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5|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超級外送員:使命必達的省時戰》閱讀筆記

作者:蔡宛芸
閱讀評分:4/5

💡前言

  外送員究竟是怎麼樣的工作呢?外送產業從幾年前逐漸興起,有些公司為吸引人力,也紛紛拋出某些招募廣告詞:工作時間任選、自由彈性、月收入上看十萬等條件。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本書針對這些說詞提出質疑,並探討外送員行業的勞動現場、工作制度、勞動安全等問題,進而讓我們瞭解外送行業的實際情況。


📌關於「自由」

  工作時間自由彈性一直是公司主打的招募說詞。不過實際上,外送員的工作時間是排班制,必須在特定時段上線待命,接取系統派發外送訂單。

  這種制度使得公司能夠無酬占用外送員的時間。因為外送員已付出時間進入工作崗位接受公司調派指揮,但卻不是領取時薪,而是以件計酬。

  然而公司所謂的以件計酬,也往往沒有那麼簡單。公司會依據外送員平時的接單率,決定是否派發訂單給該名外送員。假如外送員出現幾次取消接單,那麼,他可能面臨上線帳號被停權的危險,也就是可能被迫停止上工好幾天。

  在此,接單率與報酬也相互搭配,成為一種變相控制與鞭笞外送員的手段。因為外送員送單的基本報酬偏低,必須累積更多接單數量才可換取報酬。若接單率受到影響,收入可能也會就此減少。因此,即使遇到忙碌而製餐延宕的店家,或距離太遠壓縮時間的派送地點,外送員也會自我規訓,不太會輕易拒接訂單。

  這也就是說,外送員一不能自己選擇上班時間,二不能自己選擇是否接單。然後公司說,外送員的工作非常「自由」。

  這兩個字是否言過其實呢?我們不清楚。但我們也無需陷入那些所謂「自由」的迷障迴圈。因為與其執著於抽象詞彙的炫惑,不如看看實際情況究竟是如何操作。


📌關於工作報酬

  外送員沒有底薪,收入主要是以件計酬。然而,報酬的計算方式也暗藏玄機。公司歷經幾次調整,不斷刪減並壓縮單件的基本報酬,並將這些報酬轉化為各式獎金制度。外送員必須累積一定的里程數,才可以領取那些獎金。

  這導致外送員的基本收入下降,為賺取被刪減的差額,送單數量與工時勢必得要增加。

  原先一天可能三十餘單即可賺取足夠的收入,但後來可能必須再多跑一倍的訂單,才可達到原先的收入。外送員也因此更加無法調配工作時間和輕易拒絕接單。他們必須不斷與時間賽跑,深怕影響客戶觀感被投訴之餘,也擔心件數不足難以獲得充裕的收入。

  於是,趕件送單、冒雨送餐、行車超速等交通安全問題,也讓外送員成為像是「用生命在送單」「拿命賺錢」的一種行業。

  同時,公司又試圖將外送員定性為承攬制,進而利用承攬制將成本轉嫁給外送員,包括交通工具、油錢、保溫配備等,全交由外送員自行吸收。

  勞動安全與保障就更不用說了。車禍、工傷職災、勞工保險、車輛維修等項目,公司自然也是撇得一乾二淨,完全不必負擔任何費用。在外送員因為時間壓力而發生行車意外時,公司大多也只關心餐點是否送達,假如沒有,那外送員還可能遭到停權的處分。至於工傷後的外送員,就像機車零件,損壞了嗎,沒關係再找就有了。

  速率至上、利潤為尊、成本轉嫁、勞權規避,外送員與公司之間的關係,正好大致濃縮了一幅當代資本主義的圖像。

  所謂「使命必達」,使用的究竟是誰的命,而達到的又是誰的目標與利益呢?


📌勞資關係與產業

  根據前述的制度以及外送員和公司的關係,外送員自行決定工作時間和是否接單的空間其實相當有限。

  在實際運作上,外送員對公司具有各項從屬性質,公司則掌有權力,能對外送員進行調配與管控。因此,後來法院也裁定,外送員並非承攬,而是屬於僱傭勞動。這也是許多外送員和學者共同努力爭取的成果。

  不過本書重點放在外送員身上,較少描述勞工組織、資方及產業等面向。例如:

  其一,在勞動現場,外送員之間關係相對零散,他們究竟是如何讓外送員們組織起來、成立工會並和公司爭取權益?

  其二,在資本家與管理階層內部,不同陣營又具有什麼樣的觀點?他們對公司的營運和盈利方針有什麼樣的想法?他們如何看待外送員與公司之間的關係,特別是確立為雇傭制之後的勞資關係?

  其三,大量外送員在近幾年的出現,究竟是什麼社會條件下的產物?長遠來看,這樣的現象對整體就業環境、企業人才培養、勞動力發展,又具有什麼樣的影響?

  這些或許是可以再展開探討的問題。


⚡小結

  過去幾年,許多行業的生意受到疫情影響而歇業,一些勞工或自營業者也因此失去工作。

  外送員這門行業,則提供了就業機會。它讓失業勞工找到收入來源,中年被迫轉職也可尋得工作,青年也能兼差賺取外快,甚至成為部分退休人士的存錢手段。同時,它也帶給我們的生活許多方便,甚至多多少少也照顧到行動不便的老人或民眾。

  然而它的勞動制度也呈現了資本主義的部分縮影。外送員們就像我們,就像各行各業的勞動者一樣,從不同層面供應人們生活中的需求與便利,同時還得抵抗各種有形無形或變形的壓榨。

  產業與勞動生態之後究竟會朝向怎樣的方向發展?勞動環境能否更為健全完善?許多人都在不同勞動場域為了勞權而持續奮鬥。我們沒辦法預言之後的事。但我們知道,我們是人,不是機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