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善良,實際卻可以用來操縱他人。這種最適合 pua 的情緒就是——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生活裡有這樣一種現象:

 

有一些人,經常覺得自己“對不起”別人。ta 們過度地反思自己對別人造成的傷害,並長期、過度地為此感到內疚、自責。

 

“如果不是我曾經傷害了 ta,ta 現在一定過得更好吧。”

 

也有時,我們收到一些人的道歉,“真對不起,我傷害了你。”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卻會感到更加生氣了。

 

在我過去的人生中,有好幾年的時間,曾被這種揮之不去的內疚感困擾。直到我逐漸意識到,這種內疚與自責背後隱藏著一些別的東西。比如,對控制感的強烈渴望,還比如自戀。

 

“內疚”是一種含義豐富的情感,它對我們的生活發揮著複雜、豐富的功能,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聊聊“內疚”這件事。



內疚是一種

包含控制感的情感

 


發展心理學家 Hoffman 對“內疚”這種情緒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研究,在他給出的定義中,內疚是一種由於傷害了他人,或違背了個人的道德標準,而產生的一種充滿自我責備的負面體驗。

 

內疚是一種自我懲罰性的感受。習慣於內歸因的人更容易感到內疚。內歸因是指,將負性事件理解為是由和自己有關的因素產生的,向外歸因(將負性事件歸因於與他人或外界環境相關的因素)是不會產生內疚情緒的。

 

因此,內疚是一種與“我做了什麼”緊密相關的情緒,也是從“我”出發的情緒——“我很內疚,因為‘我’傷害了 ta” “我自責因為‘我’沒有幫助 ta”。

 

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情緒都是這樣的。比如,憤怒這種情緒就更多地指向他人——“我憤怒因為‘對方’侮辱了我,我為‘對方’的行為感到憤怒”。在這種情緒中,我們更像是一個他人行為的接受者。

 

不過內疚這種負面情感,其實也有積極的作用。

 

內疚感有助於維持人與人之間的聯結。當我們在企圖傷害、欺瞞或背叛他人時,內疚感會使我們有顧慮與不安,從而讓我們中止這些行為。

 

如果這些行為已經發生了,那麼內疚所帶來的不適感會讓人主動彌補過失,補償他人,來緩解自己的內疚感(Tangney, 1994; Leith & Baumeister, 2008)。

 

可以說,內疚保護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甚至維護著社會的穩定(因為“道德”是什麼本身就是由社會決定的)

 

然而,很多人不曾意識到的是,內疚還是一種能帶來“控制感”的情緒。

 

心理學家 Kohut 曾說過,內疚者是自己命運的製造者。如上文所述,內疚來源於自己做出的行為,因此雖然體會著這種不舒適的情感,內疚者還是能感受,自己對於自己人生故事的控制力。

 

一方面,在造成內疚的情景中,內疚者自己是行為越軌者,會感受到道德上的自責。但同時,ta 們也是在感受到,自己是施害者——這意味著自己是個有力量的人,起碼有力量傷害到別人。

 

比起受害者的無力、虛弱,施害者是一個更有力量感的角色,也是更有“選擇”度的角色——只是做出了不夠好的選擇,而不是(像受害者一樣)別無選擇地承受命運的降臨。

 

另一方面,一個人在感到內疚時,還包含了一層心理暗示。內疚者通常會悔恨:“我當時不該那麼做/應該那樣做/應該做得更多”,而這其中也暗示著,如果當時自己做出了另外一種行為,結局就會不一樣。

在充滿了悔恨和遺憾的“what if”中,內疚者仍能從“當初如果 xxx,結果就會 xxx”的假設中找到“自己並非什麼都做不了”,以及“自己理論上對事態的結果有影響力”的感受。

 

這種力量感和控制感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的。

 

抑鬱症患者及那些過度低自尊的人,會在生活中感覺無望和失控。特別低自尊和抑鬱發作期的人,都會經常陷入過度自責裡。

 

但事實上,他們首先也是從“自責”裡找回一些掌控感。所以我想,每一種症狀也都有它的功能,它在給我們痛苦的同時,也給了我們一些所需要的東西。

 

內疚還保護了我們的自我。我們為自己的某種行為內疚,我們通過批判這種行為,也把自己與這種行動區分開來。壞的是行動,不是整體的我們自身。我們每一次內疚的自責,都是在說“我是比那個行為更好的存在”。



一個人過度的內疚感

可能出自於惡性的自戀

 

 

弗洛姆曾提出,每個人都需要適度的、健康的自戀,但當自戀嚴重妨礙了個體對於現實的認知時,就成為了一種惡性的自戀形式(Malignant Narcissism)。

 

