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半年,180天,我跑了620公里。
其實應該可以跑更多的。而且就算跑了600公里,其實沒有什麼明顯的進步,跑力(或者是 TSB model 的 Fitness 數值),到今天大概退到跟半年前一樣,甚至更低,等於跑了這麼多,就數據的圖表上看起來,等於白跑,不像去年就是一個直線往上衝。只有最大攝氧量 VO2Max 有勉強提升。
最主要的影響,就是半年來,我感冒了五次。
每一次感冒,就得休息至少2週,無法跑步,然後感冒後,訓練強度就得重頭來過。而且每一次感冒,感覺身體都很傷,體力要真的恢復的感冒前,大概要拖一個月。
每一次強度慢慢拉起來了,Fitness 慢慢拉起來了,但一感冒,就再次雪崩式下滑,數據圖型看起來就像下面這張圖。
原本以為的常識,跑步、運動,不是應該會增強免疫系統的能力嗎?怎麼反而還比不運動的時候,還容易感冒呢?怎麼會越運動,身體越差呢?
自己親身經歷痛苦,再去學習之後才知道,原來自以為的常識,也不是正確的知識。
運動跟免疫系統之間的關係,並非一個簡單的線性圖,像是:運動量越多,免疫系統的強度越強。而是一個更複雜的關係。
發表在《運動醫學與體能》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許多馬拉松的跑者,都曾在高強度訓練期間,或賽後,發生過感冒,幾乎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為什麼會這樣?研究發現,的確在長時間或高強度運動後,免疫系統的功能甚至在一段時間內會受到抑制。(也就是變低)
現象統計:在一項研究中,發現有進行耐力運動的人群,比普通人的感冒比率高出6倍。
運動強度:在一項研究中,發現中等強度以內的運動,的確可以正向增強免疫系統。但相反的,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像是高強度,或跑的筋疲力盡的運動,則反而會削弱免疫系統。
恢復時間:在一項研究中,針對一群跑者在高強度的跑步運動後,每3小時進行一次抽血,發現免疫系統在最初會被抑制,也就是免疫系統功能低落,但隨著時間增加,直到超過24小時,就會慢慢拉升回復到正常水準。(檢測白血球數量、皮質醇、與腎上腺素的綜合水準)
綜合上述各種研究,戴維-尼曼博士提出了一個「開窗理論」,也就是在高強度訓練後的 3 到 72 小時內,免疫系統會受到抑制,也就是病毒或細菌容易乘虛而入,而造成容易感冒。強度訓練後的這3-72小時,身體就像開放給病毒入侵的開放窗口。
也就是說,運動會增強免疫系統,前提是強度不能超過中等強度。但對真的想要鍛鍊自己的跑者來說,中等強度對身體的刺激是不足的,也就是長期無法提升跑力。
但高強度的運動後,就會大幅降低身體的免疫系統能力,如果在這段「開放窗口」的時間不注意保護自己,就會造成跑者容易感冒的原因之一。
If you don't recover, there's no progression
如果你不恢復,就不會有進步
積極恢復是關鍵。
一開始對跑步上癮,就會很想一直出去跑,也會自己勉強自己的身體,把強度一直拉上去。結果,身體其實負荷不了,累積潛在的疲勞越來越大,而且,免疫系統還下降。
最後變成跑步跑到受傷,因會身體還跟不上;跑步越跑越容易感冒、因為免疫系統也跟不上。明明是健康的運動,結果搞得又受傷、又生病,這大概就是我開始跑步這1年半以來,一直在犯的錯誤。
剛開始路跑課表的長期訓練,心裡會一直想,沒有課表,沒有鍛鍊、就沒有進步,就會想一直跑、一直跑,如果課表中間休息太久,就會感覺沒有訓練到,沒有進步,最後造成「過度訓練」。
其實「恢復」(Recovery) 是整個跑步訓練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也就是鍛鍊—>恢復—>鍛鍊—>恢復—>鍛鍊,恢復其實也是整個課表中的一環,他並不是單純的休息,什麼都不做。
積極恢復其實也是一種跑步鍛鍊。
積極恢復是讓自己不要一直跑步一直感冒的重要環節。
積極恢復,跑步的能力也才會成長。
開始跑步的時候,以為不就是跑步嗎,有什麼難的?
後來才發現,原來跑步真的很難,要做到無傷跑步更難。
的確我們天生都會跑,但真正要做跑步訓練,讓自己長期跑下去而不受傷,不生病,才發現原來學問很多。而且沒有自己親身下去跑,或者親身經歷過某些痛苦,教練的話都聽不進去。
一開始嫌配速太慢,自己隨便加速,結果搞到膝蓋受傷。後來嫌課表不夠強,自己偷偷加一點,果然就變成腰痛。後來覺得比賽完,不想休息太久,立刻進行下一段課表,然後就重感冒。
越跑越覺得,跑步不只鍛鍊身體,也鍛鍊心,透過跑步跟自己的身體對話,等於也花時間跟自己對話。
之前跑步前輩常說:「能跑步的日子都是好日子。」,大概就是我近期,帶著感恩的一種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