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50+ 不是中年危機,而是「人生自在期」。以「我」為主,為自己而活--《50歲後,隨心所欲的生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50歲後,隨心所欲的生活》

《50歲後,隨心所欲的生活》


50歲後,你想怎麼活?這是《50歲後,隨心所欲的生活》對讀者提出的大哉問。

本書作者枡野俊明(Shunmyo Masuno)是曹洞宗德雄山建功寺的住持,同時也是一位知名的庭園設計師,曾在以下大學任教:康乃爾大學, 倫敦大學、哈佛和北京大學、多摩美術大學,並在世界各地設計了數十個花園。他認為園藝教導人們每件事物的真實性或內在價值,以及日常生活的連結、和諧、寧靜和神聖,融合禪思想及日本傳統文化元素的庭園設計創作,於國內外獲得好評。以其庭園設計與哲學思想的展現,入選「世界最值得尊敬的100名日本人」之一。一般印象中僧侶是出世之人,但枡野俊明大師以佛法教義結合個人體悟,撰寫了許多給不同世代關於處世哲學的好書。

在讀《50歲後,隨心所欲的生活》時,我想到之前讀過的《五十歲之壁:如何跨過職場轉捩點的36條守則》,兩本書其實有許多共通的觀點,《五十歲之壁》是作者江上剛從銀行董事、人人稱羨的菁英,在50歲後從自身與觀察朋友「碰壁」的際遇中體悟的分享。《50歲後,隨心所欲的生活》則是枡野大師以洞察世情的角度現行做出的提醒。

如同書名所示,枡野俊明大師認為,到了五十歲這個階段,一路走來累積許多經驗,也經歷很多辛勞與痛苦,都會成為珍貴的心靈養分。在工作與家庭的重擔稍稍減輕,就百歲人生而言,也還有充裕的時間去做想做的事,實現夢想,應該要成為人生中最快樂、最閃亮的「自在期」

你也許有所疑惑「哪是,不都說是『中年危機』嗎?」,也許從許多人的角度看,中年是個「夾心」時期,在自己的父母與子女間夾心、在上司與部屬間夾心、在年輕與衰老間夾心。但枡野大師提醒讀者們,換個角度來看人生不同的風景,從為了家庭與公司盡心盡力的位置上稍稍退開,轉念為以「我」為主,為自己而活,那麼長久以來所累積的心靈養分,都會成為下一段人生裡最珍貴的能量。

以下是我在閱讀過程中,為自己寫下的筆記:

Part:1在50歲後才能享受的樂趣:

享受繞路的樂趣:以往會覺得人生像是往前走的單行道,只能目不斜視專心前進。現在可以「推開路旁的門看看」,嘗試—

  • 發掘興趣
  • 不執著於得失
  • 建立專屬於自己的衡量標準,無需從眾
  • 開始學習新事物

簡言之,就是不必太在意立即的「效率」「成果」「好處」

讓自己擁有夢想:必須要改變心態,不要說「反正一定做不到」「反正一定不可能」「反正我就是不行」,開始說「或許做得到」「或許有可能」「或許我也行」這樣夢想實現的可能性就變大了。也可以抱持著「實現很好,沒達成也很有意義」的態度。

享受「轉機」:人生有各種轉機,有好有壞,遇到期待之外的轉機時,不妨積極面對,不放棄正面迎擊。也可藉此機會進入新領域,以50歲的經驗與彈性應變。

「經歷」是最好的名片:不要覺得「我這麼多年來只會做OO」,應該要想「我這麼多年來只專注做OO」,要對自己累積的經歷有信心,把自己當成主體而不是隨同他人的想法,才能夠自信滿滿的思考與行動,為自己鋪出新的軌道。

Part:2該為自己活了

再忙都要放鬆,為自己創造餘裕,不只是時間的餘裕,更要有心靈的餘裕

保有自己的時間,接觸大自然,不要沈迷於手機

開始為自己而活,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是什麼?不要淹沒在外界賦予的價值觀中,思考是在完成「自我實現」還是「為他人實現」?

要有獨處的時間,為了要找到「另一個自己」(本我),必須去除掉工作or生活中的「角色」和情緒波動。就算不能隱居山林,也要「隱於市」--創造出自己獨處的空間(咖啡館?公園的長椅?)

