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好奇我是怎麼忽然想跳離「管理顧問」的工作,去「寫書」成為「作者」的?
由於「第三文化小孩」的特殊成長經歷,我一直都知道遲早有一天,我要寫一本書,只是我不知道會發生在哪天。
第三文化小孩:指的是在孩童時期,在不同於自己原有文化的環境中成長,並將多種文化特質融入自身的人。他們的文化背景融合了父母的第一文化,和成長地的第二文化,形成獨特的第三文化。
在INSEAD畢業後,極少數同齡人與我一起留在「新加坡」的時日裡,我經常做「自我對話」的思考。
比方說「我真的想一直做這份工作嗎?」、「現在的生活方式是我喜歡的嗎?」、「我想搬到哪裡去?」
自己獨立在外居住,並且經濟獨立,我第一次意識到「我可以為我的人生做任何決定」,不受制於任何人。
並且,思考的東西多了之後,我發現光靠「記憶」已經難以容納了,而且有些「思考」自己也覺得具有啟發意義,因此想要紀錄下來,也就「粗糙魯莽」的開啟了寫作之旅。
自從想的比較多,寫的比較多之後,我發現與同齡人的對話開始出現鴻溝,我喜歡探討「更深度的議題」,比如人生的意義、工作的本質,不喜歡談論日常瑣事。與此同時,發現自己往往可以跟年長者產生「更多共鳴」。
直覺告訴我,當你有「超齡的能力、認知或是技能」的時候,很可能是找到「天份」的信號,一定要儘快去展現自己,這可能會是「發展突破口」。
比如莫札特是「音樂神童」,但是假如他沒有在「五歲的時候」就登台,沒人知道「他這麼年幼就這麼厲害」,他與其他「後來居上」的音樂家也不會有所分別。
另一大導火索,是「大環境因素」。
當下全球經濟疲軟,管理顧問公司的大客戶們(世界500強公司)預算降低,能搶到專案就不錯了,哪裡還顧的上給你挑選「鍛鍊不同技能」的專案,個人成長「趨緩」。
我當初進入「管顧業」,目標就是「快速的個人成長」。既然得不到滿足,我不應感眷戀短暫的安逸,比如「高薪、上手的工作」,而應該「趕快調整職業方向」,給自己更多挑戰。
畢竟「長江後浪推前浪」,不隨著年紀增長而進步,和原先相比就是「退步」。
我想,管理顧問的工作內容,什麼時候去做都可以,甚至現在「少了我」也不會怎樣。
但是「青春的表達欲」是有「強烈時效性」的。
假如過了幾年再寫,我可能就沒有表達的興致了,就算有,可能也因為時間的流逝沖淡了記憶,表達不出「當年的情緒張力」了。
經歷這麼一番思索之後,我義無反顧的離開了「光鮮亮麗的管理顧問」職業,投入到「未知的寫作領域」。
回顧這一年的成長,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我的個人技能,包含表達力、批判思考力、行銷能力,都得到了極強的鍛鍊和升級,而每當我回想,這一切的改變,都是自己的決定「推動」時,都不禁由衷地感謝自己。
在AI持續發展的變動年代,我不想「把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鎖死。可以說,管理顧問的邏輯思維鍛鍊,搭配寫作的表達能力訓練,為我拓展了「更寬廣的職業道路」。
原來,自信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靠自己一步一腳印的努力」得來的。
從學測失利危機,到成為「加州柏克萊訪問學者」的大學黑馬;從畢業即失業危機,到進入「新加坡管理顧問業」的窄門;從出社會後的「自我迷茫期」,到找到藍海並實現「自我覺醒」...
這本書詳述我的個人成長過程「如何突破各項危機?」
歡迎感興趣的夥伴們「點擊鏈接」試閱/購書,主要兩大通路博客來、誠品連結如下:
博客來(推薦由此購買,目前有79折優惠)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03674?sloc=main
誠品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2182162682659686002
電子書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sh4tEQAAQBAJ
p.s.購買紙質書的讀者掃描書中「二維碼」,能夠參與我之後舉辦的「線上讀書會」和「工作坊」(免費)。為了維繫品質,初版的數量不多,目前市面上僅流通~200本,想今年就參與我的線上活動的,推薦現在下單,不然就要等明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