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要不到答案的事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問卷(〈我能為你提供什麼有價值的事物呢?〉)發揮了作用(X),看看我是否真的能寫出這篇文章。

  (算是前兩個票數達到2的項目之一(?))


  在社會化的人眼裡,有些話是不會真的說出口的。

  有些問題是不會真的問出來的,問了也很難得到真正的回答。

  以我個人來看,真正的原因是,我們無法相信他人能夠接受真正的答案。

  不過什麼是「接受」呢?就是不過度反應。

  如果只是說了一句實話,就會讓你死去活來、為非作歹、意氣用事,那這種話是不敢說出口的。

  你是能夠承受真相的人嗎?

  與你相處的人「相信」你是這樣的人嗎?

  這是我長久以來信仰的荒唐信念:

  只有當你真的不在乎一件事情時,你才能知道這件事情的真相。

  荒唐的地方在於——你都不在乎了,真相是什麼對你而言又很重要嗎?

  但這也不是無法解套,你可以在乎真相本身,更勝於在乎事情。

  然後盡量地不要去傷害他人,不要讓那些讓你獲得真相的人受到威脅。


  從最平易近人的情況開始——分手的理由是什麼?

  總是會想要個理由,我們以為那樣的理由會讓我們知道自己糟糕在哪裡,哪裡能改變得更好。

  但其實絕大多數的情況,如果你真的能意識到自己糟糕在哪,能夠有所改變的話,你早就已經改變了。

  一段關係的結束不會完全沒有徵兆,只是你有沒有去注意。

  對方也許想要你改變,但他偶爾提出的想法、建議,逕行被你忽略了。

  「他只是在開玩笑吧?」
  「他應該也沒有很在意啦」
  「我有跟他解釋過理由了啊」

  我的一段關係(也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結束在一句話:「我不能再跟你風花雪月下去了」。

  我也是想要個答案,怎麼了?為什麼?(李聖傑的《靠近》(X))

  有新歡了嗎?家人的因素嗎?不喜歡我了嗎?我不好的地方是什麼呢?

  在很久很久以後來看(雖然我沒翻找對話紀錄),那些言詞辯論可能都沒什麼意義。

  你不好的地方,無法讓人再跟你風花雪月下去的部分,如果真的去想的話,還不夠清楚嗎?

  只是你自己以為一段關係還能夠如此維繫下去。

  然後我意識到如果我具體寫出自己不好的地方,可能就講得太仔細了(X)。

  並不是說我不能說自己不好,只是說出來就會知道一些其他人的資訊。

  概念上來說,就是我只有與人風花雪月的能力,而當時的她已經不希望只是如此了。

  而我沒有能力/意願讓自己不只是如此。

  

  話又說來,過了很多年以後,我才意識到那句話有可能不只是想分手的意思,也可以是它的反面——

  「我希望能跟你有不只是風花雪月的關係(如果你辦得到的話。但如果你辦不到就這樣結束吧)」


  回到一般人的世界裡。

  如果分手的理由是有了新歡?能跟你說嗎?

  你會不會情緒崩潰,自殘或挾怨報復?

  如果是覺得你性行為表現得不好呢?

  如果原因是那些你幾乎不能改變的事情呢?說出來你也不能做任何改變,為什麼還要冒那麼大的風險呢?

  冒著以後不再聯絡,無法做普通朋友的風險;

  冒著被人挾怨報復亂傳謠言的風險;

  冒著自己失去平靜生活空間的風險。

  你們也許有共同朋友圈,有共同的校園、職場環境,說出真話真的是為了你好嗎?還是只是在冒著風險傷害你?

  雖然一般而言,這應該是女性比較常遇到的困難,因為在大多數的情境下,較有可能傷害對方的是男性。

  女性聽到真相也許比起傷害對方,更有可能傷害自己?

  而男性在這個前提下除非你擔心對方傷害她自己,不然對你來說的風險是沒那麼高的。

  (這是我的刻板印象)


  那麼退一步說,對方不願意說的話,你能問朋友嗎?

