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原先想直接打失敗紀錄,笑了一下覺得自己蠻愚的,因為「成功」與「失敗」無法定義並非絕對。是否沒達到自我要求的完美便算是「失敗」?還是僅一次的調整體驗、不符對方期待、或是風格不合等於「失敗」。
.
案例一:李先生,在銀行上班,是去年底我在診所兼職時的固定客人,因工作中的姿勢和健身後腰部痠痛逐漸加劇,加上多年左手腕的疼痛。在前兩次的調整後,覺得腰部和手腕舒適不少,彼此互動都是I人而自然放鬆。於是每周五晚上固定報到。雖然手腕的疼痛有所減輕,也可以順利彎曲撐地,但仍未達到完全無痛的狀態,依然感到輕微的疼痛,卻還是持續來調整,心裡真的覺得不好意思,也建議他找不同醫師協助。
.
案例二:J先生,平時有運動習慣,因大腿及膝蓋外側疼痛,醫師診斷為大腿拉傷,並試過復健和徒手治療,持續半年至一年未康復。初次接觸時,我發現他的肌肉彈性良好、身體素質蠻健康,只是筋膜沾黏和骨頭受限,有些阻礙與沉重感,當下超時調整,自我要求的把該放鬆地都鬆開,確定應該不會痛了,當場請J先生測試動作看看,他很開心的回饋說,抬腿與深蹲都不痛、很有幫助!高興地直接預約下一次調整。然而好景不長的,隔周來時,J先生告訴我疼痛又復發了。我很納悶雙手絕對不可能自己騙自己,再次檢查發現肌肉骨頭仍然維持在良好狀態,調整結束後,請對方測試動作仍然疼痛。想來想去突然想到或許..問題不在身體結構,阿..該不會是動作機制出問題,於是請J先生啟動臀肌,J先生立刻在深蹲時不覺得痛,便請對方回去練習。然而,這次我卻感受到J先生,似乎沒有覺得我有幫助與失去信心,後續沒有再預約調整或嘗試接受運動整合項目。事實上,不少人會選擇在原先預約第二次調整前就直接取消預約,所以我很感謝J先生至少來第二次調整,讓我有機會知道他疼痛復發,並意識到動作控制的重要性。
.
還有很多案例的經驗,都難以用成敗簡單的定義。
不同經驗,如採收下來的果實,有酸有苦有甜有無味。
(家裡種植的李子和桃接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