專注於目前與當下,與其擔心未可知的未來,不如重視可掌握的現在。「以幽暗微光照亮自己的腳邊每一步」

Part 3該開始做喜歡的事了

假日無事可做?是你沒有找事來做。先把焦點放在自己有什麼能力、自己能做什麼事(教小孩打球?),運用自己的能力,讓自己動起來。因為不安感都是在太閒暇之際發生。如果陷入「什麼都不想做」的狀態,就跟死亡沒有兩樣。

感受微小事物的存在(庭園、花…)與為之感動,是一種幸福。

重視自己形諸於外的言行—身業(姿態儀容)、口業(用字遣詞、語氣)、意業(心靈),做到整頓儀表,用心於外在的服儀,維持良好的體態,注意代人的用字遣詞,勿口不擇言,到由外而內整頓心靈。

懂得因為「利他」而被感謝的喜悅

為了健康,捨棄不必要的食欲,八分飽、慢食,做好控制,實行「輕斷食」

Part 4 開始學會捨棄與放手

為捨棄做準備,審視自己身旁是否有多餘的事物,不要有「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的想法,之前需要的,未必現在還是。不要輸給物欲,把擁有的物品分成三種:壹定必要的東西、有很方便沒有也可以的東西、明顯不需要的東西。從50歲起就可以斷捨離,立即開始卸載身邊過多的事物,不要等退休之後才做。

整理自己的慾望清單,包括物欲和表現慾,有很多慾望已經不再適用於現在的生活,卸下這些包袱

不要執著於經歷、頭銜,只有公司/工作的人生,無法成為自己的人生。任何職位一定會隨退休而消失,何必執著?50歲起,開始從公司、頭銜解放出來,藉由交棒,把擔子卸下來。

不強求緣分,整理工作上的人際關係,不勉強維繫,不以利害作為判斷,跟自己喜歡的人結緣即可。自然而然的表現,自由結緣。

摯友不需多,一個就足夠。熟人再多,也不會讓人生變得豐富,卻要耗費不少心力維持。能說真心話,能彼此了解的真朋友一個就很足夠,為自己從現有的人際關係中找到可以推心置腹的好友。

不要與人比較,為了做比較而給自己太多選項反而會產生選擇障礙,也會引發負面情緒像是不安、嫉妒。只要思考自己想要怎麼活,對自己的生活方式自豪。不要和他人比較,和自己比較就好。

煩惱有三種:透過努力能解決的煩惱、不必要的煩惱(膚淺的慾望或過度擔憂)、自己無法解決的煩惱(災害、事故)。對於無法掌控的事,設法接受就好。

Part 5 來到最適合的位置

找到自己與生俱來的天職,就能活出自己的人生。如果不是自己天職的事,應該不可能持續幾十年,審視自己做過的工作,思考自己的人生究竟是什麼、該做的工作是什麼、該盡的職責在哪裡,找到自己能夠持續的天職。

懂得輕重緩急,利用時間。因為經驗豐富或是角色不同退居第一線之外,不妨保持餘裕和留白,嘗試做些不同的事。為自己激發新意。

不要成為冗員,避免落入「低產出但薪資高」的狀況,隨時問自己「有什麼事我可以做?」傳承經驗和看透本質的思考能力,是身為前輩的價值。

Part 6 學習面對後悔和不安

如何面對不安?不安是心態問題,是因為對事過度執著而導致,如果必要時能夠捨棄已有的事物,就不會因而不安。另外,不安總存在於未來,把精神和努力集中在現在,不拘泥於過去,也不對未來不安。另外,以行動破除不安。

什麼是幸福?並非物慾滿足的空虛幸福感,訂出自己對幸福的標準,不管別人怎麼想,只要自己覺得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不把不幸掛在嘴邊,把心態從「不幸思考」切換到「幸福思考」才能感受到幸福。


