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現在透過電腦統計分析,精密的投放廣告,已經可以把年輕人依照喜好,用偶像、粉絲團一個個圈起來。將短影音的流行,任意找一個方向來分析,衣服、飾品、配件等,我們會發現其實在整體來說,並沒有差異很大,但藉由各種流行帶動手法,每一圈的人都有類似次文化的差異,就是這些差異,讓年輕人願意掏錢增加自己的一致性。不然還能從哪邊,挖出源源不絕的利潤?如果如廣告所說,這代產品是最棒的,那還有要更新的必要嗎?
這說來也很妙,原本解放追求的是特異性,但為了避免脫節跟不上流行的焦慮,讓一小圈小圈的人,在小群體中產生了一致性。總之,藉由收集資料的方式,能將個體差異切割到最大,投放適合的文化商品,好讓獲利能夠最大,也讓資本家可以控制流行。
這些都可以說是徒勞,只是在短期製造混亂,理由很簡單,因為人會累,焦慮過度需要休息。當年輕人出社會,慢慢了解現實的運作,會發現許多焦慮是不必要的。這也是為何短影音在各國都引發討論,因為這是一種很容易讓人與社群斷裂的軟體,只要活在其中,不需要面對其他人。
為何說這種微觀文化控制的想法不大可能成功,因為觀察就代表干預,這概念與物理的測不準原理相似。當一個人進行觀察,或是被觀察到的時候,就會產生相互的干擾,如同奈米世界一樣,想要抓捕個別原子進行排列可以,大規模量產排列技術不行。
文化資本家的想法太過簡單,類似上個世紀科技烏托邦那一派的想法,其實就是精英主義。而這種精密控制,無異於創造獨裁政權,而現代人接受不了獨裁,大家配合的理由是賺錢,為何要奉你為主?
也就是這種手段最後要成功就得要走向專制,而專制帶來的就是失去創造力,連獨裁都不用,看看美國近年的電影與遊戲圈,強加的控制帶來的是消費者的反彈,你又不能逼人家買單,就會產生鉅額損失。要重新打造好看好玩的娛樂,「解放」是唯一的手段,但不是進步派想的那種依照套路的解放。
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進步主義要花一百年慢慢影響社會整體,潛移默化下徹底成功的機率不小。但若急於取得立即成果,就會變成獨裁專制施壓,等待的就是反抗軍,自已成為要被打倒的魔王。
更有趣的是,進步主義帶來的大量投機政客,對於反叛同志沒有心理壓力。
這種組織跟思想與手段,在中國的仙俠小說中,通常稱為魔教。
包括筆者年輕時,許多人都有疑問:這些描述工業時代的學者,難道沒有進工廠觀察實際情況,教授都不去田野調查看看?其實有,還不少,所以並非是社會學對工廠觀察不足,比較正確的說法是,書呆子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