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期的尾聲,和孩子們在公園一起玩了一個我以前沒玩過的遊戲:所有人分成兩隊,每隊分開討論每個人扮演「剪刀石頭布」中的什麼角色。然後要去抓自己能夠贏的對手,且避免被能贏過自己的人碰到。
譬如說如果我是「剪刀」,我就要去抓另一隊的「布」、對方的「石頭」會來抓我。兩個人一樣的時候,就猜拳決勝負。被抓到的人要去摸著對方陣營的柱子,除非有隊友去救他否則不能離開。
我覺得這個遊戲很有趣的地方在於,除了包含了鬼抓人那種你追我跑的追逐樂趣外,這個遊戲還多了一層「策略感」。一開始雙方都不知道對方分別是「剪刀石頭布」中的什麼,但隨著有人嘗試著互抓之後,我們會得到更多資訊,並會從現有資訊(誰抓了誰、誰看到誰就跑)去推測其他人應該是什麼。
玩的時候還會一邊思考什麼時候要主動出擊、什麼時候要埋伏等對方、又什麼時候適合跑過去救人回來。兩三個小時在公園裡跑來跑去,大人氣喘吁吁,小朋友則是一點都沒有玩膩的感覺,過了特別開心的一個下午。
*
我在思考,像這種捉迷藏、鬼抓人之類的遊戲明明那麼好玩,也不需要什麼工具或準備工作,為什麼長大了之後就沒有繼續玩了呢?或者說,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愈來愈少、乃至於最終停止了這種追逐遊戲?
是國中嗎?還是國小五六年級?是不是當時有一些老師要我們不要在走廊上、校園裡奔跑,要我們要快去唸書,準備考試?還是是進入青春期後,我們自己開始沉迷於其他的活動,覺得鬼抓人「很幼稚」,自己「不是小孩了」?又或者,是否與時代有關?
我們可能會聽過自己的父母輩說過他們小時候和附近的小孩一起玩彈珠、尪仔標,或到溪邊抓魚玩水;但到了我們這一代,這種很近的鄰里關係、整個社區同年齡層的孩子會玩在一起的情況好像就少了很多。
開始更多人住在單獨的公寓間,每天過著兩點一線(或加上補習班的三點一線)的生活。沒有「鄰居小朋友」,同學下課後就「大家明天見再見」。
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遊戲」的領地被電子遊戲瓜分,比起找住附近的陌生孩子一起玩,這一世代的小孩更可能把娛樂和社交放在Roblox和蛋仔派對。雖然也並不是說網路上的社交全是假的,但終究有些東西在這些改變中流逝。
*
在這個時代裡面對體育課沒興趣的小孩比上一個時代更多,因為他們有了更多活動身體以外的樂趣選擇。他們也更容易缺乏等待其他人的耐心,因為在短影音和快節奏手遊的訓練下,他們比我們更加渴望時時刻刻的聲光效果變動。
很大程度上,「這個時代的孩子過早與過多地接觸電子產品」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也幾乎不會有人否認,這對孩子的成長和習慣養成有一定的負面效果。但知道的同時,我們自己卻還是把清醒時大部分的目光放在螢幕上,並讓「坐著不動」成為我們大部分時候的姿勢。
這是整個時代對人類進行的改造,我們很難全面抵抗這種趨勢。但為了要讓下一代在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能更加完整地發展自己的身體、知覺、運動感與多元的樂趣。或許我們自己也需要少一點3C依賴、多一點以身作則。
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電腦、手機遠沒有現在普及,我們還是能從種種不需要電子工具的身體遊戲中獲得快樂。這些是現在的孩子也有權利享受到的(尤其,現在其實許多地方都有值得一玩的特色公園)、也值得現在的大人用另一種心態重新去體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