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後,你想怎麼活?這是《50歲後,隨心所欲的生活》對讀者提出的大哉問。
本書作者枡野俊明(Shunmyo Masuno)是曹洞宗德雄山建功寺的住持,同時也是一位知名的庭園設計師,曾在以下大學任教:康乃爾大學, 倫敦大學、哈佛和北京大學、多摩美術大學,並在世界各地設計了數十個花園。他認為園藝教導人們每件事物的真實性或內在價值,以及日常生活的連結、和諧、寧靜和神聖,融合禪思想及日本傳統文化元素的庭園設計創作,於國內外獲得好評。以其庭園設計與哲學思想的展現,入選「世界最值得尊敬的100名日本人」之一。一般印象中僧侶是出世之人,但枡野俊明大師以佛法教義結合個人體悟,撰寫了許多給不同世代關於處世哲學的好書。
在讀《50歲後,隨心所欲的生活》時,我想到之前讀過的《五十歲之壁:如何跨過職場轉捩點的36條守則》,兩本書其實有許多共通的觀點,《五十歲之壁》是作者江上剛從銀行董事、人人稱羨的菁英,在50歲後從自身與觀察朋友「碰壁」的際遇中體悟的分享。《50歲後,隨心所欲的生活》則是枡野大師以洞察世情的角度現行做出的提醒。
如同書名所示,枡野俊明大師認為,到了五十歲這個階段,一路走來累積許多經驗,也經歷很多辛勞與痛苦,都會成為珍貴的心靈養分。在工作與家庭的重擔稍稍減輕,就百歲人生而言,也還有充裕的時間去做想做的事,實現夢想,應該要成為人生中最快樂、最閃亮的「自在期」。
你也許有所疑惑「哪是,不都說是『中年危機』嗎?」,也許從許多人的角度看,中年是個「夾心」時期,在自己的父母與子女間夾心、在上司與部屬間夾心、在年輕與衰老間夾心。但枡野大師提醒讀者們,換個角度來看人生不同的風景,從為了家庭與公司盡心盡力的位置上稍稍退開,轉念為以「我」為主,為自己而活,那麼長久以來所累積的心靈養分,都會成為下一段人生裡最珍貴的能量。
以下是我在閱讀過程中,為自己寫下的筆記:
享受繞路的樂趣:以往會覺得人生像是往前走的單行道,只能目不斜視專心前進。現在可以「推開路旁的門看看」,嘗試—
簡言之,就是不必太在意立即的「效率」「成果」「好處」
讓自己擁有夢想:必須要改變心態,不要說「反正一定做不到」「反正一定不可能」「反正我就是不行」,開始說「或許做得到」「或許有可能」「或許我也行」這樣夢想實現的可能性就變大了。也可以抱持著「實現很好,沒達成也很有意義」的態度。
享受「轉機」:人生有各種轉機,有好有壞,遇到期待之外的轉機時,不妨積極面對,不放棄正面迎擊。也可藉此機會進入新領域,以50歲的經驗與彈性應變。
「經歷」是最好的名片:不要覺得「我這麼多年來只會做OO」,應該要想「我這麼多年來只專注做OO」,要對自己累積的經歷有信心,把自己當成主體而不是隨同他人的想法,才能夠自信滿滿的思考與行動,為自己鋪出新的軌道。
再忙都要放鬆,為自己創造餘裕,不只是時間的餘裕,更要有心靈的餘裕
保有自己的時間,接觸大自然,不要沈迷於手機
開始為自己而活,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是什麼?不要淹沒在外界賦予的價值觀中,思考是在完成「自我實現」還是「為他人實現」?
要有獨處的時間,為了要找到「另一個自己」(本我),必須去除掉工作or生活中的「角色」和情緒波動。就算不能隱居山林,也要「隱於市」--創造出自己獨處的空間(咖啡館?公園的長椅?)
專注於目前與當下,與其擔心未可知的未來,不如重視可掌握的現在。「以幽暗微光照亮自己的腳邊每一步」
假日無事可做?是你沒有找事來做。先把焦點放在自己有什麼能力、自己能做什麼事(教小孩打球?),運用自己的能力,讓自己動起來。因為不安感都是在太閒暇之際發生。如果陷入「什麼都不想做」的狀態,就跟死亡沒有兩樣。
感受微小事物的存在(庭園、花…)與為之感動,是一種幸福。
重視自己形諸於外的言行—身業(姿態儀容)、口業(用字遣詞、語氣)、意業(心靈),做到整頓儀表,用心於外在的服儀,維持良好的體態,注意代人的用字遣詞,勿口不擇言,到由外而內整頓心靈。
懂得因為「利他」而被感謝的喜悅
為了健康,捨棄不必要的食欲,八分飽、慢食,做好控制,實行「輕斷食」
為捨棄做準備,審視自己身旁是否有多餘的事物,不要有「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的想法,之前需要的,未必現在還是。不要輸給物欲,把擁有的物品分成三種:壹定必要的東西、有很方便沒有也可以的東西、明顯不需要的東西。從50歲起就可以斷捨離,立即開始卸載身邊過多的事物,不要等退休之後才做。
整理自己的慾望清單,包括物欲和表現慾,有很多慾望已經不再適用於現在的生活,卸下這些包袱
不要執著於經歷、頭銜,只有公司/工作的人生,無法成為自己的人生。任何職位一定會隨退休而消失,何必執著?50歲起,開始從公司、頭銜解放出來,藉由交棒,把擔子卸下來。
不強求緣分,整理工作上的人際關係,不勉強維繫,不以利害作為判斷,跟自己喜歡的人結緣即可。自然而然的表現,自由結緣。
摯友不需多,一個就足夠。熟人再多,也不會讓人生變得豐富,卻要耗費不少心力維持。能說真心話,能彼此了解的真朋友一個就很足夠,為自己從現有的人際關係中找到可以推心置腹的好友。
不要與人比較,為了做比較而給自己太多選項反而會產生選擇障礙,也會引發負面情緒像是不安、嫉妒。只要思考自己想要怎麼活,對自己的生活方式自豪。不要和他人比較,和自己比較就好。
煩惱有三種:透過努力能解決的煩惱、不必要的煩惱(膚淺的慾望或過度擔憂)、自己無法解決的煩惱(災害、事故)。對於無法掌控的事,設法接受就好。
找到自己與生俱來的天職,就能活出自己的人生。如果不是自己天職的事,應該不可能持續幾十年,審視自己做過的工作,思考自己的人生究竟是什麼、該做的工作是什麼、該盡的職責在哪裡,找到自己能夠持續的天職。
懂得輕重緩急,利用時間。因為經驗豐富或是角色不同退居第一線之外,不妨保持餘裕和留白,嘗試做些不同的事。為自己激發新意。
不要成為冗員,避免落入「低產出但薪資高」的狀況,隨時問自己「有什麼事我可以做?」傳承經驗和看透本質的思考能力,是身為前輩的價值。
如何面對不安?不安是心態問題,是因為對事過度執著而導致,如果必要時能夠捨棄已有的事物,就不會因而不安。另外,不安總存在於未來,把精神和努力集中在現在,不拘泥於過去,也不對未來不安。另外,以行動破除不安。
什麼是幸福?並非物慾滿足的空虛幸福感,訂出自己對幸福的標準,不管別人怎麼想,只要自己覺得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不把不幸掛在嘴邊,把心態從「不幸思考」切換到「幸福思考」才能感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