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到啦!這裡先祝大家新的一年平安順心,快快樂樂!
去年底國內國外都發生了許多事,包括我自己生活上也碰到了一些低潮,所以我稍微休息了一段時間,不滑社群不看訊息,專注在那些想做卻一直沒時間做的事情上。
在這段時間裡,我追完了一部在片單躺很久的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正如劇名所述,這是一部以精神科為背景的醫療劇,主角鄭多恩是一名從內科轉到精神科的護理師。多恩性格溫柔體貼,會處處照拂患者的需求,不過她卻也常常因為照顧患者而做不完工作,變相增加了其他護理師的負擔。
後來多恩聽了內科護理長的建議,轉到精神科繼續工作。那裡的病患無論病症、需求、治療方式都和內科截然不同,究竟這個嶄新的環境對多恩來說,是福還是禍呢?
⚠ 以下有大量劇透請注意 ⚠
和大部分醫師給藥、病患吃藥就能痊癒的病症不同,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就在於病患的意志會大幅左右病程:他們知不知道自己生病、為什麼會生病、想不想痊癒、願不願意配合治療……這些因素都會影響病患恢復的情況。
精神疾病是一種心理受了傷、失去免疫力而產生的病症,就跟我們感冒時會頭昏腦脹、腿骨骨折就難以行走、腸胃不舒服就不想吃東西一樣,對精神病患來說,調適情緒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事。他們的心已經沒有抵抗力了,無法幫助自己復原傷害,所以許多聽起來無傷大雅的話,都可能導致他們的病況更加惡化。
多恩一開始到精神病房的時候,還不清楚精神病患的特殊性,因此她會不小心惹怒妄想症嚴重的吳莉娜,或無意間刺傷金成植低如微塵的自尊心;可若以普通人的角度來說,多恩其實已經算是一個很有同理心的人了。
她沒有把病患當成隨便應付的公事,而會本能地好奇他們發生了什麼,努力想讓他們高興起來。比如她會試著了解吳莉娜和母親的關係,希望解開她和母親的心結;或去探究金成植為何對轉院有所不安,試著安撫他的情緒。
雖然當初內科護理長有點像是為了丟掉麻煩,才把多恩轉到精神科,但我想多恩對病患的耐心本就更適合待在這裡。
照顧精神科病患,會更需要設身處地的同理,精神狀況幾乎處於崩潰邊緣的他們,往往對「失去」和「傷害」特別敏感,所以醫護人員不僅要將他們視為病患照顧,更需要以同樣身而為人的心態尊重他們。
社會上很多人都對精神病患避之唯恐不及,但其實他們就跟其他病人一樣,只是受了傷、正在治療的普通人而已。他們也曾和我們過著類似的生活,或許走過同一條街、進過同一家店、吃過同樣的飯。
他們的病都有所成因,沒有人是為了麻煩別人才被送進醫院。如若今天換做是我生病了,相信我也希望遇到一個像多恩一樣,把我當成普通人,願意耐心聽我說話、理解我的困境的人吧!
在精神科工作一段時間後,多恩漸漸進入軌道,知道自己身為護理師該如何應對病患的需求:病患產生妄想的時候,他們不能附和也不能否決,只需要聆聽他們說了什麼;病患出現外化行為的時候,他們必須固定他們的動作並施打鎮定劑;病患有自傷行為的時候,必須從開放型病房轉移到保護型病房……。
當多恩熟悉了精神病房的 SOP,不再不知所措的同時,更多挑戰也接踵而來。
首先最直接的,護理師既處在照護的第一線,就等於成了病患首要的宣洩目標。精神疾病的患者無法自行消化負面情緒,因此他們往往會向外發洩給周遭的人,而直面這些情緒波動的就是醫護人員。
就算「承受病患的脫序言行並讓他們冷靜下來」是醫護人員的職責,但醫護人員也是人,長期充當病患的情緒沙包,又怎麼可能永遠都承受得住呢?
越能同理他人的人,也往往越容易被他人所傷。
多恩的溫柔是源於她希望身邊的人都幸福,只要看見他們幸福的樣子,她就能跟著高興起來。可當一個人總是過度在意旁人的感受,甚至為了別人忽略自己時,她的心總有一天也會生病。
在關照已久的病患金書元自殺身亡後,多恩和其他醫護人員都經歷了一段創傷恢復期,大家試著透過講座或團體治療,平復患者離世的悲傷。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悲痛之情逐漸消散,一切似乎都重回正軌之時,多恩卻突然罹患了憂鬱症。
「妳還好嗎?」
「不,我很不好,我非常不好,但大家老是問我『妳還好嗎?』,我從頭到尾沒有好過。」
多恩的憂鬱症是急性發作的,也就是病症突然間出現,在那之前沒有人察覺到她的反常。
所有人都覺得多恩罹患憂鬱症後,像是換了個人,臉上少了過去的笑容,說出的話像寒冰一樣鋒利,眼神更是一點溫度都沒有。
可是有沒有一種可能,這正是多恩一直沒有被人察覺的另一面呢?
