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大寒,準備過年」,傳統在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前,會先迎接臘八節(農曆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民間有吃臘八粥(佛粥)祈求平安的習俗。
在古代中國,「臘」是淵源流長的年終祭祀活動, 東漢《風俗通》記載:
臘者,獵也。因獵取獸祭先祖,或者臘接也,新故交接,狎獵大祭以報功也。
所以「臘」就是打獵,用打來的野獸祭祀百神與祖先,向百神報告「年豐物阜」的好年景,感謝百神與祖先的福佑。
而因為臘祭在農曆十二月舉行,沿襲下來就把這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交接的農曆十二月稱「臘月」。
而自佛教傳進中國後,漢地相傳農曆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是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日,佛教寺院會在這天煮粥供佛,並分送十方善信,這一天就稱為「臘八節」。
因佛陀當年奉行苦行,日食一麻一麥,忍受飢餓的痛苦長達六年,形銷骨毀。當時因過度虛弱而倒地,於是接受牧羊女供養的乳糜,吃了乳糜後體力恢復,便端坐菩提樹下,終於在臘月初八日悟道。佛教徒便以臘八粥象徵這碗供養佛陀的乳糜,慶祝釋迦摩尼佛的成道。
唐宋以來就盛行臘八食粥的風俗,北宋《東京夢華錄》記載:
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
南宋《夢粱錄》提到:
十二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各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亦名佛粥。
民間也盛行相互饋贈臘八粥以表達祝福,詩人陸游有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這一碗佛粥不但有佛祖的庇祐、人情的溫暖,還有歲末豐收的喜悅。
到了清代,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已大大擴延了原本的意涵,民間會以臘八粥祭祀祖先、分贈親友,甚至效仿佛門施粥救濟窮苦人家;吃臘八粥更成了宮廷盛事,皇帝、皇后賞賜給文武大臣臘八粥。
這結合了佛陀成道日的嘉祥與歲末感恩祭祖、慶祝豐收意涵的一碗粥,透過將各式各樣的五穀雜糧、時珍果品通通放進去煮在一碗粥裡,無論形式與內容都如此豐盛,寄寓著人們的感恩與祝福。
至於臘八粥作法為何?
《燕京歲時記.臘八粥》中曾詳細記載:
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其實臘八粥的做法相當隨意,可以依照自己現有的材料,加入各種五穀雜糧、堅果、果乾,湊到八樣以上即可。於是我們熬了一鍋加入了紅棗、枸杞、松子、栗子、菰米、薏仁、核桃、葡萄乾、桂圓的糯米粥,除了菰米比較難煮,要事先泡過,其餘的原物料只要放入電鍋熬煮就可以了。吃的時候再加點玫瑰糖或桂花炒糖調味即可;添上花香的玫瑰臘八粥最是香美應景,而且花糖有個脆脆的口感,讓臘八粥更好吃。
都說臘八粥要餽贈親友,就透過屏幕,請諸位花友一同來視吃這碗花香四溢的玫瑰臘八粥,敬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豐盛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