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群媒體的紅利逐漸消失、注意力的爭奪趨於飽和,隱私挑戰難以解決,Meta 的下一步是什麼?即使在元宇宙業務上虧損了千億美元,他們依然堅持布局未來。
支撐 Meta 長線布局的底氣究竟來自何處?本篇文章,我們就來探討 Meta 在 AI 技術的布局、硬體創新,以及元宇宙的挑戰與機會。
延伸閱讀:
【怪獸雙週快報#14】Meta 的喇嘛 2 是什麼、怦然心動的工作魔法+一人公司,今天也要活力滿滿!
生成式 AI 浪潮下,Meta 無疑是最具影響力的玩家之一,不僅擁有領先的 AI 模型 Llama,還藉由 Facebook、Instagram 與 WhatsApp 等平台連結全球數十億用戶,讓 AI 應用觸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依靠精準的演算法技術,他們已成功將 AI 轉化為穩定的商業收入。
除了 Llama,根據路透社報導,Meta 正在加速研發元宇宙專屬 AI 技術 Motivo,用以解決虛擬角色動作僵硬的問題,提升沉浸式體驗;而全新的語言建模技術——大型概念模型(LCM,large concept model)則進一步拓展了 AI 的應用邊界,不同於傳統的大型語言模型(LLM),LCM 重點不再是預測下一個詞彙,而是以多模態、多語言嵌入空間來預測下一個概念或高層次想法。
這項技術預期能在多語言與複雜語境中展現更強的推理能力,進一步應用於語音助理、語義搜尋及元宇宙交流平台,將 AI 全面融入未來生態的業務核心。
延伸閱讀:
Meta到底在想什麼?連結?首款有AI助理的MR頭盔、智慧眼鏡,佈局元宇宙才不會錯過?|趕快tech我 EP4.2.5
然而,元宇宙的實現絕非易事。Meta 持續在 AI、擴增實境及元宇宙技術上投入鉅資,2024 年的資本支出將介於 370 億至 400 億美元之間,創下歷史新高。
雖然 Meta 的核心業務可以說是非常穩健的成長,但也得面對市場飽和後的成長減緩問題。要有進一步的突破,AI 新業務與元宇宙非常重要,像是 Llama 模型的企業授權使用、Meta AI 的普及與商業化、智能眼鏡以及 AR 眼鏡的次世代平台等。
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是下一個科技趨勢的原因在於,如果這個設備可以在 20 至 30 毫秒內,把這些事都處理完畢,就能騙過一個人的視覺與腦袋,讓他相信自己確實「在另一個」地方,「跟」其他的人在一起。這種感覺被稱為「臨場感」。這種真實感是網路、手機都無法提供的,也是 Meta 願意豪賭的原因。
但要實現真正的元宇宙體驗,需要強大的基礎設施支撐。現階段的遊戲,都遠離真正的元宇宙有一段距離,元宇宙需要大量的圖像傳送,這就需要頻寬,可是我們的 5G 建設,例如管線和資料中心,現在還沒有完全到位。
再者,要建構這些 3D 世界,應用程式從你家的電腦主機搬到網路,由超級計算機集體負責運行,需要大量的雲端運算,但是 3D 遊戲對雲端運算是很辛苦的,所以一旦速度不夠快,硬體不夠好,就會發生延遲。想要避免延遲,就需加強雲端運算和邊緣運算。
延伸閱讀:
Meta觸感手套讓你摸到元宇宙,會改變Web3的本質嗎?!|使用者意見調查 EP4.3.1
不只是元宇宙,在物聯網的情況下,需要具有「最小延遲的高可用性網路」來即時處理大量數據,而這個在現有的 IT 基礎設施上是不可能的。所以,邊緣運算的優點就浮現出來了,在邊緣運算中,數據在蒐集源頭附近處理,因此不需要將數據傳到雲上,也會更加即時反應。
而邊緣雲端實際上用的也是伺服器,這就意味著伺服器的數量,未來的成長空間是比較大的。而且以前極力擁護雲端運算的主要雲端大廠,最近也都突然大轉變,開始重視邊緣運算,因為這些雲端廠商發現了自己的局限,驚覺只做雲端產品還不夠,所以還要推出非雲端產品,要把自己的雲端技術,建置到更靠近使用者附近的設備上。
還有人開始主張,邊緣運算將會吃掉雲端運算,邊緣運算的時代正式來臨。不只是遊戲需要,那些講究速度的網路反應,例如電動車的自駕系統等,都會很重視這一塊。
在 Meta 的願景中,硬體不僅是 AI 技術的載體,更是未來元宇宙生態的重要支柱。與雷朋合作的 Ray-Ban 智能眼鏡、AR 眼鏡 Orion,都展示了 AI 與硬體融合的潛力。
Ray-Ban Meta Smart Glasses 最大的賣點就是 AI 助理 Meta AI,可以記錄停車位置、即時翻譯語言,甚至幫你記下喜歡的商品資訊,不會到時候就已經忘記,或照片早就不知道放到哪裡。此外,智能眼鏡還搭載了多模態的影像辨識的處理能力,可以即時辨識影像資訊。相比過去的影像辨識技術,新一代的 Llama 3.2 模型已經能直接處理多模態影像資訊,為智能設備帶來全新的應用場景。
Orion 是 Meta 開發出來,真正實際上能運作的擴增實境 AR 眼鏡。這款眼鏡搭載神經訊號控制技術,使用者僅需佩戴在手腕上的裝置,即可透過微小手勢控制眼鏡功能,不僅提升了操作便利性,也顧及了隱私與安全。不過,Orion 目前仍面臨解析度與價格方面的挑戰,距離商業化落地尚需時間。
在 VR 與 AR 領域,Meta 的 Quest 系列設備同樣表現亮眼。他們的 Quest 3S 僅售299美元,卻能實現與 Apple Vision Pro 80% 的性能水準。這樣的價格與市場策略,讓 Meta 在全球的裝置普及數量遙遙領先,為未來 AR、VR 軟體生態奠定了基礎。
Meta在AI與元宇宙上的投入,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商業模式轉型,都展現了其長線思維與決心。元宇宙事業雖會持續鉅額虧損,但無論是已經在熱賣中的 Ray-Ban Meta 智能眼鏡,或者是可能要幾年後才能發售的 Orion AR 眼鏡,都算是 Meta 相當成功的出擊。
透過 AI 驅動商業模式轉型、以硬體設備作為 AI 技術的載體、堅持在元宇宙領域的長線佈局,就是 Meta 未來的關鍵策略。就像特斯拉作為工程公司,他不是電動車而已,還積極發展人形機器人和 FSD 輔助自動駕駛,是間 AI 公司,或許 Meta 的元宇宙佈局,也可以因為 AI 持續突破,我們就繼續看下去。
延伸閱讀:
科技業裁員潮:Meta 不只因元宇宙,還有總經使然|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EP10.1.1
🤖 怪獸科技公司旗下五大版圖
最懂你的 #科技入門:一起培養在快速變化社會的超強適應力!
🗣️ 節目|怪獸科技公司 Podcast(每週日晚上 9 點各大平台首播)
✍️ 專欄|怪獸科技公司 vocus 沙龍
🎥 影音|怪獸科技公司 YouTube:來賓焦點訪談✖️重點短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