角色金貎美的心理與人際關係,以及影集中呈現的母子關係。文章首先討論了金貎美的「容貎焦慮」,以及她對外貌和掌聲的渴望如何反映了她對愛的追求。 接著,文章分析了影集中的母親角色,包括金貎美的外婆、朱悟南的母親金慶子,以及金貎美自己成為母親後的轉變。這三種母親呈現了不同
《奧本海默》是一部深度電影,講述了科學家奧本海默的故事。他在二戰時研發了原子彈,改變了世界歷史。這部電影探討了科學、自我認知和道德的問題。奧本海默是一個複雜的人物,他在追求科學成就的同時,也面臨了道德困境。他曾協助共產黨,但也感到對原子彈的使用感到內疚。電影還展示了原爆後的景象,讓觀眾思考輻射對人們
電影《Barbie》以幽默輕鬆的方式,引發觀眾對女性角色、自我認同和社會制度的思考。影片通過泳裝芭比的引入,重新定義了小女孩們的玩具世界,並探討了女性形象的多樣性與自我接納。故事中,芭比和肯尼穿越不同世界,展現了對人生、死亡和成長的獨特視角。母女關係也成為情節的重要一環,呼應女性在面對社會期待與個人
解析生命的微妙情感,探索人心深處的糾結和希望,在電影《怪物》中,每個角色都是一個生動的故事,每個場景都彷彿映照著現實中我們所面對的困境。從親子關係、校園霸凌,到成人世界的扭曲和虛偽,電影以細膩而震撼的方式,呈現了人性的複雜性和真摯的情感。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過去創業的故事以及與一位奇特的合夥人的經歷。 作者結合創業故事、奇特的辭職經歷以及對人生意義和成長的思考,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討論面向。讓讀者對工作、生活和目標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還能感受到作者的經歷和智慧並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寶貴的啟示和洞見。
探討主角在不同平行世界中的奇幻冒險,透過尋找夏子阿姨過程,揭示人生轉折和內在掙扎。故事融合榮格心理學觀點,以及符號和象徵的元素,呈現真人在面對失去母親和建立新家庭的挑戰中,如何理解善惡、和解自我、及找到生命意義。深入探討人性、家庭關係,以及尋找真實自我的旅程,引導讀者思考生命中價值觀和對善意的珍視。
這篇文章探討了影集「假面女郎」中主要角色金貎美的心理與人際關係,以及影集中呈現的母子關係。文章首先討論了金貎美的「容貎焦慮」,以及她對外貌和掌聲的渴望如何反映了她對愛的追求。 接著,文章分析了影集中的母親角色,包括金貎美的外婆、朱悟南的母親金慶子,以及金貎美自己成為母親後的轉變。這三種母親呈現了不同
《奧本海默》是一部深度電影,講述了科學家奧本海默的故事。他在二戰時研發了原子彈,改變了世界歷史。這部電影探討了科學、自我認知和道德的問題。奧本海默是一個複雜的人物,他在追求科學成就的同時,也面臨了道德困境。他曾協助共產黨,但也感到對原子彈的使用感到內疚。電影還展示了原爆後的景象,讓觀眾思考輻射對人們
電影《Barbie》以幽默輕鬆的方式,引發觀眾對女性角色、自我認同和社會制度的思考。影片通過泳裝芭比的引入,重新定義了小女孩們的玩具世界,並探討了女性形象的多樣性與自我接納。故事中,芭比和肯尼穿越不同世界,展現了對人生、死亡和成長的獨特視角。母女關係也成為情節的重要一環,呼應女性在面對社會期待與個人
解析生命的微妙情感,探索人心深處的糾結和希望,在電影《怪物》中,每個角色都是一個生動的故事,每個場景都彷彿映照著現實中我們所面對的困境。從親子關係、校園霸凌,到成人世界的扭曲和虛偽,電影以細膩而震撼的方式,呈現了人性的複雜性和真摯的情感。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過去創業的故事以及與一位奇特的合夥人的經歷。 作者結合創業故事、奇特的辭職經歷以及對人生意義和成長的思考,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討論面向。讓讀者對工作、生活和目標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還能感受到作者的經歷和智慧並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寶貴的啟示和洞見。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2023年11月我從獵頭轉職成為HR,六個月後臨危授命成為MA計畫的負責人。那個月我剛過24歲生日,HR年資半年。現在計畫走過了7個月,八位MA其中四位提前升遷轉正,而我也升遷成為了Senior HR。來說說給我上了一門震撼教育的MA計畫負責人之旅。文章分為上、中、下篇。
最近在整理重要會議紀錄時,常遇到錄音轉文字工具翻錯專有名詞的問題,手動修正又太耗時間。因此我用GPT嘗試了一個免費方法(附prompt),可以有效提升逐字稿的準確度,如果你也有類似需求,或許這個方法能幫上忙!
