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跟你分享時,你是怎樣回應的?
「原來是這樣,難怪你會感到如此難受。」
「你真努力,我為這樣的你感到驕傲。」
「不用急,慢慢來,你已完成了很多。」
「不論有多困難,我相信你總會找到方法完成。」
「你很珍貴,你很重要,我很感恩生命中有你。」
這些話有甚麼特點?
讓人覺得被理解、被欣賞、被鼓勵、被相信、被珍愛的幸福話語。
假如你是孩子,你喜歡這些幸福話語嗎?我們日常有沒有意識地跟孩子說一些讓孩子感受到幸福的話語?從小以幸福話語滋養的孩子,長大後會是怎樣的孩子?
在現今高壓、繁忙的年代,我們感受「幸福」的實際時間與心靈空間似乎每況愈下。正因為感受幸福不容易,「感受幸福的能力」更形重要。幸福不是理所當然,在艱難中仍能幸福,是一種祝福,更是一種實力——硬實力與軟實力以外的「暖實力」。
我們與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合辦了一個名為「幸福食堂」的小一親子幸福教育日,期望透過親子共同創建幸福的經歷,雙方一起回到幸福的起點,讓孩子從小感受幸福的滋味,以幸福來應對幻變的挑戰及考驗,有效及溫暖地陪伴孩子自主成長,帶出「以食物承傳愛,以愛成全幸福」的生命信息。
——「幸福需要教育,教育是為了幸福。」
與學校合辦是次活動的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課程總監林秋霞老師,自2020年起積極推動「幸福教育」,曾舉辦過【幸福方程式:幸福存在家,幸福存在「加」】(2020)、【幸福失敗日:幸福銀行】(2021)、【幸福的滋味:幸福食堂】 (2022)、【幸福的模樣:幸福照相館】(2023) 等。
林秋霞老師認為全球面對多元及日趨複雜的逆境下,培育孩子成為幸福新一代實在刻不容緩:
「進入後疫情年代,社會各界人士似乎較難感受平常日子的幸福及安穩,能在逆境中體會『幸福感』(Well-being) 頓成國際社會的關注及追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頒佈了『2030學習羅盤』(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這個指南為未來教育提供了學習框架,提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孩子成為『幸福』的人。」
怎樣在教育中加入「幸福」的元素?林老師分享說:
「哈佛大學的《幸福課》風靡全球,這門課的心理學教授泰勒‧本‧沙哈爾 (Tal Ben-Shahar) 認為,『幸福』取決於我們『有意識的思維方式』。故此,自小培育孩子的『幸福思維』對其成長具正面的深遠影響。甚麼是『幸福思維』?生活中的幸福或不幸福,外在環境的確佔了一定比例,但能否在生活中感受幸福,更取決於我們『選擇看甚麼』。
我們能否在習以為常的每天生活中,選擇找尋到當中值得微笑和感謝的地方?我們能否在困難、逆境、挫折、失敗中,選擇看到當中的意義?」
她續說,
「選擇在『好』中看見『更好』,在『不好』中仍能看見『美好』。簡言之,To see the Good in every situation,幸福是一種選擇,選擇看甚麼,這就是我們所理解的『幸福思維』。」
——「幸福的奇蹟,不斷的累積。」
著名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不同。」
那麼,「幸福」的家庭有甚麼共通點?根據香港小童群益會,在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期間進行「親子溝通、親子關係與家庭和諧」的調查發現,鼓勵、讚賞、認同及肯定孩子的善意語話,能讓子女感到被尊重、接納、重視及擁有自主權,以推動他們嘗試新事物、克服困難及發展自己的潛力,以及有助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除了親子間的善意溝通外,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吳永雄校長認為,父母先幸福,孩子就會幸福。
「學校一直重視親子教育,我相信要做好小學教育,做好家長教育就會事半功倍,當設身處地,易地而處理解家長的需要,將能更好地作家校合作。」
吳永雄校長表示,幸福並非理所當然,華人較內斂,很多時候都會把愛藏於心裡,
「明明很愛對方,但彼此又會覺得大家都明白,因此沒有把愛宣之於口,慢慢關係可能會因而變得疏離。要從小促進家長與孩子的幸福感,若不珍惜在小學這個階段讓孩子感到幸福,這個時機可能會一去不返。」
對吳校長而言,親子活動的精髓是甚麼?