  問對方的朋友?問自己的朋友?

  這些人又有人真的敢跟你說真相嗎?

  要是你不認同這些理由,要辯駁這些事情,又有什麼意義嗎?

  會不會連這些朋友也不願意冒著傷害你的風險(或是你跟他們的關係),讓你聽到實話?


  要怎麼拼湊出真正的答案呢?

  如果答案就只是一句「沒感覺了」,這樣就夠了嗎?你就接受了嗎?

  還是你會認為一定有更進一步的理由,決不會如此模糊就放棄這段關係?


  我不知道一個人要怎麼樣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

  但真的要利用群眾力量的話……或許發在匿名的論壇徵詢意見,會是一個辦法吧。

  你盡量客觀地描述發生了什麼事情,不要涉及那些傷害彼此的對話內容(避免你被告)。

  有必要的話也可以虛構一小部分,避免讓人辨識出當事人。

  然後問看看匿名的網友有什麼看法。


  另一種方法是多看看故事,愛情小說、漫畫,或是別人的故事,不同性別人物的心理描述,也許有天你會拼湊出對方可能真正在意的點,你視而不見的那些事實與跡象。


  另一種社會上也很常見的現象——超越需求的規定。


  雖然我覺得前一段的論點好像拔得太高了(X),有種回來談很平凡事情的感覺。

  舉凡學校、公司、營業店家,可能都會有些規定。

  這些規定並不違法,只能說是要進入這個環境的人,必須要遵守的規範。

  

  為什麼會有這些規定呢?

  概括地說……就是刻板印象、偏見。

  我們用規定來取代一些難以解釋、難以遊說他人的「偏好」(或者說一般人所認為的常識)。

  舉個社會上的例子,一間餐飲店規定入場者不能自己選座位,須接受店員的安排。

  按照一般人的常識,這種規定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避免少數人佔據過多的座位。

  如果來店的顧客都有這種「常識」,說不定這個規定就不需要存在。

  這種規定是怎麼來的呢?

  「可以請你們換到兩人的位置坐嗎?謝謝。」
  「不要,我們先來的耶。」

  店裡還有兩人座,但外面是一組4個人,看到裡面沒4人座就不來了。

  你想用「常識」去說服他人,但發現不是所有人都與你有相同的常識。

  

  為了讓你能更容易地說服人,「規定」會是更簡單的方式。(只要這個規定不違法)

  今天即使店內就冷冷清清地,你還是盡可能地維持這個規定。

  以免哪天有人說「我那天來你們店員就說可以啊」。


  接著再沿著這個例子發散(希望你會覺得有意思(?))。

  畢竟剛才的例子看起來,似乎還沒有超越「需求」啊。

  有沒有可能,這間店有其他的理由這麼規定呢?

  而它難以具體向你說明原因,因為這原因基本上嘛……就是對人的刻板印象。


  例如它可能是一間酒吧,也許偶爾就會有男性顧客群體上門,然後看到一群女性坐哪個位置,就去坐那附近。

  坐在女性附近當然沒什麼,不過可能有些類型的男性,特別容易騷擾到隔壁桌的女性。

  怎樣類型的男性有這種特徵呢?不好說,但或許人們心中多少都有大概的判準。

  這群女性顧客如果不滿,但卻不知道怎麼拒絕男性,又不知道怎麼向店家求助;

  又或者店家真的介入請這群男性停止行為,卻引發了多方都不愉快的爭執。

  最後的結果是這群女性顧客遇到了不良好的體驗,「在我們的店裡」遇到了不良好的體驗,下次就少來,或不來了。

  

  試想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要符合需求來訂一個規定——「禁止搭訕」,會有用嗎?

