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挪出了比較多的個人時間,所以報了勞動部的產投課程,想說可以學些新東西,尤其在勞動法規方面,之前雖然有機會接觸,但都沒有時間靜下來好好研究。
老師有點年紀,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尤其專門接政府、學校的考照課程,本身也考取了相當多的證照。在教材上,老師列出他的專長為人權議題、勞動法令、性別平等、企業管理等等,也擔任過性平委員、人權委員、勞資爭議調解委員、企業管理顧問。
法律相關的考證課程,聽起來就是比較生硬和目標導向,上起來也確實如此。可能是為了讓課程不無趣,老師習慣在講解法條與法條之間跟大家閒聊,例如他搭哪種高鐵座位、跟老婆的相處點滴。老師希望學員們能打成一片,把這期課程的學員凝聚起來。在職涯發展的話題上,聽得出來老師較重視人脈和關係。
喜歡哈拉的老師常跟大家分享他的生活觀察,像是在講到外國人聘僱比例時,提到「台灣女生好像都比較喜歡外國人,外國人在台灣很吃香,只要膚色不要太黑,但如果像歐巴馬的話就可以」、「男生好像都喜歡烏克蘭的女生,像瑞莎,你們說瑞莎漂不漂亮?又白又高、長得漂亮」。諷刺的是明明才剛上完「不得以種族、階級、語言、思想、宗教、黨派、籍貫、出生地、性別、性傾向、年齡、婚姻、容貌、五官、身心障礙、星座、血型或以往工會會員身分為由,予以歧視」的法規,老師居然可以面不改色地說出歧視和刻板印象的話,我驚訝極了。為什麼一位爭取性平立法十年的人會這麼沒有性別意識?後來我一直在想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麼會說出這樣的話?
***
老師知道「褓母」一詞有什麼問題,也知道「性別友善廁所」尊重多元,但對這一切的認識卻好像僅止於具體的法條或實務層面。所謂的性別平等和人權,好像就只是那些能夠被清楚指出來的應該落實的具體事情。回到休閒談話,老師似乎認為他講的是生活觀察,是某種事實而非歧視或刻板印象。確實刻板印象來自於事實,但卻只是部份的事實,也正因為以偏概全,那些印象才成為刻板的。
而之所以閒聊去講這些刻板印象的話,可能正在於它是刻板印象,大家都對它有感,能夠快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如同我們常看到的,刻板印象成為笑話的題材,或聚會上那種不至於太超過的笑鬧話題。刻板印象使我們在同一片星空底下,將我們凝聚起來,或許另人感到放鬆和有歸屬感,但或許推導到最後的結果,並不是我們所想要的世界。
這也讓我反思自己為什麼在辦公室裡不抗拒刻板印象的話題,一些有顏色的笑鬧話,關於身體和性,甚至有的時候,也會加入去講關於自己身的刻板印象。因為這些話題緊緊的將同事們聚在一起,打破刻板印象的同時也意味著打壞關係,是反動和帶有破壞性的。簡單來講就是掃性,會被歸類在嚴肅、無趣、難相處的那一邊,而在團隊工作上的各種支援和互動,卻非常需要非正式相處時所經營的凝聚力。
所以面對近在眼前的人際問題、明天他願不願意幫忙我處理工作,如果沒有提醒自己,便經常選擇去忽略更重要的價值觀問題。
***
或許這也反映出部份人對性平的理解,就是那些寫在教科書上的例子,概念與實例形成單一、線性、目標導向式的關係,以致於兩者被拿來相互推導。然而對我來說,所謂的性平更像是由各種實例引導所勾勒出來的背景,像是使星星存在的夜空。我們知道「台灣女生好像都比較喜歡外國人」這句話是有問題的,並不是因為它在實務上是一句經常被拿來檢討的句子,而是因為它襯著的背景不是我們想要的。
在目標導向的學習和規範要求下,我們很容易把性平簡化成方便抵達的東西。這樣的人或許乍看之下很接地氣,很務實地討論案例,並且去用力爭取,但其實是最不腳踏實地、用走捷徑來抵達目標的人,因為他並不清楚背景和各種細節之間的關係。
固然我們必須通過實例來掌握概念,但如何不囿於此,而能從更宏觀的抽離視角來理解整個世界,這些與真正的永續觀習習相關。提醒自己必須去思考如何用不走捷徑和速成的方法,來經營與各種人事物的關係。我想這樣也才能做到誠實正直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