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你分給我的愛有條件,所以我必須比別人優越- 一段人生故事,道出傾頹的關係

某天,在超市裡聽到一段對話。

「你喜歡這個玩具嗎?」

「喜歡,可以買給我嗎?」

「好唷,只要你這學期三次都考前三名,我就買給你,記得要都考到才有喔!」

忽然想起了一段故事。


有時候生活就是這樣,長成了辛苦的形狀


剛屆滿不惑之年的芳綺,生活裡卻充滿困惑,坐在房間裏頭帶著不知是憤怒還是失望的情緒,捶著枕頭、無聲嘶吼、噙著不知是鼻水或淚水。

她檢視生活裡每個環節都碰到瓶頸,首先是工作,當初約聘進公司的她這幾年除了工作總是細心做好,下班後自掏腰包請家教、上英語會話班,為的就是順利升職,可惜六次多益考試成績進步有限,還是無法碰到公司的門檻。

知道芳綺狀況後,有同事建議可以從學歷著手。


曾有幾年時間,芳綺報考研究所,起初她在下班後往K書中心跑,經濟學、財管、會計的參考書一遍又一遍練習,第一年考完她連對答案的勇氣都放棄;接著決定報名補習班課程,可惜後續的第二年、第三年同樣在筆試這關便鎩羽而歸。

「我根本不是念書的料吧?」芳綺自問著但不想放棄,她在同事鼓勵下報考EMBA,丟出去的申請書依舊只是換來一封感謝函。屢屢挫敗後,她報名進修推廣部的學分班,雖然和原先前進校園的想像有段落差,她相信至少對未來工作有幫助。

於是芳綺修完三門課後,萌生跳槽的念頭,丟了幾次履歷,有幾個面試都最後關卡,可惜結果不如人意,她又被推入一個洞穴裡。


作者繪製


工作屢遭挫敗,感情生活則是她的刺,一直以來她明白自己是心儀女性,也曾有過紅粉知己,偏偏生在是觀念保守的家庭,曾經有次帶著紅粉知己回家想一鼓作氣說明一切,只是還沒起頭就被媽媽叫去旁邊說:「你最好不要胡搞瞎搞,我們家還要臉,我和你爸心臟不夠強,家裡好好的,不要想亂來!」這段無疾而終的感情,也是唯一的一次與家人提到感情的事情。

自此之後,芳綺在感情方面更加封閉,她總是跟自己說「反正只會是無言的結局」,每當逢年過節她總是壓力山大,鄉里間總會對別人家的小孩特別關切,尤其是婚姻感情。

「你們家芳綺有沒有要嫁呀?」、「她現在有沒有對象,要不要幫忙介紹?」這類的問題比鞭炮聲還響亮刺耳。爸媽臉上總是尷尬而勉強擠出那句「沒有啦,小孩的感情我們都尊重啦,婚姻是大事,也要看緣份呀,我們不會勉強她。」隨後伴隨幾聲呵呵乾笑聲、彼此卻又帶著心照不宣的尷尬中被轉移話題。

這樣戲碼總是不斷上演,一直到她35歲之後,話題轉換成「你家芳綺以後會搬回來跟你們一起住嗎?」,或是「他自己一個人在外面住能夠照料自己嗎?」


作者繪製


缺角的愛


在台灣社會裡,有許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被要求要成功、要勝利,對於這些孩子可能是父母代理人、也有人是被拿來跟同儕比較的資產,這都指向同一個恐怖原因- 父母讓你得到的愛是有條件的!

是嗎?真的會這樣嗎?應該只是危言聳聽吧?

沒錯,父母不會直接對孩子說:「抱歉,我的愛是有條件的喔!」,但會在日常的舉止中透露他藏在心中的訊息。

只要你要達成我的期望,我就會給你愛,給你想要的;展現出你的價值,讓我感受到臉上有光,那麼愛不是問題。

許多家庭把愛和成績、薪資、人生成就都綁定在一起,「你為什麼成績不能好一點,讓我臉上面子掛得住?」、「給你補習還是考輸別人,是不是頭腦有問題?」、「聽說XXX的工作薪資福利都很好,為什麼你沒辦法?」、「你知道OOO都買第二間房嗎?你怎麼還在租房子?」屢見不鮮的質問,都是再好不過的證據。