這種惡性自戀者身上常出現的一種“症狀”,叫作道德疑病症(Moral Hypochondria),即沉浸在對過往的內疚中無法自拔。

 

弗洛姆認為,這是一種對自己有強烈興趣的表現——過於關注自己的表現,而非客觀事實。

 

過度內疚者的內心還隱藏著 5 種過於絕對的幻想,而每一種幻想都有自己的功能。

 

幻想 1:“我是做出‘傷害’這個行為的那一方。”

——這是關於主動感的幻想

 

幻想 2:“我有能力傷害對方。”

——這是關於力量感的幻想

 

幻想 3:“我對他人的人生/命運造成了影響。”

——這是關於自己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的幻想

 

幻想 4:“我對整件事的發展是有掌控力的。”

——這是關於控制感的幻想

 

幻想 5:“我有義務在這件事中承擔全部的責任,包括對方的那部分。”

——這種想法其實暗示著,自己比起對方,是更有能力、更強大的那一方。因此,這是一種關於優越感的幻想。

 

這 5 種幻想都體現了過度內疚者的自戀。



如何區分健康的內疚

和過度的內疚?

 


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感到內疚,那麼如何區分自己的內疚是健康的還是過度的呢?

 

這兩者的第一個區別在於,健康的內疚通常導向行為,而過度內疚則不會。

 

前面說到,內疚感會指使人們做出彌補的行為——直接或間接彌補受害者,或是在往後類似的物件/情境中修正自己的行為。但,自戀的內疚者可能永遠不會對過去做出彌補性的行為,即使 ta 們有這樣的機會。

 

這是因為,當實際去補償之後,反而可能會擊碎 ta 們自戀的幻想。比如發現自己的過錯並沒有對別人造成多深的影響;或者發現自己的補償無濟於事,即使換了一種做法,事態的發展也沒有另一種可能性。

所以,即便自戀的內疚者會在內心不斷回想那段過去,會幻想事情的另一種可能,幻想自己補償對方,卻不會真的付諸行動。

 

第二,過度的內疚會脫離實際,健康的內疚不會。

 

我們感到內疚,往往是由於自己的行為給他人造成了確實的傷害。但自戀者的內疚經常是脫離了實際的,ta 們的內疚並不能具體對應到自己之前的行為上。甚至,ta 們能將看起來毫無關係的、他人的不幸,和自己聯繫起來。

 

Ta 們過度地認為了別人的痛苦是由自己帶來的:其實可能對別人的影響並沒有那麼深刻。

 

第三,過度內疚者會長時間的、過度的去關注被自己傷害的人。甚至,在看到對方其實過得很好,或者說在 ta 們看來像是“走出來了”時,ta們還會產生出一種隱秘的失望感。

 

最後,過度內疚者會弱化或無視對方的責任。

 

除了某一方是“絕對錯”的情形以外,很多的不愉快事件的發生其實雙方都有一定的責任,只是多與少的問題。

 

在健康內疚中,一個人雖然認為自己是錯得更多的那個人,但 ta 們也很少會刻意地將對方擺在一個完全無辜的立場上。

然而,過度內疚者卻會弱化甚至無視對方在其中的錯誤和責任,將所有的問題都攬到自己身上——全部都是我的原因造成的。

這其實是一種自我感動。Ta 們長久地沉浸在自責中,不願讓自己解脫出來的這種行為,其實早就脫離了事件本身和對受害者的情感。

 

這種長久的內疚感讓 ta 們感覺自己是一個有道德、重感情又念舊的人——卻忽略了現實層面的彌補、或者出於內疚,讓自己的現在和未來做一個更好的人。



如果你也被過度的內疚困擾,

該怎麼辦?

 


首先,你需要參照上面幾條標準,辨別自己的內疚究竟是不是過度的。事實上,過度內疚者所念念不忘的那些事,往往都包含著放大和誇張自己責任的部分。為此,你可以先從練習下面的方法開始:

 

第一,回想讓你內疚的事件,盡可能地去回憶整件事的細節,不只是從你的角度出發,也試著從對方,以及第三者的角度出發 。

 

寫下你對於自己在本次事件中不滿的 3 個點,可以是概括的,也可以是具體的事本身。

 

現在想一想,你會不會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對自己不滿的地方呢?對於本次挫折事件的進程和結果,對方或者外界有什麼和你無關、不由你引發、也不受你控制的 3 個點?把它們寫下來。

 

在一個事件中,導致進程和結果的因素,不可能是單一的。事件中的各方、以及環境和時間的因素,都會起到不可忽視的影響。這個練習是為了讓你理解,事情會變成這樣,有你不能掌控的原因。要接受“不能掌控”這個事實——要知道,有時過度的自責只是對於“其實我沒有絕對控制力”這個事實的逃避。