剛剛有說到,精神病患是一群心理免疫力低下的人,他們無法靠自己完成情緒的新陳代謝,只能任由憂鬱、妄想、焦慮、憤怒佔據腦海;不過反過來說,這也代表這些情緒並非憑空而生,他們的憂鬱、妄想、焦慮、憤怒原本就存在,只是現在失去了控制能力而已。
多恩的憂鬱症其實早就有跡可循。她滿心滿意想著旁人,一直被動地承受所有惡意和犧牲,甚至即便只是坦誠自己狀態不好,她也認為會帶給別人困擾。
人對痛苦的承受能力都是有極限的,如果只是一味壓抑心裡的不適,沒有找到方法釋放出來,遲早會迎來崩潰的一天。而書元的死,頂多只是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我覺得多恩罹患憂鬱症是這部劇最重要的一段劇情。多恩過去當護理師的時候,就像小太陽一樣照拂了每位病患;可當她自己也成了病人,她卻反射性牴觸自己精神病患的身分。
多恩的溫柔並不似我們想的完美無瑕,她能盡可能同理病患的痛苦,卻無法做到完全平等地對待這些病人。
這很殘酷,卻也很現實,因為本來就沒有人有辦法做到真正的設身處地。尤其對性格特別敏感的多恩來說,在知道社會都用什麼眼光看待精神病患的情況下,就算她再怎麼心疼病患,也沒有辦法馬上接受自己就是病患的現實。
多恩逐漸好轉的關鍵點,是在她想起自己曾經尋死,坦然接納自己就是憂鬱症患者之後。
這部劇最一開始曾有一段話特別讓我印象深刻,護理長安慰吳莉娜時,曾經說過:「醫護人員的作用,只是讓患者心底泛起漣漪,至於漣漪的波動會往哪裡去、到達哪裡,仍取決於患者本身。」
精神疾病的好轉與惡化,當然與外在環境脫不了關係,但我想更重要的還是病患本人的意志。
其實我自己也曾受焦慮症所苦,當時的我雖然看過醫生吃過藥,卻沒有任何好轉的跡象。
後來恢復的契機,是我向另一位朋友坦白了自己的近況。包括我生病的原因、焦慮的源頭、擔憂的事情……在我誠實面對內心的脆弱後,說來奇怪,症狀也就漸漸趨緩了。
承認自己生了病、期盼自己能痊癒,我覺得這是精神疾病好轉的不二法門,畢竟這是一種普通人會不想承認得病、得病者會不想痊癒的特殊病症。倘若連自己都不想面對病情、不想好轉的話,那再多的治療也是徒勞的。
如果說多恩在患病之前,還無法完全設身處地理解病患的感受;那在她患病之後,絕對會比其他護理師更清楚病患的心境。
當她也自殺過、被關進保護型病房過,她會更明白阻止重症患者自傷幾乎不可能,比起強硬阻止他們的行為,將自傷時受到的傷害降低更是當務之急。
就如方才所說,多恩罹患憂鬱症算是《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最重點的劇情,它不只完整了多恩的成長線,同時也引申出精神疾病在社會上面臨的另一項困境──疾病歧視。
近幾年,台灣許多精神科診所都改名為「身心科」,這正是由於「精神病」一詞過去太常被汙名化。隨便翻開社會新聞,大家也能看見精神病總被用來形容言行詭異的罪犯,好像罹患精神疾病就成了社會上的不定時炸彈一樣。
但有翻過數據的人都知道,那些危及社會安全的人往往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病患都是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他們從未犯過罪、從未傷過人,只是生了一場病而已,為何就必須一輩子承受異樣眼光呢?
多恩得過憂鬱症並住過保護型病房的事被揭穿後,病人家屬群起激憤地要求醫院開除多恩,他們認為一個得過精神病,甚至自殘自傷過的人根本無暇照顧病人,連多恩自己都擔心外界會對她的病史指指點點,動了想要離職的心。
可是為什麼得過精神疾病的人就無法擔任護理師?如果我們聽到一名骨折過好幾次的人成為骨科醫生,我們會肯定他「三折肱而成良醫」的專業,那為什麼一名已經康復的精神病患就必須受人質疑?
