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如何運用「發想法」提升研究創意:從Abduction到假說驗證】
── 1. Abduction在研究中的應用 2. 假設與假說的區別 3. 大膽假說、小心驗證的研究技巧
在研究過程中,碩博士生常需要提出假說、設計實驗並驗證理論。尤其在台灣的學術環境裡,研究生們通常習慣使用歸納法(Induction)和演繹法(Deduction)進行推理,但少數人接觸到Abduction這種「發想法」,即溯因推理的方法。Abduction讓我們能夠在現象和數據之上創造性地「發想」潛在原因或假說,幫助我們更靈活地構建研究思路。日本學者川喜田二郎在《発想法》中提出Abduction這個概念,而Barbara Minto在《金字塔原理》的附錄中也討論了這個方法。這種方法在碩博士研究過程中的應用,尤其能夠幫助我們有效建立假說、驗證推論,進一步提升研究的創新性和嚴謹度。
以下是碩博士生在假說建立和驗證中常見的三個誤區,並透過三步驟解法,幫助大家更精確地運用「發想法」,提升研究的深度與創造力。
碩博士生在假說建立中的三大常見誤區
1. 假設與假說混淆不清
許多碩博士生常把假設(Assumption)與假說(Hypothesis)當成一回事,將理論前提直接當作假說提出,結果很難在研究中明確驗證。事實上,假設通常指理論基礎的預設,不需要驗證;而假說則是基於觀察提出、可以驗證的推測,兩者本質上截然不同。
2. 忽略Abduction的假說生成潛力
假說生成多數情況下依賴既有研究的延伸,但這樣的假說往往缺少創造性。Abduction強調從現象和事實中回溯可能原因,而不是直接延用前人的推理思路,因此能激發我們對現象的多樣化解釋,讓假說建立更具創意和深度。
3. 缺乏驗證或證偽的驗證意識
在假說提出後,碩博士生若未設計適當的驗證過程,假說容易成為單純的推測而缺乏實證支撐。推測一旦缺乏驗證,就無法對研究現象提供真實的解釋,甚至會降低整體研究的可靠性。
---
三步驟將「發想法」運用於假說建立與驗證
步驟1:理解Abduction並應用於假說生成
在建構假說時,採用Abduction(溯因推理)的思維,從觀察到的現象或事實中發想出「最佳解釋」。這與歸納法或演繹法不同,Abduction並不依賴大量數據,而是著眼於「可能原因」的回溯思考,將事實與假設連結起來。碩博士生可以先列出所有可能的原因,再針對合理的解釋提出初步假說,為研究設計提供新方向。
步驟2:大膽假說,小心區分假設與假說
在生成假說時,先明確假說是針對特定現象或變量關係的可檢驗陳述,而假設則是理論框架中不可驗證的前提。換句話說,假設是基礎、假說是驗證對象,兩者不可混淆。這種區分有助於碩博士生在提出假說時更加精確,並且有助於設計實驗或研究工具來檢驗假說的有效性。
步驟3:建立驗證流程,精進假說的可靠性
在提出假說後,應安排驗證或證偽的實驗流程,測試假說的有效性。驗證流程可以根據所提出假說的具體條件進行設計,並通過數據分析來驗證結果。這樣的過程不僅能夠檢驗假說的真實性,還能從中識別出新變量或修正研究方向。當假說被驗證後,可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基礎;若被證偽,則表示此假說需重新評估,或改進研究設計。
---
通過將Abduction作為「發想法」的基礎思維,碩博士生能更靈活地建立假說和檢驗假說,進一步提升研究的精確性與創新性。大膽假說、小心求證的研究心法,可以幫助碩博士生在研究過程中從不同角度出發,不僅探索多元解釋,還能強化學術研究的實證基礎。這種思維方式,有助於我們在學術領域內更加靈活地應用知識、挖掘洞見,推動研究的持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