 

除了“不能掌控”以外,你還需要承認,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自己的影響力也是有限的。

 

如果是真心誠意地對另一個人感到歉疚,我們應該希望對方早就忘記了自己,祈求自己曾經的錯誤對他人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

 

最後,當你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內疚中無法自拔時,或許應該試試將你的內疚分享給他人,聽聽 ta 們的回饋——如果 ta 們覺得“你太誇張了吧,這事情並沒有那麼嚴重”,那可能就意味著是你需要內疚感,而不是它真的值得如此的內疚。

 

對於我們曾經傷害的人,最好的祝福可能是:Ta 們早已不再想起我們曾經存在過。

 

因為你的幸福,比你記得我要重要得多。



今日互動

 

你曾有過度內疚,覺得自己 “對不起”他人的經歷嗎?

現在的你又是如何看待當時的事件的呢?

avatar-img
45會員
125內容數
#自我成長 #情感 #育兒 #焦慮 #抑鬱 #催眠 自己看不到全面,需要他人的協助。 亮亮帶你“關注自我和內心”,引領健康生活方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飯糰@亮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戀愛的初期,許多人會經歷一段尷尬期,這種情況源於彼此之間的陌生和緊張。雖然尷尬令人不適,但它其實是關係發展的一部分。本文提供了六個有效的策略,幫助戀人們克服這種尷尬,進入更舒適的戀愛狀態,提升彼此間的親密感和信任。瞭解尷尬感的來源及應對方法,讓戀愛更美好。適合任何尋找親密關係發展的讀者。
在享受美食的過程中,開放的心態能為我們帶來不同的社交體驗及情感價值。與願意嘗試新食物的人同行,不僅能拓展味蕾的邊界,還能讓我們在生活中獲得更多歡樂與回憶。這篇文章探討了飲食中的開放性如何影響人際關係,並如何透過美食來連結情感,讓人際關係更加牢固。
「斷崖式絕交」是一種常見的社交現象,主動斷絕關係的人往往在內心積累了不滿,但卻未能及時表達。在友情中,平等與表達需求至關重要。本文深入探討了此種絕交的背後原因,情感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好友關係中尋求健康的溝通模式,避免因未表達的委屈而最終導致的關係破裂。
聊得來成為了現代人選擇伴侶的重要標準,但這種偏好可能會限制我們對伴侶的真實認識。通過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聊得來的多層次特徵,文章探討了追求相似性如何影響情感關係,並強調在伴侶選擇中平衡談心與真實的自我至關重要。理解情感的各種維度,如承諾和親密,以獲得更持久的關係,是建立健康愛情的關鍵。
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許多人習慣於把目標和願望劃入「等我有錢了再去做」的類別,卻不知這種思維會阻礙我們的行動。本文探討了「等我有錢了」的心態,並提供了實用的方法幫助讀者設定具體、可行的短期目標,以便立即開始邁向成功與富足的生活。
在社交媒體上,許多人感到無趣與焦慮,但玩耍不僅是放鬆的方式,更能增強心理韌性和社交資本。瞭解如何提高你的玩商,拓展興趣,來從日常生活中發掘更多快樂。本文分享了玩耍的益處,以及如何重新探索你對生活的熱情與創造力,鼓勵你重新定義有趣的生活方式。
在戀愛的初期,許多人會經歷一段尷尬期,這種情況源於彼此之間的陌生和緊張。雖然尷尬令人不適,但它其實是關係發展的一部分。本文提供了六個有效的策略,幫助戀人們克服這種尷尬,進入更舒適的戀愛狀態,提升彼此間的親密感和信任。瞭解尷尬感的來源及應對方法,讓戀愛更美好。適合任何尋找親密關係發展的讀者。
在享受美食的過程中,開放的心態能為我們帶來不同的社交體驗及情感價值。與願意嘗試新食物的人同行,不僅能拓展味蕾的邊界,還能讓我們在生活中獲得更多歡樂與回憶。這篇文章探討了飲食中的開放性如何影響人際關係,並如何透過美食來連結情感,讓人際關係更加牢固。
「斷崖式絕交」是一種常見的社交現象,主動斷絕關係的人往往在內心積累了不滿,但卻未能及時表達。在友情中,平等與表達需求至關重要。本文深入探討了此種絕交的背後原因,情感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好友關係中尋求健康的溝通模式,避免因未表達的委屈而最終導致的關係破裂。
聊得來成為了現代人選擇伴侶的重要標準,但這種偏好可能會限制我們對伴侶的真實認識。通過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聊得來的多層次特徵,文章探討了追求相似性如何影響情感關係,並強調在伴侶選擇中平衡談心與真實的自我至關重要。理解情感的各種維度,如承諾和親密,以獲得更持久的關係,是建立健康愛情的關鍵。
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許多人習慣於把目標和願望劃入「等我有錢了再去做」的類別,卻不知這種思維會阻礙我們的行動。本文探討了「等我有錢了」的心態,並提供了實用的方法幫助讀者設定具體、可行的短期目標,以便立即開始邁向成功與富足的生活。