不是只有上過新聞的恐怖分子才被稱作精神病患,事實上,生活中更多的患者是像我這樣,外人根本看不出來生過病的輕度案例。
生了病本來就需要治療,就跟所有疾病一樣,越早意識到病情,才能越早杜絕惡化的風險。如果社會無法擱下對精神疾病的偏見,導致所有生病的人都不想承認自己得病、不肯接受治療,最後只會出現更多積重難返的病患而已。
「沒有人一開始就是病人,也沒有人到最後還是病人,怎麼可能永遠都是黑夜呢?很快就會贏來清晨的。」
多恩所處的精神病房裡沒有窗簾,是全醫院中清晨最早來臨的地方,呼應了劇名所說的「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
住進精神病房的人,就像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中獨自走著,沒有方向、沒有同伴,也沒有期盼;而醫護人員的職責,就是幫助他們重新握起手上的燈,點燃對黎明的嚮往。
當哪天病患的免疫力恢復了,成功走過黑夜,迎接第一道曙光,他們就能離開病房,重回自己的人生。不過這不表示黑夜從此就不會再降臨。
晝夜交替是生活的常態,尤其對曾經患病的患者來說,白晝與黑夜更是循環往復的,很少人康復之後能夠徹底擺脫疾病的困擾,而是會在正常期與反常期之間不斷來回。憂鬱症患者仍會面臨下一次的憂鬱,恐慌症患者仍須面對下一次的窒息。
只是當他們不再迷失於黑暗之中,手上仍有一道微光指示著清晨的方向時,黑夜就不會再像過去那樣令人恐懼了。
我不清楚《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當初開播時評價如何,不過以我自己的角度來說,我會覺得這是部非常真實的韓劇。
這種真實感一方面來自病患本身的故事。其實精神病患的故事要寫得好不容易,因為他們是被汙名化嚴重的一群人,劇本必須細膩地捕捉他們反常之下的每道傷痕,並要讓觀眾共情他們受傷的原因,才不至於深化大眾對精神疾病的偏見。
或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這部劇刻劃了非常多當代亞洲人面臨的現實壓力,像是只會讀書的書元,為了考上公職而年復一年地備考、落榜、再繼續備考;工作能力很強的裕贊,反倒因為表現太好,接收了排山倒海、日夜顛倒的工作;職業婦女權柱映和朴組長,拼命在職場和家庭間取得平衡,卻只收到孩子和丈夫的埋怨……
雖然劇裡有些現象是專屬於韓國社會的情景(比如公職考試班、社會階級),但大部分仍是我們平常生活就會面臨的狀況,尤其像我媽也是職業婦女,所以朴組長那段故事給我的既視感真的很強,會忍不住想靠北劇裡那個什麼事都要找媽媽處理的廢物老爸(笑)。
再來這部作品的演員也都表現地非常好!尤其是飾演病患的那幾位演員,演技實在好到我還以為他們本人就是精神病患者(這是稱讚 XD)。
剛剛有提到我也罹患過焦慮症,雖然我的症狀沒有劇裡那些病患嚴重,但仍有一幕畫面讓我非常震撼。當成植瀕臨崩潰的時候,他整個人蜷曲在牆角,神情痛苦地哭喊,然後雙手奮力抓著頭、扯著頭髮,這個動作跟我當年發病時一模一樣。
老實說看了這麼久的劇,我也是第一次碰到這種跟角色高度重合的感覺(笑),那種感覺真的會直擊你的內心角落,喚醒某些可能不願再想起的回憶,只能說演員是真的演得很到位啊!
除了真實感以外,《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還有另一個優點,那就是它的劇情銜接相當巧妙。
它把所有病患的故事連得很順暢,像是貧困的夏藍在街邊撿垃圾的時候,熱鬧的餐廳裡正坐著受到上司霸凌的金成植;書元跳樓輕生的畫面後,鏡頭切到另一位剛面臨摯愛之人親生的患者身上;裕贊得恐慌症的那集,順帶介紹到同樣罹患恐慌症的實習生勝載;而勝載最後加入精神病房,聽到多恩介紹那間沒有窗簾的精神病房時,輕輕一笑的畫面也跟開頭互相呼應。
這部作品應該是我看到目前為止,覺得完成度最高的一部韓劇(不過我看的韓劇也不多就是了 XD),無論演員、角色、劇情、立意、銜接、台詞……都相當飽滿,每個角色每段劇情每句台詞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真要說缺點,大概只有劇裡的兩條感情線稍微牽強了一點,我看的時候會一直想跳過,但除此之外都稱得上完美無缺,要說是我目前最喜歡的一部韓劇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