  再說了,酒吧裡搭訕與被搭訕都是某些顧客所預期會發生的事情。

  他們不是「不喜歡被搭訕」,而是「不喜歡被沒興趣的人搭訕」。

  訂這樣的規定可能反而損害了自身酒吧能帶給人群的樂趣,也很難遵守。


  不過「由店員選座位」就可以。

  店員可以依照自己的社交常識,為不一樣的群體安排座位。

  甚至可以客製化,跟某些熟客很熟的情況(知道他們喜不喜歡與陌生人互動),就可以依此安排座位。

  我們不需要跟你解釋我們的社交直覺是怎麼來的,我們的規定就是這樣。

  我心裡覺得你有可能會打擾到旁邊的人,就把你的座位安排到人群較少的地方。

  我覺得你可以炒熱氣氛,讓店裡更加熱絡,就把你安排到黃金地段。


  當然我說著說著,覺得這種行為也有點接近歧視,但那不是我舉這個例子的本意。

  如果我們的潛規則是帥哥美女就坐很好的位置,其他人就都去旁邊,那可能就有明顯的歧視。

  這裡只是在說為了很基本的商業利益,很普通的社會和諧,因為這社會上並非所有人都有社交常識,為了避免自身遭受損害,我們做出這樣的「規定」。

  而這「規定」背後是多少決斷,我無法跟你解釋,我不能問你說「你會騷擾隔壁桌的女性嗎?不會的話你就可以坐那裡。」說出這種話我們大概就無法存續在這個文明的社會了。

  

  有時這種「規定」也製造了「選擇」。

  透過規定,選擇適合的人進來,小團體、內部文化。

  我們創造了這樣安心愜意的環境,給所有願意遵守規定的人。

  這些人可能壓根不會造成別人的困擾,就算我們完全沒有任何規定,他們也是絕佳的顧客。

  但他們會來到我們這裡的原因是——「我們有規定」。

  因為我們的規定將他們所不想遭遇、接受的人篩選掉了。


  其他超越需求的規定——辦活動。


  不知何故就舉了從性別角度來論述如此簡單的兩個例子,大概是充滿性別刻板印象寫出來的文章吧(X)。

  其實工作上的例子也很多,但感覺隨便舉都會像在指涉特定的對象,所以不太想寫這種例子。

  結果我第一個想到的例子又跟性別有關(嘆),想起我的中學制服上,男學生要繡名子,女學生不用。

  可能的善意理由(同樣也是偏見)隨便想應該都能想到,只是突然在想,這是否也隱約在傳遞女性沒有名子的負面意涵。


  每個人自身也有很多規定,讓自己能在社會上幸免於難的。

  例如常辦聯誼活動的人,可能會有「只要當天臨時取消一次就永不得參加活動」這種規定。

  可能真的有人有意外情況啊、不得已呀,當然也不是說規定必然沒有例外,只是主辦人也沒必要跟你說明何時會接受例外。

  一方面臨時取消對主辦人很麻煩,聯誼活動對性別人數有一定的要求,臨時要找人補可能就要上網徵願意免費來參加的人。

  這是表面的合理解釋。

  再往深層一點,這些會臨時取消不來的人,可能有8成都有其他性格方面的缺陷。(臨時不來就能證明什麼嗎?偏見!)

  我們辦活動是樂於助人,不是菩薩濟世,我們沒有心力跟你糾纏。

  「能不能退費?」
  「能不能改下一次參加?」
  「你們辦活動有問題,其他人都可以退!」

  那你就去參加其他人的。

  透過篩選掉你們,也讓參與我們聯誼活動的人更有機會遇見更好的人。


  不要去問「為什麼有這種規定」,又或者說,問了又有什麼意義呢?會得到真正的答案嗎?

  你想不透的,可能正就是你不符合規定的理由。

  如果你猜得透這層規定的話,說不定你就會想到,你有一個朋友也符合這次聯誼的標準,可以讓他代替你去參加。說不定這個提案還有可能被主辦人同意,讓你免於被永久禁止參加。


  你要問到答案……要足夠理智、平靜、客觀。

  讓對方相信,無論他說的話是什麼內容,你都會接受,不會過度反應。

  很難,陌生人要如何對你有這樣的信任?(就連曾經的伴侶都很難了(?))


