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的學習過程,常常充滿壓力與挑戰,不少人可能會經歷情緒波動或焦慮感。李松蔚老師在《情緒管理15講》中提到一個觀點,讓我對情緒的理解有了全新的體會:
1. 情緒是流動的,而不是固定的;
2. 沒有所謂「永遠好的情緒」;
3. 更好的情緒狀態,是能夠自然、靈活地應對變化。
這幾句話引發了我對情緒管理的思考。尤其是當我回想碩士、博士期間,自己如何面對這些情緒波動,如何慢慢學會紀錄和分析情緒。
▌碩博士生的情緒變化
在就讀碩博士班的過程中,我們經常面臨研究進度、論文壓力、學術期刊投稿等問題。這些壓力,常常讓人感到焦慮、沮喪。就像我二十幾歲時,總是對未來感到迷茫,因為缺乏經驗、實際行動少、想太多,期待與現實的差距讓情緒起伏不定。
隨著我進入博士班,並逐漸適應長期研究的節奏,我明白到「急」沒有用。研究是一場馬拉松,需要耐心與從容。我開始專注於每天的進展,而不是追求瞬間的結果,這種心態上的轉變,也讓我的情緒變得更加穩定。
▌如何紀錄情緒?3 個步驟助你掌控情緒
李松蔚老師提供了一個 3 步驟的情緒管理框架,特別適合碩博士生在繁忙的研究生活中使用。
**第一步:為情緒命名。**
當情緒來臨時,試著為它取個名字。不管是快樂、焦慮、挫折,還是成就感,重要的是要認知到自己此刻的情緒,這樣才能更好地處理它。
**第二步:找出情緒的來源。**
情緒背後一定有原因,是因為論文卡關?還是因為實驗數據不符預期?找出情緒的觸發點,有助於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並解決問題。
**第三步:評估情緒的強度。**
這個情緒有多強?它持續多久?是否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這些評估能幫助我們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的處理,還是它會隨著時間自行消退。
▌情緒紀錄的實用性
情緒常常轉瞬即逝,但若能養成定期紀錄的習慣,就像是建立一份「情緒日誌」,可以回顧我們的心路歷程,並從中學習。長期下來,這份紀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自己情緒的變化與應對方式。
碩博士的研究生活雖然充滿挑戰,但透過紀錄情緒,我們能夠更有意識地觀察自己,從而在未來的困境中更從容面對。就像在實驗中記錄數據一樣,情緒紀錄也是一種研究自我的方式,幫助我們在繁忙的學術生活中,找到情緒與壓力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