愛成了奢侈品,或說穿了根本就是個獎品,父母合理讓小孩認為如果我要得到愛,我就要「好成績、好學歷、好成就、好婚姻、好家庭、好房好車」。在「好」的後頭,你可以代入任何父母期望的名詞。

換句話說,當這些名詞被抽離,小孩會擔心拿不到完整的愛。


有條件的愛

回到芳綺,在工作、感情等方面都橫亙了難以跨越的關,她感到慌張,沒想到年紀漸長竟然成了她的難題之一。頓時之間,她猛然回頭自己好像佇立在湍流之中,她緊緊抓著一把樹枝撐著。

樹枝,似乎是她的老家,不過並不是她理想中的家。

聽起來好拗口,因為芳綺和爸媽的感情不算太好,她年輕時喜愛寫作,有兩年的時間在家拚命看書、創作,投稿了大大小小的文學獎、小說競賽,可惜沒有具體成果,當時爸爸為了逼她早點就業,某一天趁她外出時,將所有藏書與稿紙、創作都拿去回收,兩人大吵一架,關係從此降至冰點。

和媽媽雖然相對有話講,可是在感情這塊一直兩人說不出的隔閡,聽起來充斥矛盾,為什麼家還是她必須抓住的呢?

因為芳綺無處可去,工作發展、感情找不到容身之處,她發現身上的認同感來自於擔負起長女的責任、管理家裡的群組、籌辦家族旅遊、她被爸爸說很乖、被媽媽偶爾稱讚能力不錯等等,到頭來她才發現,繫在身上的自我認同感都源於自這個想熟悉又有點距離的家。

可是她賺得沒弟弟多,包的紅包數字不是爸爸會跟街坊鄰居說嘴的數字;大妹每兩個禮拜帶著兩個小孩回娘家,也不是她能做的;而小妹自由接案,一年裡頭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國外度過,芳綺羨慕之餘,還多了些自卑。

「我到底有什麼價值?」芳綺又卡住了。

芳綺拿到的愛,或者說分配到的愛,像是一小片披薩。




用優越填滿缺口

你知道有些人的認同感是透過贏別人獲得的嗎?

自己某方面不好,就找個比較差的人來墊高自己。

例如有人對自己外貌身材沒自信,就很容易議論別人的身材,這樣便可以彌補心理的缺口。用批評貶抑其他人來感受到「我比你優越」,自己價值感才能凸顯


現實生活各個路口都阻塞的芳綺,開始思考她要怎麼奪回真正屬於她的認同感。

「我是長女,我是大姊,對,那些弟弟妹妹本來就該聽我的話。我怎麼以前都這麼笨只是傻傻被牽著走,明明他們都只是運氣好。現在爸爸媽媽年紀大,我要來接管家裡,重新定規則,凝聚大家的向心力,這是我的價值。」

她花時間作了規劃:在周末弄視訊通話,每年舉辦兩次家庭旅遊,一次是自己家裡成員,另一次是和姑姑家、伯父家聯合出遊;接著建立Google calendar要求弟弟妹妹把周末行程放上去,沒事的話一律回家,每月至少要出現一次。

她訓斥了弟妹不要都只是過年包紅包,每個月都要拿錢回家,像她扣掉日常開銷剩餘的錢都拿回家,這才是孝順。


起初大家覺得立意不錯,沒想太多,時間能配合就盡量做,沒想到芳綺還拿出視訊簽到率、每月回家出席率、問爸媽其他人到底拿多少錢回家,一個問題接著扣著一個問題,沒有預期的溫度,餘下了滿滿的烏煙瘴氣、劍拔弩張。

芳綺認同感獲取想法隨之幻滅,她默默將一些人推得更遠。


自以為是的優越感和說教,說到底只是讓人看見沒有底部的自卑感。



優越感≠價值

或許你和我身邊都有這類人,Heibon也曾有相似經歷。

從小孩走向大人的路上,心裡始終都有聲音迴盪著:「你的價值來自於你有多少成就,沒有五子登科是失敗、少了功成名就等於沒有價值。」


當父母給的愛變得有條件、小孩似乎只能無止盡揣測、想盡辦法討好,自我價值和認同從根本上被掏空,這樣的他/她,在往後的道路上永遠只能在虛幻的優越感裡載浮載沉。

不能停下的比較,掙扎中無意識地人生迷航,破繭的渴望卻始終被自卑感牢牢束縛


作者繪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