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043|為什麼圖解表達是筆記中的關鍵?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raw-image


「顛覆筆記技巧嘗試的三種筆記:


01 提升發想力的「點子筆記」


02 增進邏輯的「邏輯筆記」


03 拉升共感能力的「簡報筆記」」


「點子筆記,是寫下重要的關鍵字,在視覺上串連這些字,利用圖像式書寫來鍛鍊發想力。」


「邏輯筆記,是接在點子筆記完成後,對你想到的點子做大致的優先順序排列,以決定“哪些內容特別重要”,“哪些內容尤其不重要”。」


「使用邏輯筆記,能有效率進行“整理”->“評估”->“行動”這一連串的過程。」


「簡報筆記,是將透過點子筆記與邏輯筆記後變得具體的點子與想法,用“第三者”的角度整理一次,寫出令人印象深刻,產生共感的“故事”。」


這段討論,節錄於日本作者柏野尊德 [1]出版的"讓腦袋大躍進的史丹佛超級筆記術"[2]的第15-22頁,


引發我對「筆記工作流」的重新思考。


柏野尊德的這套筆記工作流蠻有意思,


可以先在白紙上隨意先列出關鍵字,


然後將這些關鍵字的結構關係用簡單的圖解表達,


之後判斷想法的優先性與重要性,


最後再用故事的方式重述一次。


我覺得「圖解表達」這一步尤其重要。


我自己的寫作流程,是寫所謂的「啟發筆記」[3]。


啟發筆記=摘錄+自由寫作。


自由寫作是寫自己心動的地方,


並且去分析心動的原因,搭配自己的經驗去書寫。


而當文字完成以後,


其實我也不知道這些文字背後代表的「結構關係」。


還好我們2024年的時代有很多AI服務,


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對的「圖解表達」。


我目前最常使用的,就是 「 Napkin.ai」[4],


一個非常易用的工具,只要將文章貼上,


AI 就能幫助我找到文章背後的結構。


有了結構圖後,文章變得更加容易讀,


但其實還缺乏故事。


如何講故事呢?我想可以透過錄影的方式,


自己用聊天的方式再談談文章內容,


那整個故事的脈絡大概就會更加清楚。


很有意思,之後多多嘗試。


Reference

[1] https://x.com/takanorikashino

[2]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8464

[3] https://www.threads.net/@chihua.wang.3/post/C9tZkKWpzJy

[4]https://www.napkin.ai/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637會員
2.0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王啟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