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題目:道德經第六十六章─王者善下


原文: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這一章是第十六,十七章以及是十九章的引申,說同時說明人有如廣納百川的大海,善者天下不與人爭,人自然的擁戴他,臣服他,這一點點的基礎是不居功,居上不在上,處下而為之,讓人人有尊榮之感,不再害怕與人相處之道,人人得而平之。故天下無爭。

 

繼續說下去。

 

我們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有好的德行發展出來才能廣納天下賢德之友為伴,如果不能擁有好的德行,處處與之為敵,讓人無法身心自在,相處起來非常鬱悶,心處不快之處,容易產生猜忌,人一旦有了猜忌就容易生禍害,使自己陷入生活的泥悼裡,同時也產生不好的形象。

 

近日發生一個公務員之死。又是職場霸凌事件。回顧又回顧職場霸凌,過去寫道德經的幾個篇章裡或多或少都有描述到霸凌的來龍去脈和個人的行為方式。想要在社會上;職場上稱王的人很多,但是,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在職場上稱王,社會上稱王並且受到人人喜愛呢?現在就來討論職場稱王中的「職場霸凌」與「王者善下」有什麼差別與不同?

 

上一章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聖人不會巧取明智,會以樸實的面貌出現在大家的眼前,古代的布衣宰相,粗衣布食,就是這個道理,他所留下來的典範,千年萬世還依然受人景仰,相對的沒有人會管你賺多少錢,家財萬貫用完了,下一代沒人知道,個人的行為財富多寡沒有人會去討論,歷史只管討論個人的行為風範,在流傳下來的德行當中,令人回味無窮,孜孜念念的讚不絕口,這個孜孜念念讚不絕口的德行有好的也有壞的,所以你現在的選擇就是往後大家對你說項念念的好壞。

 

當我們身為一個在上位者,對下屬時的態度絕對不可以太氣勢凌人,說話得理不饒人,苛薄又鴨霸,用各種不得體的言語來刺激下屬,例如以身分的區別,家庭的區別等等來嘲諷下屬,甚至於對於認真工作不善於交際的員工要體恤,對於上班打卡不認真的員工要認真看待是否對工作上產生了偏差,用命令式的語氣對下屬說話,當公司有利益成長時只想到自己的利益,沒有替下屬著想並且爭奪一份該有的獎金,這樣的主管不是很好的行為,公司賺錢的利潤是屬於全體員工的,怎麼可以只給少數幹部?其他員工就不得分配,因此,「不敢先為先」就是這個道理,這一章在教大家如果想要在職場上做一個好主管,帶起來的員工都能尊敬你,養護你,讓你有更多優越成績,首先你必須分散你手中的利益給你的下屬,讓他們先分利益,後面的才是你的。因為這樣不予爭的行為獲得更多的員工愛戴,會繼續為你創造更好成績,有利益大家分享,所謂:「王者善下之意,就是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以他人利益為先之利益,自己於後取之利益,講到這裡有點像佛法上說的,利益他人,布施他人,將自己的利益布施他人之後,遵循善道得善果之利益。

 

 

真正有德行的上位者是什麼樣子呢?氣度如何?他的氣度要有:「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他包容一切,大公無私絕不偏私,循著常理法則在走,自然不會有什麼危害。為什麼有上位者不得下屬愛戴,擁戴,都是因為他說的話無法取信於下屬。是謂:「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是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在上位者專制跋扈口出惡言擾亂下屬,時不時的對下屬做出警告威脅,使得下屬不相信上位者的領導力,任何事做起來歪歪扭扭,戰戰兢兢,不自然的表現,所以職場上很多下屬被過勞而死,或者被霸凌而死,也不足以多言,因為這個領導者失去領導者該有的氣度與風範,不要在下屬面前展力自己的威嚴不屈使下屬感到害怕,應該曲下身不居功,時時以下屬為榮耀,這樣下屬才會服從並擁護他,也不會懼怕討厭上位者。

 

 

以上都是居上位者的風度與氣度之養成,如果上位者沒有那個氣度不懂得體恤下屬,德行是顯現不出來,這樣的領導者終究還是敗,社會從中引領效仿的時候,就會敗壞社會的風氣。相反的,上位者德行氣度之養成漸氣成孰,社會風氣自然轉向變好,也就沒有所謂過多的職場霸凌了。所謂:「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