2023年11月我從獵頭轉職成為HR,六個月後臨危授命成為MA計畫的負責人。那個月我剛過24歲生日,HR年資半年。現在計畫走過了7個月,八位MA其中四位提前升遷轉正,而我也升遷成為了Senior HR。來說說給我上了一門震撼教育的MA計畫負責人之旅。文章分為上、中、下篇。
最近在整理重要會議紀錄時,常遇到錄音轉文字工具翻錯專有名詞的問題,手動修正又太耗時間。因此我用GPT嘗試了一個免費方法(附prompt),可以有效提升逐字稿的準確度,如果你也有類似需求,或許這個方法能幫上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整理影視文學講座「我成為了專業填詞L」的重點內容。講者黃綺琳和朱耀偉,從影視改編作品出發,討論粵語流行曲歌、流行文化、歌詞創作等方面的話題。對談內容淺顯易懂,部分觀點納入行內人的經驗分享。本文除了複述講者意見,也加入個人詮釋,挑選幾個話題再作評論,當中包括詞大於曲的現象。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這篇藝評介紹了在觀賞《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及《在縫隙中拾起》兩檔展覽的感受和內容。
Thumbnail
困難代表了你和對方的落差 在2022年,我加入了孫治華老師的《陪伴式講師訓》,並認識了書店老闆。從參加他組織的第一屆讀書會到第二屆讀書會,以及兩次的群山講座與病態性人格講座,這些課程中的作業並不容易,但我一步一步完成了作業。記得當時在2022年舉辦的《走讀創生讀書會》有六場,由於碰巧遇上台灣疫
近日,驚傳諸多死訊,尤其學界人士,其中有兩位值得敬佩的好友。一位是社會學的青年才俊,記得有一次在街上巧遇,我們不約而同停下腳步,聊了半小時。另一位是嘉義鄉親許國賢,平時他也是我的讀者,特別是涉及流行時尚。 他太太任職於《中國時報》,跑流行線,後來轉任《哈潑時尚》總編輯。一開始,出於國賢兄的
Thumbnail
前些日子受邀在一個國中裡做了一場講座分享,分享了一些在人生中幾次面對選擇時的迷惘,以及學會的事情。 能夠在人生中每一次需要被幫助的時候,有人用明確而簡單的語言解釋了這些存在。 當意識到所有的迷惘,所有的困擾,相當於快樂,還有美好,都會成為創作或是自己的養分時,每一天就真的會如同創作一般地無比踏實呢。
Thumbnail
前陣子,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文化研究年會的訊息。 就在兩週前的週末,年會於臺北教育大學舉行。 翻看著議程及其中那些論文的題目和論壇的主題,想到曾經的自己。在大四那一年考上中央英文所和交大社文所,在選擇要去哪裡報到的時候,當時教音像文本與文化分析的老師跟我說,不如去看看兩個所的學生最後寫出的論文都是什
Thumbnail
  感謝桃園文資科舉辦如此豐富精采的活動,本論壇共分兩天,分別為7/13及7/27,一場探討文化景觀(剛好猜中今年高考文化行政考題)、另一場探討文資教育,皆邀請第一線公私部門及專家學者進行經驗分享,筆者獲益良。惟筆者對於文資教育部分有不同看法,以下淺見分享之:   目前任職於雲林科技大
Thumbnail
✨緊迫的背後✨ 感到急迫的時候,更需要慢下來。 今天我們心之谷辦理了一場活動,讓身在現場的我感受到強大的緊迫感。這緊迫感的來源是世界科技的急速變化所造成;同時也是現場還未能跟上這股科技浪潮的參與者們的內心焦慮。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人類學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整理影視文學講座「我成為了專業填詞L」的重點內容。講者黃綺琳和朱耀偉,從影視改編作品出發,討論粵語流行曲歌、流行文化、歌詞創作等方面的話題。對談內容淺顯易懂,部分觀點納入行內人的經驗分享。本文除了複述講者意見,也加入個人詮釋,挑選幾個話題再作評論,當中包括詞大於曲的現象。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這篇藝評介紹了在觀賞《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及《在縫隙中拾起》兩檔展覽的感受和內容。
Thumbnail
困難代表了你和對方的落差 在2022年,我加入了孫治華老師的《陪伴式講師訓》,並認識了書店老闆。從參加他組織的第一屆讀書會到第二屆讀書會,以及兩次的群山講座與病態性人格講座,這些課程中的作業並不容易,但我一步一步完成了作業。記得當時在2022年舉辦的《走讀創生讀書會》有六場,由於碰巧遇上台灣疫
近日,驚傳諸多死訊,尤其學界人士,其中有兩位值得敬佩的好友。一位是社會學的青年才俊,記得有一次在街上巧遇,我們不約而同停下腳步,聊了半小時。另一位是嘉義鄉親許國賢,平時他也是我的讀者,特別是涉及流行時尚。 他太太任職於《中國時報》,跑流行線,後來轉任《哈潑時尚》總編輯。一開始,出於國賢兄的
Thumbnail
前些日子受邀在一個國中裡做了一場講座分享,分享了一些在人生中幾次面對選擇時的迷惘,以及學會的事情。 能夠在人生中每一次需要被幫助的時候,有人用明確而簡單的語言解釋了這些存在。 當意識到所有的迷惘,所有的困擾,相當於快樂,還有美好,都會成為創作或是自己的養分時,每一天就真的會如同創作一般地無比踏實呢。
Thumbnail
前陣子,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文化研究年會的訊息。 就在兩週前的週末,年會於臺北教育大學舉行。 翻看著議程及其中那些論文的題目和論壇的主題,想到曾經的自己。在大四那一年考上中央英文所和交大社文所,在選擇要去哪裡報到的時候,當時教音像文本與文化分析的老師跟我說,不如去看看兩個所的學生最後寫出的論文都是什
Thumbnail
  感謝桃園文資科舉辦如此豐富精采的活動,本論壇共分兩天,分別為7/13及7/27,一場探討文化景觀(剛好猜中今年高考文化行政考題)、另一場探討文資教育,皆邀請第一線公私部門及專家學者進行經驗分享,筆者獲益良。惟筆者對於文資教育部分有不同看法,以下淺見分享之:   目前任職於雲林科技大
Thumbnail
✨緊迫的背後✨ 感到急迫的時候,更需要慢下來。 今天我們心之谷辦理了一場活動,讓身在現場的我感受到強大的緊迫感。這緊迫感的來源是世界科技的急速變化所造成;同時也是現場還未能跟上這股科技浪潮的參與者們的內心焦慮。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人類學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