avatar-img
27.5K會員
183內容數
持續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以及人生下半場的轉型心得,歡迎你一起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覺醒中年》作者詹姆斯霍利斯博士是榮格心理學專家,在35歲時曾因中年危機而陷入憂鬱,卻成為他啟動中年轉型的契機。《覺醒中年》探討我們如何在中年之後的生命階段找到真正的成長和滿足,引導讀者認識並超越表面成功背後的空虛,探究內心深處的需求,定義與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下半場」,克服焦慮,啟動第二次人生。
提醒我們「需要有些改變了」的跡象像是: ・ 經常因小事感到不耐煩、缺乏愉悅,可能是潛意識在提醒你,現有的生活方式已不再適合自己。 ・ 在工作或社交場合中感到缺乏歸屬感,覺得自己在扮演一個不屬於自己的角色,。 ・ 對以前熱愛的事情都失去了興趣,感覺自己沒有目標,可能是內心正在渴望要有新的挑戰或轉變。
世界衛生組織2023年宣告「孤獨是一項迫切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影響的不光是心理狀態,對身體健康也有危害。 孤獨的外在因素包括搬家、換工作、轉學或失去親人等,而內在因素則較為複雜,例如社交恐懼與焦慮、嚴重自卑感,擔心他人對自己持批判態度;還有性格內向,不擅長與他人相處等。 你了解自己的孤獨程度嗎?
《我要的新人生》從日本整理教主伊藤麻里惠的整理哲學出發,進而延伸到對於人際關係、工作、生活種種變化的思考,書中這麼說:「面對回不去過去的事實,不少人下定決心積極求變。實際上,我們都已經負擔太多,比起努力向外追求更多,不如重新整理你的人生,留下你真正需要的能力與裝備,走向輕盈且豐盈的新人生。」
當你聽到「同儕支持團體」,可能會覺得有點嚴肅,其實就是一群有著相似關注課題或目標的人聚在一起,互相給予支持和建議的小組。藉由彼此約定定期在線上或面對面聚會,分享各自的工作與生活挑戰。 但也不只是聚會那麼簡單,它提供了一個空間讓你和他人一起面對挑戰,共同成長。團體成員需要積極參與,互相支持。
我們通常為人生安排「遞延的人生計劃」:認為真正想要的生活,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發生。如果第一步不先完成滿足我們現實面需求,那麼我們真心想要的第二步理想人生將無法成立,另一項假設是自己「真正在乎」的事物,與「必須要做」的事情必須分開看待。 若你認為「遞延的人生計劃」是合理的,想跟您分享我的發現與反思。
《覺醒中年》作者詹姆斯霍利斯博士是榮格心理學專家,在35歲時曾因中年危機而陷入憂鬱,卻成為他啟動中年轉型的契機。《覺醒中年》探討我們如何在中年之後的生命階段找到真正的成長和滿足,引導讀者認識並超越表面成功背後的空虛,探究內心深處的需求,定義與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下半場」,克服焦慮,啟動第二次人生。
提醒我們「需要有些改變了」的跡象像是: ・ 經常因小事感到不耐煩、缺乏愉悅,可能是潛意識在提醒你,現有的生活方式已不再適合自己。 ・ 在工作或社交場合中感到缺乏歸屬感,覺得自己在扮演一個不屬於自己的角色,。 ・ 對以前熱愛的事情都失去了興趣,感覺自己沒有目標,可能是內心正在渴望要有新的挑戰或轉變。
世界衛生組織2023年宣告「孤獨是一項迫切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影響的不光是心理狀態,對身體健康也有危害。 孤獨的外在因素包括搬家、換工作、轉學或失去親人等,而內在因素則較為複雜,例如社交恐懼與焦慮、嚴重自卑感,擔心他人對自己持批判態度;還有性格內向,不擅長與他人相處等。 你了解自己的孤獨程度嗎?
《我要的新人生》從日本整理教主伊藤麻里惠的整理哲學出發,進而延伸到對於人際關係、工作、生活種種變化的思考,書中這麼說:「面對回不去過去的事實,不少人下定決心積極求變。實際上,我們都已經負擔太多,比起努力向外追求更多,不如重新整理你的人生,留下你真正需要的能力與裝備,走向輕盈且豐盈的新人生。」
當你聽到「同儕支持團體」,可能會覺得有點嚴肅,其實就是一群有著相似關注課題或目標的人聚在一起,互相給予支持和建議的小組。藉由彼此約定定期在線上或面對面聚會,分享各自的工作與生活挑戰。 但也不只是聚會那麼簡單,它提供了一個空間讓你和他人一起面對挑戰,共同成長。團體成員需要積極參與,互相支持。
我們通常為人生安排「遞延的人生計劃」:認為真正想要的生活,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發生。如果第一步不先完成滿足我們現實面需求,那麼我們真心想要的第二步理想人生將無法成立,另一項假設是自己「真正在乎」的事物,與「必須要做」的事情必須分開看待。 若你認為「遞延的人生計劃」是合理的,想跟您分享我的發現與反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傳統觀念很多上了年紀的大老爺大姑娘們都喜歡穿灰暗顏色的衣服,覺得自己年紀一大把了還穿得花花綠綠的像啥樣~這就叫限制信念。 人生60才開始,人改命最好的時機就在中年,這年紀的口袋裡有錢,有錢有夢想,人生也開始新的規劃;例如:就像很多中年以上的男性,年輕時為了家庭奮鬥打拼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到了晚年