「在於留白、沉澱、給予空間讓彼此盡訴心中情。這次活動啟發我要製造機會跟兒子表達自己對他的愛,與此同時亦要跟另一半表達愛意,互訴心聲。今天活動後,小一學生會繼續下午的課堂,所以當孩子與父母話別時,親子之間表現得難離難捨,很多孩子留下不捨的淚水。我很希望家長好好記得這一幕,因為忙碌的工作很容易遺忘這些感動。」
——「以外在的幸福體驗,啟動內在的幸福感。」
親子幸福教育活動的核心,是想從小增加孩子的「幸福荷爾蒙」,即以外在的幸福體驗活動,來啟動內在的幸福感。醫學研究證實,一些物質能讓人心情愉悅,產生幸福感的效果,故稱做「幸福荷爾蒙」,當中具代表性的分別有:為生活增加動力的多巴胺 (Dopamine)、協助穩定情緒的血清素 (Serotonin)、帶來幸福與安全感的催產素 (Oxytocin)、激發愉悅及止痛的腦內啡 (Endorphin)。
除了透過飲食、運動、睡眠外,還可藉由個人成就、人與人之間建立正向關係等來產生這些「幸福荷爾蒙」。「幸福教育」就是通過真誠的親子互動體驗,來建立難忘的家庭回憶,同時為小一學生提供展示不同能力的平台,為他們製造成功機會,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凡此種種皆可誘發人們內在的「幸福荷爾蒙」,從內到外感受幸福的滋味。
德育及價值教育組組長黃淑芳主任,希望藉此活動培育孩子「一念」的能力:
「這個念頭讓他們覺察生活中很多的幸福,成為樂觀積極的人。我認為幸福是一種發掘美好的能力。」小朋友與家長最後哭得泣不成聲,黃淑芳主任認為與覺察息息相關,「我們給予合適的平台及機會,在特定的儀式下讓他們表達對彼此的心聲。原來幸福早已在身邊,只是平日沒有刻意去感受而已。」
黃主任說,幸福的人,通常都是感恩的人,在自己身邊的人事物並非必然,因此推動幸福教育,亦要同步推行感恩教育。
——「吃下去的不只是食物,而是幸福的滋味。」
如果要選取一份非物質的禮物送給孩子,你的選擇是甚麼?
美國心理學會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的研究顯示,童年的美好回憶,成年後的健康狀況存正面的關係,例如較不易沮喪和憂鬱、較少罹患慢性病、更低的藥物使用、更高的工作質量等。研究團隊指童年的快樂回憶有助減輕壓力,使人更積極、活潑,也更容易保持幸福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規律運動、健身及良好的飲食習慣,直到成年及中年。由是可知,過去的回憶對於我們如何理解世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引導著我們在未來的想法和行動。
一年級班主任鄭藹雯老師指這個活動能讓孩子知道有不同的幸福來源:
「小朋友分享說,吃東西會感受到幸福,但與家人一起吃,幸福感會倍增。在課室體驗活動中,孩子們踴躍地跟老師分享自己爸媽喜歡吃的東西,再次顯示回憶是帶有幸福的味道。」
問及鄭老師哪些活動讓她印象深刻,她說:
「我在親子互動環節中,也忍不住流淚。有一個孩子是我班的學生,當他聽到爸爸對自己說對不起時,已經淚流滿面。當孩子聽到父母的話後是很有感受的,不要以為六歲的孩子聽不懂,這從他們感性的回應中可見一斑。對小朋友來說,幸福就是陪伴,平日實在很少機會可以如此親密地擁抱、互表心意,最後更流下依依不捨的眼淚。」
鄭老師續說,這個活動亦提醒老師們,要更有意識地與孩子進行正向的回饋,從言語中讓他們感受到愛和幸福感。
——「為了幸福而去學習如何幸福。」
多與家人共度歡樂時光,能讓孩子得以表達各種正面情緒,諸如喜悅和滿足,並釋放了負面情感,譬如焦慮和挫折感等,有助減輕孩子的壓力,幫助他們應對困難的情感,感到被愛和支持。小一學生與父母在各項體驗活動中真情流露,親子互作幸福的「告白」後,彼此相擁而哭,場面感人。
家長們在活動後感受良多,哪些環節最讓他們難忘?節錄部份回饋如下:
「幸福」可以是四個數學符號。
國著名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耐基說:
「要記得,幸福並不取決於你是甚麼人或擁有甚麼,它只取決於你想要擁有甚麼。」
願我們每天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及感受微小而確切的幸福——
不是因為生活變好了,你才幸福。而是因為你先幸福了,生活才變好。
共勉。
—————————
【幸福教育】小學辦「幸福食堂」啟動親子幸福荷爾蒙|《點解生命研究所》
【親子教育】以幸福滋養孩子生命——教師心聲及回饋|《Vocus》
https://vocus.cc/article/67166997fd8978000138a8d1
【以食物承傳愛,以愛成全幸福——以外在的幸福體驗,啟動內在的幸福感】
《星島親子王》,第749期
—————————
幸福可以是因為一件簡單的事,但能夠幸福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小時候,幸福是一件簡單的事;長大後,簡單是一件幸福的事。
本港學生近年普遍面對的挑戰包括:負面情緒增多、社交能力下降、與同儕關係疏離及學業壓力沉重,均有機會致使他們面臨重大的壓力以至情緒困擾。有研究發現,「與家人相處」、「前途/升學」及「適應學校生活」等,與學生的幸福感關係及影響最大。當中改善家庭關係,比提升學業表現更能讓學生感到幸福。
因此,為了提升個人及家庭的「幸福感」,我們製作了【怎樣有意識地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先從一些國際的幸福測試,開始檢視個人的「幸福感指數」,了解自己及家人在生活中感受幸福感的狀況,及後參考如何透過外在的幸福體驗,來啟動內在的幸福感,例如《快樂研究雜誌》建議讓親子關係更親密和幸福的五個關鍵方法;另亦附上提升從小啟動孩子的「幸福荷爾蒙」的策略,期盼能協助師長從內到外,有意識地提升自己及孩子的幸福感。若有興趣索取,歡迎到此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EEtUnWvbsyaP1W4j/?mibextid=WC7FNe) 1) 讚好此帖子,然後 2) 留言:「我想要電子版」,直接inbox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