  其他要不到答案的例子——揪團玩桌遊。

  

  比較常見的是希望參加者衛生習慣良好、愛惜桌遊等等。

  還有許許多多其實不太會被明確「規定」出來的,畢竟大家私人揪團也不像是開店,可以自行依標準篩選來參加的人。

  很多理由可能都是說不出口的,還好你不必強迫自己解釋,不然你可能就要開始發散地思考「怎樣規定」了。

  可能較難改變的如:口臭、體味、抖腳。

  似乎是缺乏社交常識的如:講話太大聲耳朵很痛、對其他玩家指指點點、沒問主人就自己拿架上的遊戲打開來看、亂玩主人家的貓。

  可能偏個人因素難以解釋的:笑聲聽起來不舒服、穿著不入流。

  補充一個跟桌遊店有關的社交常識:如果你在桌遊店想與人併團,請店員去幫你詢問是較為適當的。


  人與人的社交就是如此困難,你們有幸相遇參加了一次活動,之後對方就沒有再約你了,你問說要參加對方也沒反應,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有可能對方就是這麼懶惰(像我),揪團如此隨緣。

  也可能你們就有某些不合之處,也不必勉強彼此。

  但如果你到了許多場合,都感到不受歡迎,那很顯然地,你有某些引人厭惡的元素。

  出了社會,很少有人會具體告訴你糟糕在哪。

  尤其當你糟糕的點過多時,對方也不知道該從哪一點開始提起。

  與其相知,不如不要再相遇。

  

  這麼說來……我好像長久以來一直有個習慣,每次看到有人具體描述他因為什麼事件、理由討厭誰的時候,我就會想想看——

我是同他所描述那樣的人嗎?

  認同的、能無損改變的,我就盡量調整自己的行為。
  (考慮後覺得辦不太到的那也沒辦法,孤獨終老也是個人的選擇)

  不過話又說來,似乎也遇過很多願意指出我的錯誤、不良行為的朋友,從這方面來看也是滿幸運的。

  當然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我確實讓他們感受到可以對我有所評價,而不會因此而傷害到他們。