昨晚在線上共學我們探討了一次「中年之路」,講講怎樣叫做中年,當然上網去查WHO明訂中年介於45~59歲之間,但我們回歸到心理因素,卻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一刀劃分。 鐘穎老師在譯者序便明白的寫了,「當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不對勁的時候」就是中年開始了,你是否也覺得生活不對勁兒呢? . 我印象很深,大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探討中年時期的自我探索與轉變,如何勇敢活出自己,走向唯一的天職與使命。
Thumbnail
許多人面對中年轉型議題時,大多停在「我現在挺好的啊!」「我有需要嗎?」「我能不能安全下莊一路幹到退休?」,或「我現在哪有心情想這個」的狀態。以五十世代來說,要再活三、四十年問題不大。若健康許可,至少還有二十年是「可以工作」的狀態。發展第二曲線,絕對不是「想太多」,反而是「越早開始想越好」的人生課題。
Thumbnail
40歲可算是步入中年的開始,工作也發展到一個階段了,很多人在這個年紀已經有了另一半與小孩,父母也邁入退休的年紀了,可能很快的就要變成所謂的三明治族,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很大。 我一看到這本書名的時候,就對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有興趣,不管是關於子女、自己的健康、職場發展、人際關係與退休金的
Thumbnail
大部分各國政府,都以 65 歲以上, 也就是大約退休之後的年齡,視之為老年階段的分水嶺。 基於個人在心中的想法以及親身經歷的印證,我可以說,進入 70歲以後的階段才是真正人生的精華的價值所在。 不過,在這個同時,各項身心潛在的問題才逐漸明顯地在增大 “衝擊的可能性”與 “影響的程度”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
四十的時候,不覺得自己中年了。 不惑的能力似懂非懂的增加,但是就是那樣。 也沒什麼特別啊~(當時的我這樣想) 一天天過去了,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想著當時單身的自己,老年生活要怎麼安排? 四十一的時候,遇到了像神通一般的戀情,說了沒人理解、自己也無法理解的那種狀況, 什麼是不是前世認識啦?為什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傳統觀念很多上了年紀的大老爺大姑娘們都喜歡穿灰暗顏色的衣服,覺得自己年紀一大把了還穿得花花綠綠的像啥樣~這就叫限制信念。 人生60才開始,人改命最好的時機就在中年,這年紀的口袋裡有錢,有錢有夢想,人生也開始新的規劃;例如:就像很多中年以上的男性,年輕時為了家庭奮鬥打拼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到了晚年
昨晚在線上共學我們探討了一次「中年之路」,講講怎樣叫做中年,當然上網去查WHO明訂中年介於45~59歲之間,但我們回歸到心理因素,卻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一刀劃分。 鐘穎老師在譯者序便明白的寫了,「當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不對勁的時候」就是中年開始了,你是否也覺得生活不對勁兒呢? . 我印象很深,大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探討中年時期的自我探索與轉變,如何勇敢活出自己,走向唯一的天職與使命。
Thumbnail
許多人面對中年轉型議題時,大多停在「我現在挺好的啊!」「我有需要嗎?」「我能不能安全下莊一路幹到退休?」,或「我現在哪有心情想這個」的狀態。以五十世代來說,要再活三、四十年問題不大。若健康許可,至少還有二十年是「可以工作」的狀態。發展第二曲線,絕對不是「想太多」,反而是「越早開始想越好」的人生課題。
Thumbnail
40歲可算是步入中年的開始,工作也發展到一個階段了,很多人在這個年紀已經有了另一半與小孩,父母也邁入退休的年紀了,可能很快的就要變成所謂的三明治族,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很大。 我一看到這本書名的時候,就對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有興趣,不管是關於子女、自己的健康、職場發展、人際關係與退休金的
Thumbnail
大部分各國政府,都以 65 歲以上, 也就是大約退休之後的年齡,視之為老年階段的分水嶺。 基於個人在心中的想法以及親身經歷的印證,我可以說,進入 70歲以後的階段才是真正人生的精華的價值所在。 不過,在這個同時,各項身心潛在的問題才逐漸明顯地在增大 “衝擊的可能性”與 “影響的程度”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
四十的時候,不覺得自己中年了。 不惑的能力似懂非懂的增加,但是就是那樣。 也沒什麼特別啊~(當時的我這樣想) 一天天過去了,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想著當時單身的自己,老年生活要怎麼安排? 四十一的時候,遇到了像神通一般的戀情,說了沒人理解、自己也無法理解的那種狀況, 什麼是不是前世認識啦?為什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