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如何避免在研究生活中陷入「錯信漏斗」?】

「錯信漏斗 (The Funnel of Misbelief)」描述了人們逐漸陷入陰謀論思維的過程,這個模型來自萬維剛老師的菁英日課。看似與碩博士生的研究生活無關,但其實,研究過程中我們也容易不自覺地掉入類似的「錯誤思維陷阱」。當研究走入瓶頸、遇到挫折時,某些思維模式會影響我們的判斷。本文將解析研究中的「錯信漏斗」現象,並提供三步驟,幫助你避開這些陷阱,保持清晰的學術思維。

raw-image



▋碩博士生常見的「錯信漏斗」陷阱

  1. 情感困境:壓力下的非理性選擇
    碩博士生活壓力巨大,當實驗數據不如預期、論文審核多次被退,容易讓人產生「生活失控」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時會強迫自己找一個簡單的理由來解釋問題,比如怪罪於「審稿人偏見」或「環境不友善」。
  2. 認知陷阱:固執己見,拒絕反證
    當我們投入大量時間在一個假設上,很容易對它產生情感依附。這導致我們在看到不支持該假設的數據時,選擇忽視或過度解釋,避免承認自己方向錯誤。
  3. 人格習慣:只相信符合預設觀點的證據
    一些研究生會依賴直覺,偏好那些「符合自己想法」的研究結果,排斥與自己觀點相左的證據。這種心態會阻礙批判性思考,讓我們無法客觀看待研究的進展。
  4. 社會影響:從眾心理與學術歸屬感
    學術圈內也存在從眾心理。例如,在熱門領域跟風做研究,或依賴同儕的認可來決定研究方向。如果一味追求「身份認同」,我們可能會錯過真正感興趣且有價值的問題。

▋三步驟:避免錯誤思維,提升學術品質

1. 建立「心流」系統,掌控情緒

研究不可能一帆風順,壓力時常存在。關鍵是學會掌控情緒,讓自己進入「心流」狀態,在壓力中保持理性。

實踐建議:

  • 制定固定的作息,例如每天固定 1-2 小時專注於最重要的研究。
  • 練習冥想或運動,避免讓焦慮情緒主導決策。
  • 定期記錄進度,讓自己清楚看到微小的進步,減少無力感。

啟發:掌控情緒能讓你更冷靜地面對失敗與瓶頸,避免衝動地得出錯誤結論。


2. 養成批判思維,挑戰自己的假設

研究過程中,保持開放心態尤為重要。當數據不支持你的假設時,這往往是發現新知識的契機,而非失敗。

實踐建議:

  • 每次分析數據時,問自己:「還有什麼可能性?」
  • 與不同學科的同儕交流,從多角度檢視自己的研究。
  • 定期回顧研究計畫,嘗試找出自己的盲點,避免「過度解釋」現象。

啟發:保持批判思維有助於避免「自我驗證」陷阱,讓你的研究更具說服力。


3. 選擇適合你的研究方向,建立長期歸屬感

不要因為熱門趨勢或他人的意見改變研究方向。長期的學術歸屬感來自於對自己研究領域的興趣與熱情,而非外界的認可。

實踐建議:

  • 問自己:「我真正關心的是什麼問題?」
  • 在決定研究方向時,除了考慮職涯發展,也要考慮是否真正感興趣。
  • 找到支持你願景的指導教授和學術社群,讓你的學術路更有依靠。

啟發:找到適合的研究方向能讓你在漫長的碩博士旅程中保持動力,不會輕易因外界壓力而迷失。


▋結語:擁有理性思維,走出研究迷霧

碩博士生涯充滿挑戰,但只要避開「錯信漏斗」中的思維陷阱,你就能保持清晰的學術判斷力。在壓力中掌控情緒、勇於挑戰自己的假設、找到真正熱愛的研究方向,這些都是你在學術旅程中建立格局的關鍵步驟。

希望這些建議能幫助你在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用理性和熱情指引你的學術生涯,你也能在困難時刻看見自己的成長與突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