avatar-img
7會員
22內容數
關於一些生活上的信念,或不輕信世俗道德的人如何培養出自身的價值觀的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紹東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幾天參與了較多政治相關的文章、影片留言等等,看了很多資訊。 要尋找到可信的資訊來源有難度,而正確的資訊又能推理出正確的結論嗎?
《零錯誤》中一段在談,讀到一段是在講怎樣的婚姻才會運作良好,主要是以下四點: 「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努力、共同的興趣」 想說就來分享自己人生的價值觀,看看是否會遇上相近的對象。
學歷的用處是「證明」,你能提供其他的證明嗎?
協商……就是你答應別人去做你沒那麼有意願做的事情,來換取別人提供你想要的東西?
生活中會遇到要對別人提出建議的時刻,工作上更常,校稿、修改都很常見。 自知能力有限(每個人都能力有限),要怎麼樣在提出建議時對整體有利呢?
看了桌遊菜鳥的〈資深玩家的傲慢〉影片,受了啟發來分享。 談的是我自己的傲慢,但或許也能引起共鳴。 也會分享我對遊戲過程中回手、言語影響他人策略的看法。
這幾天參與了較多政治相關的文章、影片留言等等,看了很多資訊。 要尋找到可信的資訊來源有難度,而正確的資訊又能推理出正確的結論嗎?
《零錯誤》中一段在談,讀到一段是在講怎樣的婚姻才會運作良好,主要是以下四點: 「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努力、共同的興趣」 想說就來分享自己人生的價值觀,看看是否會遇上相近的對象。
學歷的用處是「證明」,你能提供其他的證明嗎?
協商……就是你答應別人去做你沒那麼有意願做的事情,來換取別人提供你想要的東西?
生活中會遇到要對別人提出建議的時刻,工作上更常,校稿、修改都很常見。 自知能力有限(每個人都能力有限),要怎麼樣在提出建議時對整體有利呢?
看了桌遊菜鳥的〈資深玩家的傲慢〉影片,受了啟發來分享。 談的是我自己的傲慢,但或許也能引起共鳴。 也會分享我對遊戲過程中回手、言語影響他人策略的看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不少人會說 找到背後的 Why 很重要,的確這很重要。 但有時候在探索的時候,未必是一個好問題。
跳脫一下跟工作相關的思緒,來撰寫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相信諸君都聽過[事情的發生往往來自於溝通不足],然而真的只是溝通不足產生的嗎?在下覺得並非如此,當今社會與科學所教的皆是懷疑,造成了[話中虛幻多有詐,人本不信只為安]的現況,舉凡話語中所參雜的真實與否,真幻交織,根本無法認清,只能回歸到最初謊言與真實
Thumbnail
作者的話: 當答案總是一致,是因為我們不斷被敷衍,還是那個同樣的答案就是我們疑問的回應呢?不只是在諮商中,在與宇宙的問答中,"請傾聽自己的心聲"也是常常出現的回答,其實不斷告訴我們的是,那些我們認為的"可是"、"但是"、"我不行因為..."都比不上我們真正的心意,我們真正需要做的不是找最簡單的路
Thumbnail
★幾乎所有的關係衝突都源自誤解。 而誤解,往往是因為沒有表達自己真正的需求。
Thumbnail
溝通、談判的目的,不是「獲勝」,是取得共識。懂得多的人,反而需要負擔更多的溝通成本。
沒有人能否定每個人在若干時刻做出的舉動是否別有用意
Thumbnail
假設對方真的理解你說的內容與影響效果,但覺得哪裡怪怪的,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對方無法自行照著你的說法,邏輯推導出這樣的結論,因為對方缺乏某些關鍵知識或經驗。 這時才會拿出各種數字、數據圖表、專業人士研究、第三方認證,用故事或比喻的方式幫助對方理解。 另外一個原因,對方擁有與我們不同的思考模式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資訊充斥,我們真的能更清楚何謂真實嗎?本文提出如何思考真實的問題,並探討兩種思維模式:理性與非理性。也提供一些方法如假笑來面對問題,以及扛起責任來找到生活方式。本文以哲學與心理學角度探討真實,並提供實用建議。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不少人會說 找到背後的 Why 很重要,的確這很重要。 但有時候在探索的時候,未必是一個好問題。
跳脫一下跟工作相關的思緒,來撰寫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相信諸君都聽過[事情的發生往往來自於溝通不足],然而真的只是溝通不足產生的嗎?在下覺得並非如此,當今社會與科學所教的皆是懷疑,造成了[話中虛幻多有詐,人本不信只為安]的現況,舉凡話語中所參雜的真實與否,真幻交織,根本無法認清,只能回歸到最初謊言與真實
Thumbnail
作者的話: 當答案總是一致,是因為我們不斷被敷衍,還是那個同樣的答案就是我們疑問的回應呢?不只是在諮商中,在與宇宙的問答中,"請傾聽自己的心聲"也是常常出現的回答,其實不斷告訴我們的是,那些我們認為的"可是"、"但是"、"我不行因為..."都比不上我們真正的心意,我們真正需要做的不是找最簡單的路
Thumbnail
★幾乎所有的關係衝突都源自誤解。 而誤解,往往是因為沒有表達自己真正的需求。
Thumbnail
溝通、談判的目的,不是「獲勝」,是取得共識。懂得多的人,反而需要負擔更多的溝通成本。
沒有人能否定每個人在若干時刻做出的舉動是否別有用意
Thumbnail
假設對方真的理解你說的內容與影響效果,但覺得哪裡怪怪的,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對方無法自行照著你的說法,邏輯推導出這樣的結論,因為對方缺乏某些關鍵知識或經驗。 這時才會拿出各種數字、數據圖表、專業人士研究、第三方認證,用故事或比喻的方式幫助對方理解。 另外一個原因,對方擁有與我們不同的思考模式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資訊充斥,我們真的能更清楚何謂真實嗎?本文提出如何思考真實的問題,並探討兩種思維模式:理性與非理性。也提供一些方法如假笑來面對問題,以及扛起責任來找到生活方式。本文以哲學與心理學角度探討真實,並提供實用建議。