在社交媒體上,許多人感到無趣與焦慮,但玩耍不僅是放鬆的方式,更能增強心理韌性和社交資本。瞭解如何提高你的玩商,拓展興趣,來從日常生活中發掘更多快樂。本文分享了玩耍的益處,以及如何重新探索你對生活的熱情與創造力,鼓勵你重新定義有趣的生活方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人在生氣的時候,他「真正」的情緒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乍聽之下有點怪——你都說這個人在生氣了,他真正的情緒,不就是憤怒嗎? 這篇文章,我們從一個少見的角度,重新認識憤怒。
Thumbnail
瞭解情緒勒索與心理遊戲,並探討其在人際關係中的角色轉換和負向情緒。掌握TA溝通分析的重要性,並探索情緒勒索及心理遊戲的相似之處和差異。
Thumbnail
搬弄是非和背地裡說壞話的行為通常反映了一些心理素質或情緒狀況。以下是一些可能與這種行為相關…..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人們在溝通和互動中為何容易被誤解,以及如何以更體貼的方式回應他人。同時提出人們在情感交流中常常遇到的問題,並強調成為更好的聆聽者和回應者的重要性。
Thumbnail
"他有生氣的權利,你有不接受的權利" 焦點回到自己身上,自己為何生氣?自己為何在意?自己為何難過?答案或能水落石出,自我覺察,讓這些情緒和雜念通過,得到釋放的管道,不是強迫自己放下,勉強是不會幸福的。
Thumbnail
有一種心理現象是,當我們不懂處理「內在情緒」時,會採取面對的相反做法,因為承受不起只好逃避,稱為「反向作用」。此種心理防衛機轉是「擔心某些事情發生,反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事」,例如對某人過度禮貌,其實是掩飾厭惡某人,他若不這樣做,就怕無意間露出馬腳、露出自己不敢面對的脆弱面。
Thumbnail
不尊重他人的行為可能涉及到多種心理素質和因素,從以下幾點概括….
Thumbnail
‘’過自己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才是‘’,相信這句話會讓遭受情緒勒索的朋友們點頭如搗蒜吧 這句話在提醒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直視自己的情緒和內在世界,勇於面對自己的痛苦、恐懼或不安,要認真觀察自己的情緒反應,理解它們的起因和影響,並尋找健康的方式來處理和釋放這些情緒 同時,這句話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人在生氣的時候,他「真正」的情緒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乍聽之下有點怪——你都說這個人在生氣了,他真正的情緒,不就是憤怒嗎? 這篇文章,我們從一個少見的角度,重新認識憤怒。
Thumbnail
瞭解情緒勒索與心理遊戲,並探討其在人際關係中的角色轉換和負向情緒。掌握TA溝通分析的重要性,並探索情緒勒索及心理遊戲的相似之處和差異。
Thumbnail
搬弄是非和背地裡說壞話的行為通常反映了一些心理素質或情緒狀況。以下是一些可能與這種行為相關…..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人們在溝通和互動中為何容易被誤解,以及如何以更體貼的方式回應他人。同時提出人們在情感交流中常常遇到的問題,並強調成為更好的聆聽者和回應者的重要性。
Thumbnail
"他有生氣的權利,你有不接受的權利" 焦點回到自己身上,自己為何生氣?自己為何在意?自己為何難過?答案或能水落石出,自我覺察,讓這些情緒和雜念通過,得到釋放的管道,不是強迫自己放下,勉強是不會幸福的。
Thumbnail
有一種心理現象是,當我們不懂處理「內在情緒」時,會採取面對的相反做法,因為承受不起只好逃避,稱為「反向作用」。此種心理防衛機轉是「擔心某些事情發生,反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事」,例如對某人過度禮貌,其實是掩飾厭惡某人,他若不這樣做,就怕無意間露出馬腳、露出自己不敢面對的脆弱面。
Thumbnail
不尊重他人的行為可能涉及到多種心理素質和因素,從以下幾點概括….
Thumbnail
‘’過自己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才是‘’,相信這句話會讓遭受情緒勒索的朋友們點頭如搗蒜吧 這句話在提醒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直視自己的情緒和內在世界,勇於面對自己的痛苦、恐懼或不安,要認真觀察自己的情緒反應,理解它們的起因和影響,並尋找健康的方式來處理和釋放這些情緒 同時,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