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獲得深度,需要有深入了解事物能力和認知力。」
「讀書可以讓你具備作者的認知力。」
「閱讀擁有一流認知力的人所寫的書,你的認知力也會愈磨愈光。」
「閱讀有兩種:獲取資訊的閱讀,與形塑人格的閱讀。」
「若是當作資訊的閱讀,則有些人會不太重視作者是誰,
因為他想了解的是事實,而不是作者的世界觀。」
「任何資訊都是由人做出來的,當中便存在人格。」
「因此,即使是當作資訊的閱讀,
只要試圖一起理解資訊和人的行為,
自然就會漸漸深刻起來。」
這段討論,出自日本作家齋藤孝[1] 出版的“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2],
引發了我對「閱讀」的重新思考。
尤其齋藤孝將閱讀分為兩類:
- 獲取資訊的閱讀
- 形塑人格的閱讀
這我深有所感,也讓我意識到很多人格局無法突破,
就是因為他將閱讀看作是獲取資訊的閱讀,
完全只關心閱讀有沒有短期的效用,
能不能解決短期的問題,而忽略了平時透過讀書來修生養性。
專注於短期效用,做事有效率,這自然是好事,
但人生卻也沒這麼簡單,除了效率以外,
還有更大的,格局類的東西,得靠我們透過閱讀鍛鍊人格,
那才有機會慢慢碰觸到問題的核心部分。
我之前一直有聽過類似的事情,
而在我持續堅持閱讀這二十幾年,也冥冥之中有感覺,
要透過閱讀來形塑自己的人格,
但一直都沒有像齋藤孝這樣清晰的畫面。
自己的格局提升,看一個資訊能看到背後隱藏的脈絡,
隱藏的脈絡能幫助我們評估未來,
能遇見趨勢與風險,能更好指導我們每一步如何前進。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齋藤孝這個描述真的是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